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称谓,它就像人的名字一样,是一种文字符号标识。但这种文字符号标识的形成,大都与这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有关。而咸阳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历史长河中形成奇奇怪怪,十分有趣名字,这些地名的来历,曾在民间流传生动有趣的传说故事,不时代怎么变迁,这些地名传说故事,仍会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1“玉玺”丢于此地——留印村

咸阳地名的故事(咸阳地名里暗藏的千古秘密)(1)

留印村是咸阳一个不大的村庄,人口不多,也不出什么特产,然而它在唐人诗词和《咸阳志》中却经常出现,说起来还有一段传说故事呢!

传说公元783年的初冬,唐德宗在叛军兵临长安时,仓皇出城逃往奉天。夜行半路,官娥卫队、文武百官疲惫不堪。随后一辆黄车是驮载皇帝玉玺的印车,四名掌管玉玺的符宝郎没精打采地走在前面。车行在原上,驾车的驭手狠劲地用鞭竿在马屁股上一戳,车子狂奔起来,只听“嘭”的一声,车轱辘被什么垫住了,跳了起来。当时谁也没有注意到这个意外。谁想又往西走了一段路程,却发现车厢里用丝绸包裹着的八颗玉玺,竟丢了两颗。四个符宝郎大惊失色,急忙驱马回身去找,结果只在留印村找到一颗,是“慰抚蛮夷”用的“天子宝”。另一颗用于“修封禅、礼神袛”的“命受宝”说什么也找不到了。

大约过了300多年,到了宋哲宗赵煦元符元年,留印村有个农民段义,盖房挖地基时,刨出一颗核桃大的玉玺,他把这宝贝交给了朝廷。皇帝给段义赐绢200匹,封他为右班殿直,成了宫殿站班、洒扫和役使杂品的官员。从此以后,那个丢失皇帝玉印的地方,就叫“留印村”了。

2姜太公垂钓处——钓台村

咸阳地名的故事(咸阳地名里暗藏的千古秘密)(2)

钓鱼台村就是姜太公到达兹泉之前曾经驻足停留并钓过鱼的地方。远在秦汉时代,钓鱼台位于皇帝狩猎和游览的上林苑之内。据《重修咸阳县志》(1986年版)所载“钓鱼台,在县西十里,《说苑》:周东海人士吕尚垂钓于此。旧有庙碑。”《说苑》为西汉刘项所撰,可见,早在西汉之前就有太公在此垂钓的传说。

民国时期,村西渭河岸上立有石碑,上面镌刻着“太公垂钓处”。石碑旁边有一座庙宇,村民称之为“龙王庙”。龙王庙里供奉着三尊塑像:中间的是龙王,两边的是周文王和姜太公。

3镇河石牛安卧之地——铁江嘴村

咸阳地名的故事(咸阳地名里暗藏的千古秘密)(3)

相传,铁江嘴等地有三个石牛,是玉皇大帝所赐。早在秦王政时期,秦都咸阳,渭水贯都,九骏朝阳,气候温和,地理优越,天府之国。但渭河像一条黄带,恶浪滔滔、吞沙泄泥、水流湍急,不断冲刷着北岸的良田,渭水北移把秦王政弄得毫无办法,国事家事又十分烦恼,心里十分着急,一时拿不出最佳的办法。在一个闷热、暗淡,好像要下雨的晚上,秦王政觉得十分疲惫,就趴在龙案上昏昏沉沉地睡着了。他梦见九玄娘娘,就连忙向九玄娘娘叩头,诉起苦来,娘娘说:“你现在已有宝物,你要穿上上天鞋到天宫去找玉皇大帝,让他管一管渭河龙王。”猛然秦王政醒了过来,揉了揉眼睛,走出宫廷,穿上了上天鞋,忽然他觉得轻如鸿毛,飘然向天空飞去。当飘到南天门的时候,巨灵神已在南天门等候多时,一见秦王政,忙说:“奉玉皇大帝之命,请马上随我到凌霄宝殿去见他吧!”秦王政和巨灵神一同来到凌霄宝殿,玉皇大帝说:“我派你下界去,扫灭六雄,统一华夏,拯救百姓,使天下免兵灾战火,永享太平,使万民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可你已下界十几年,怎么毫无进展呢?”秦王政说:“我刚继承王位,具体国事还由仲父吕不韦掌管,我还未躬政问事呢,别的事倒也好说,就是渭河龙王整天和我作对,冲走我大片良田,我的咸阳宫眼看就要保不住了。”玉皇大帝说:“这有何难,我送你颗避水珠,可以永镇渭河龙王,为了防止宝珠丢失,圣主的青牛又下了一个牛犊,已牵来帮助你看管宝珠,如果它再不老实,你就用定秦剑砍下它的头,你放心去统一华夏吧。”秦王政退出凌霄宝殿,眨眼已回到宫里。

