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养殖五种方法(海参的日常管理养殖技术)(1)

01 池塘条件

海参养殖五种方法(海参的日常管理养殖技术)(2)

海参养殖五种方法(海参的日常管理养殖技术)(3)

海参一般栖息在3m-15m的浅海中,喜欢生活在水流平静、海藻茂盛的岩礁海底或大叶藻丛生、较硬的泥沙海底。它不耐低盐,最适宜的盐度是28-38,因此池塘应建在海域宽阔、水质清澈、饵料丰富、远离河口及没有污染的海域,这种环境下海参生长较快。

海参喜欢附着在坚硬的附着物上,养殖海参就要特意给它创造这样的环境,通过在池塘底部投放石头、瓦片、水泥砖等进行人工造礁。由于石头的表面积比较大,生长基础饵料也比较多,可以给海参供食,因此用石头造礁的效果最好.

池塘建好后,放养海参苗。苗种选择要讲究早、大、壮,即第一批产的卵比较健壮一些,所以要选择早苗;如果苗种比较充裕,要尽量选择大苗;在同批大苗当中,如果都很大,要选择壮苗。需要注意的是,放养密度要合理,过大的放养密度会引起病害。

02 苗种选择

海参养殖五种方法(海参的日常管理养殖技术)(4)

海参养殖五种方法(海参的日常管理养殖技术)(5)

选择规格为3cm-10cm、无伤病的苗种,每1/15公顷放养2000头-6000头,放养密度太大可能引发病害甚至出现长不大的情况,造成商品率太低。

03 养殖管理

海参养殖五种方法(海参的日常管理养殖技术)(6)

海参的日常管理简单。一是换水,采用自由纳潮式养殖,要保证每天纳水两遍。换水量少容易出现病害。海参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很强,在0℃-20℃的水温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但是当温度超过28℃时,需要采取遮阳、换水等措施降温。平时的饲养管理则较为简单,海参主要是以浮游生物、底栖硅藻、有机碎屑为食,海水中的饵料生物基本能满足它们的生长需求,在浮游生物少的季节里,可投喂适量的饲料。海参的敌害较少,主要有日本鲟和鲈鱼等,一经发现就要及时捞出。

04 饲料投喂

将海参配合饲料用水浸泡10-15分钟,然后均匀泼洒在参礁上及其附近,投喂量按池内海参总重的百分之3-5即可,一般每天早晚各投一次,也可隔天投喂,注意每天投喂时不要向外排水,以免饲料流失造成浪费,7-9月份一般不投喂。

海参养殖五种方法(海参的日常管理养殖技术)(7)

海参养殖注意事项

一)水质

1、进水管理

保持高水位(1.5m以上);小潮少窜水或不窜水;白天尽量不窜水;大雨过后排淡水不窜水;河流排污及赤潮时不进水。所以,我们尽量保证引进大潮时的温度低、溶氧高、无污染的水。

2、稳定环境

随着海参的回礁,大家对水质的管理会松懈,池塘水质多变会对海参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稳定水环境对海参度秋来说尤为关键。

3、调水解毒

由于进水、转水等原因造成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增多,所以定期解毒能够有效减少中毒、应激带来的影响。

二)底质

1、勤改底

经过一个夏天的积累,底层有机质(烂青苔、老化藻类、死亡的浮游动物等)富集,容易造成局部底黑底臭,直接影响海参出爬、摄食。底质恶化轻则导致海参出爬少、下礁少,严重则会导致“肿嘴”、“吐肠”、“化皮”,耽误的是整个秋季的生长期,所以在海参出爬前一个月就要开始强化改底。

但是在养殖过程中大家普遍认为秋季温度低,底部问题少,不再重视改底工作。其实前期高温底部环境恶化,有机质大量积累,秋季降温后,底质问题依旧存在,海参摄食腐败有机物,出现“肿嘴”、“化皮”造成损失。对于秋季杀野杂鱼虾的海参圈,底质发黑发臭更为严重,改底、解毒工作势在必行。

海参养殖五种方法(海参的日常管理养殖技术)(8)

建议使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在高密度海参养殖中、后期,底部堆积大量的残饵余料和粪便等残留物,形成底部富营养垃圾层;使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可持续氧化分解底部有机物,保持池塘干净。

同时,在养殖过程中,因底泥较肥、投料较多、水色较肥、底部富营养化比较重,底部易产生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毒素;使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可快速分解底层的富营养物,降解各种毒素,增强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