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地方不宜爆发病毒(进山避暑身上突现)(1)

图片来源 资料图片

暑假即将来临,带着孩子进山避暑是不少人的选择。这时候就要当心了,裸露在外的皮肤可能一不小心就被蜱虫给“盯上”。央视网报道,最近,美国一名2岁男孩就被蜱虫叮咬后险些丧命。

蜱虫,也叫壁虱,通常活跃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中,或寄宿于牲畜的皮毛间,可以传播83种病毒、15种细菌、17种螺旋体、32种原虫以及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等。

清华长庚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赵邑表示,一旦在皮肤表面会明显看到如痣一般的“小黑点”,触摸可能还会动,有疼痛感,基本上可以确认为被蜱虫咬伤,需尽快到医院进行处理。蜱虫叮咬本身通常没有太大危险,但其传播的疾病却往往更具危害性,有时甚至可以致命。

做好防护,及时发现很重要

在出游过程中,应避免在树林和草丛中久留,并做好个人防护。戴帽子、穿长裤长衣、把裤腿扎进袜子或者靴筒里。尽量用一些含有避蚊胺DEET的驱蚊水喷洒在衣服和暴露的皮肤上,最好穿着浅色衣物。“并非浅色不招蜱虫,而是一旦有蜱虫落到衣物上可以更容易被发现。”赵邑说。

如果带宠物外出,回家后应先检查一下宠物身上是否带有蜱虫,因为它们比人更容易遭到蜱虫叮咬。

由于蜱虫的唾液中含有一些成分可以让人感觉不到疼痛。赵邑建议,回家后先洗澡,特别注意自己的头皮、耳后、颈部、腋窝、腘部、手腕、腹股沟这些有皮肤褶皱的地方,是否被蜱虫叮咬。研究发现,蜱虫携带有害微生物大多是在蜱虫叮咬在人身上超过24小时后传播的,如果在24小时内及时去除身上的蜱虫,可以极大地降低感染蜱传病的机会。

一旦被咬,切勿生拉硬拽

一旦发现叮在身上的蜱虫,切不可生拉硬拽。“这样可能使蜱虫的口器折断在皮肤里,也可能刺激蜱虫分泌更多携带病原体的唾液,增加感染的可能性。”赵邑解释说。

“应用尖头镊子,尽可能靠近皮肤夹住它的口器,将其拔出,不要左右摇动,以免口器断裂。拔出蜱虫后,用酒精或肥皂水清洗伤口和手。”赵邑提醒,可保留蜱虫的些许残肢,若情况恶化,残肢还可以为医生的判断提供依据。

此外,在被蜱虫叮咬后的1个月内,若出现不明原因发热,要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曾被蜱虫咬过。

新京报记者 张兆慧 编辑 王鹿 校对 柳宝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