第二天,就有人来报,铁江嘴、任家嘴、柏家嘴发现三颗白色的东西,让人近它不能,最终人们在铁江嘴发现原来是一头石牛。秦王政心里明白,这是玉皇大帝为镇住渭河龙王,帮自己将宝物放在适当的地方了。从此,渭河龙王再也不敢兴风作浪了。

4藏龙卧虎——白良村

相传在很早之前,白良村西头有个蓄水的涝池。这里原本是一个小水坑,有一天,一条又大又长的白蛇在这里喝水,后来不知怎么死了,人们就在这块地方挖了个涝池,每逢下连阴雨,村子里的水都会排到这里,只要听到老年人说水已涨到龙头,就知道涝池满了。在村子的东南方向有一土岭,相距村子有一里远,人们把这个土岭叫“白蛇岭”,说是白蛇的颈。过去,这里没有村庄,只是一片茂密的森林,人们称为“白蟒山”。到了1981年,村里有一王姓村民在承包的地上平整土地,挖出了长近2米的四棱石柱,上面清晰地记载着在唐代这里有一个大寺院,寺院附近有一个大村庄叫“白龙村”。此石器现存放于咸阳博物馆。

5“夕阳晚照”——西阳村

咸阳地名的故事(咸阳地名里暗藏的千古秘密)(4)

西阳村始建于元末清初,距今600多年历史。据村里老人传说,元朝末年,村里修建了一座大云寺,寺内有一口大钟,上铸“夕阳晚照”四个字,因而该村取名“夕阳村”。后因该村在咸阳县城以西,又改为“西阳村”而沿用至今。

当年,西阳村土筑城墙上可行人走马,东西城楼对应,村中间略大,两头较小,似船形,取“一帆风顺”之意。东城门镶“启明发皇”匾额。西城楼“亭台楼阁观美景,古刹钟声夕阳照”。无量大庙建村中,两座大殿显辉煌。四周芦苇环绕,池塘碧水清波。绿树成阴,鸟语花香,景色秀丽,宛若人间仙境。

6查田村

为什么村名叫“查田”?这是因为解放后进行土改“查田定产”,故而取名“查田村”。

7神奇“双鹤碾”安卧地——双照村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冯公公在朝廷专权,飞扬跋扈。后来,冯公公带着众多金银财宝告老还乡,建造豪华的房宅,安度晚年。当时,双照村有三个自然村。为了安全,冯公公出资打造城墙,把村子围起来。城门开了三个,冯姓、李姓走西门,潘姓、刘姓走南门,王姓走北门,从此双照村又叫“三门村”。三个城门钥匙由冯公公掌管,早晚定时开关。

当时和冯公公一前一后告老还乡的还有一个兵部侍郎,姓李,但和冯公公素来不和。李侍郎好结交朋友,常常晚归,被关闭的城门挡在门外十分不便。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李侍郎便在城外西边丝绸之路的北边建宅盖屋,再也不受城门的管制。

冯公公一看李侍郎摆脱自己的城门管束,就想办法整治李侍郎。他在李侍郎屋宅西北不远处打开一口井,开一座砖瓦窑,用烧窑的浓烟熏呛李侍郎。可是不知怎么的,这烧窑的烟是白色的,老像雾一样悬浮在空中,丝毫没有呛人的味道。而李侍郎家的财运和丁运丝毫不受影响。冯公公想再打一眼井,便请风水先生找寻水井和砖窑的最佳位置。风水先生把罗盘一搭,对冯公公说:“你所选的第一眼井和砖窑的位置对李侍郎非常有利,这是‘龙睁一眼’,烧窑所产生的白烟阻挡住邪气不入李宅。在这里再打井挖窑,就是龙睁双眼,李家的财丁两运越发旺盛,后辈的世事也就越来越大了。”

