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也是除《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一、原文(通行本)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二、译文
少说话才是合乎自然的。因此,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造成这种现象呢?是天地。天地这种刚猛的力量都不能够持久,更何况是人呢?
所以,追求道的人,与道同行;追求德的人,与德同行;追求“无德”的人,与“无德”同行。
与道同行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与德同行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与“无德”同行的人,“无德”也乐于得到他。
一个人没有诚信,别人就不会相信他。
三、拓展思考
“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老子从自然现象中悟出了玄机:天地这种刚猛的力量都不能持久,更何况是人呢?
老子是在告诫世人:行为处事,不可急于求成,循序渐进,反而更容易达成目标。
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这样写道:“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
伏藏越久的鸟,定会一飞冲天;太早盛开的花,往往凋谢也是最快的。明白了这个道理,可以消除急功近利的念头,也不必为怀才不遇而忧愁。
任何事物的崛起,都需要岁月的沉淀和时间的洗礼。没有千锤百炼的打磨,就没有一飞冲天的力量。
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的国祚仅十四年,历经三世。与秦始皇期望的“传至无穷”相差甚远。究其原因,是苛政虐民,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这种刚猛到极点的暴政如同狂风暴雨一样,不会长久。
而汉高祖刘邦则吸取了秦王朝的教训,推行黄老之术,采取修养生意的“无为之治”。
据说汉朝建立初期,物资极其匮乏,刘邦竟然找不到四匹毛色一致的马来驾车,有的将相只能乘坐牛车上班,百姓也毫无积蓄。
而到汉武帝刘彻时期,是什么样子的呢?
国库里的钱,长久不动,穿钱的串子都烂掉了,钱已经没法数了。国库里的陈粮一批接一批,在室外堆着都变质了。大街小巷里都是马匹,田野上更是骡马成群,谁要是骑着一匹母马就要受到歧视,不许参加上档次的宴会。
从汉高祖到汉武帝,经过近百年的沉淀,才达到了国富民强的局面。
治国如此,为人处事亦然。因此,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于瞬间爆发,而是循序渐进地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