咸阳地名的故事(咸阳地名里暗藏的千古秘密)(5)

听了风水先生的话,冯公公赶紧收了再打井开窑的念头,从此冯李两家相安无事。话说李侍郎在城外定居后,为了生活方便,请来石匠打制石磨石碾。石碾打制好后,李侍郎一看惊呆了:光滑的白色碾轱辘上有两个青色图案,酷似两只凌空展翅舒意飘飞的鹤。“这真是造化!”李侍郎连连赞叹着。把谷子放在碾盘子上一碾,结果是一斗谷子碾了半斗小米!他越发感到奇怪,试了好几次,结果都是一样,而且饭味香浓。李侍郎得宝碾的消息不胫而走,三门村的人纷纷赶来碾米。从此,双照村就流传起这样一句话:“会碾不会碾,七斗碾一石。”

有天晚上,李侍郎从朋友家回来,走到离家门还有二十步远时,他发现碾轱辘从碾盘上轻轻滚下。他以为有人偷碾轱辘,便下马躲在柴草堆后,想抓住窃贼。可仔细一看,碾轱辘下坡滚到靠近城墙的涝池边,这时,只见“哗”的一道白光闪过,两只鹤从碾轱辘里飞出,落在碧绿的涝池中戏水喝水。等到喝足玩够后,两只鹤又飞回碾轱辘上,“嗖”地钻进碾轱辘里。然后碾轱辘又轻轻地原路滚回碾盘子上。李侍郎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以为自己在做梦,右手掐了一下左手,感觉到疼痛,才明白这是真的。于是惊叹道:“这是神鹤啊!”于是明白,这碾子碾米多的原因是仙鹤在赐福于他和村民。

8白鹤落处——白鹤村

咸阳地名的故事(咸阳地名里暗藏的千古秘密)(6)

关于白鹤村的起源,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在不知从什么年代起,这里居住着侯姓俩兄弟,相依为命,终年辛劳,但仍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忽然有一天,一只白鹤翩翩而至,落在门前的碾盘上,引颈长鸣,霎时周围祥云缭绕,白鹤振翅而舞,不久便悠然远翔。白鹤飞走后,出现了神奇的现象,碾盘碾米时,只见碾出的米源源不断地流淌,似有天赐。从此,兄弟两个的日子也芝麻开花节节高,他们娶妻生子,繁衍后代,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不料,数年的好光景,随着一个喇嘛的到来而结束。有一天,喇嘛来到村里,看见那个神奇的碾盘,暗暗称奇,遂起不良之心。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盗走了碾盘,逃之夭夭。兄弟俩的日子从此每况愈下,为了生存,他们只得忍痛分居另过,自谋生路。经过多年生生不息,形成了两个紧紧相邻的自然村,人称前堡、后堡,即现在的东村、西村。至今白鹤村仍以侯姓者居多。

9陨石落处——石斗村

咸阳地名的故事(咸阳地名里暗藏的千古秘密)(7)

传说秦都区古渡办石斗村是陨石降落之地,“石斗村”因此而得名。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远古时代,天上的流星互相吸引引发碰击,坠落于此地。据民间传说,坠落的石头为椭圆形,长约1.5米,宽约1米,后人以此命名该地为石斗村。史书记载,石斗村位于汉平陵东南约二公里,这里有侯爵冢墓三处,石斗村就在冢下二百米左右。

10“五湖四海”陕西人——三合村

咸阳地名的故事(咸阳地名里暗藏的千古秘密)(8)

三合村最早是由贾村、苏家坡和孔家窑三个小村聚居而成,人们俗称“散货村”,上世纪五十年代农业合作化时期命名为“三合村”。据说在清末明初,黄河泛滥成灾,战争不断,加上旱灾赤地千里,民不聊生,黄河沿岸老百姓四散逃难;多见难民推车挑担、扶老携幼、千里跋涉、饥寒交迫,逃到陕西的有很多山东、安徽、四川等地的难民,只有河南的难民逃难多半是家产一担挑,人称“河南担”。

淳朴忠厚的陕西人出于同情,收留了黄河两岸的灾民逃难者,给馍给饭,积福行善。有收留、有定居;要生活,必打工。为生存,这些难民给当地大户拉长工,打短工;妇女给纺棉织布;中老年人给大户人家程一敬家看守祖坟。这些人年深久远即成为在当地繁衍生息的“贾村坟人”。解放后,这些人都成了贾村、苏家坡、孔家窑人。有人对三合村人做过粗略统计,有以下总结:“九省十八县,不算河南担”。从此,这些多年逃难的外省灾民成了陕西人。解放后,这些“陕西人”同样赶上国家土地改革政策,耕者有其田,分到地分到房,分到庄基土窑洞,真正安居乐业。这些以前的难民成了三合村的主人。

11“马跑泉矶”之地——马跑泉村

咸阳地名的故事(咸阳地名里暗藏的千古秘密)(9)

相传,唐太宗登上皇帝宝座后,还念念不忘操弓舞剑,经常率众出外游猎。一次,他游猎到距京城约几十里的茂陵一带,虽然这天获得的猎物不少,但由于长途奔跑,人马干渴难耐,他多么希望这时能有一股清凉的水润润干渴的喉咙啊。可这一带,由于原高、干旱,居住的人也非常稀少,哪里会有什么清泉流水?正当他们心急火燎之际,太宗骑的那匹良骥刚走到今马跑泉村二龙山的坡角,马儿忽然咆哮起来,前后蹄猛刨狠蹬,将一块石头掘起。说也怪,立马就有一股清泉涓涓而涌,源源不断。顿时,人马俱欢,开怀痛饮,干渴解除,徐徐返回京城。自此,这里就留下一口清泉,名唤马跑泉,泉边有一石碑,上面有马蹄痕迹和“唐王马跑泉”字迹依稀可见。

12轩辕黄帝祀天圣地——好畤村

咸阳地名的故事(咸阳地名里暗藏的千古秘密)(10)

轩辕黄帝创立的礼天祀年的畤祭,开中华礼仪文化和祭祀文化之先河。“畤”字的本意是古代祭天的场所,后来又扩展和延伸为祭祀天地及五帝的场所。畤祭从创立之初,黄帝就赋予其两层含义:一是顺应民意,设畤祭天,以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二是告诫人们要“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遵循自然规律,以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值得自豪和庆幸的是黄帝的祀天之地就是现今乾县城东的好畤村。

13“丁兰刻木”——慈母村

咸阳地名的故事(咸阳地名里暗藏的千古秘密)(11)

传说东汉时期,乾县有个叫丁兰的年轻人,父亲早逝,母亲更是疼爱他,倾尽心血,对他的衣食起居无微不至地关怀。丁兰在母亲的抚养下渐渐长大成人,而母亲却年迈体弱。成年的丁兰脾气粗暴、素不孝母,经常对母亲张口就骂、抬手就打,他母亲整日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一天,丁兰去田里耕作,无意中看见树上几只小乌鸦正在反哺一只老乌鸦,丁兰被眼前的情景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如梦方醒,联想起自己的老母亲,风烛残年、忍饥挨饿,步履艰难地为自己送饭,自己却不知母恩,反而暴虐老母亲,一时间良心觉醒,陷入深深自责之中,懊悔不已。时值中午,其年迈母亲送饭来迟,丁兰见之,急忙扑向母亲,意欲磕头悔罪。其母以为丁兰嫌她送饭来迟,又要打她,连惊带怕、心灰意冷,一头撞死在了古树上。丁兰一见,更加懊悔,遂用古树刻了一尊母亲像,终日侍奉。

有一次,丁兰的邻居张叔酒喝醉了,对着丁兰母亲的木刻像吐口水谩骂,并用木棍击打木像的头,丁兰知道后气愤异常,不能自持,拔剑刺杀了张叔。官吏赶来捕捉丁兰,木像不禁流下了泪水。村里人无不惊异,为丁兰母亲生前死后的慈悲情怀而念念不忘、感叹不已,从此,该村就改名为“慈母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