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卜娣娣穿梭岁月的峰头,走过历史的云烟,在人类浩瀚的旗海中,始终闪烁着一面鲜明的旗帜,那是青春树立起来的旗帜我们都曾在这面旗帜下彷徨、呐喊,也在这面旗帜下拼搏、奋起时间如流水不舍昼夜,在光阴的长廊里听脚步声叫嚷,晚风中闪过一帧帧从前,远光中走来,你一身晴朗,笑声中浮过几张旧模样,留在梦田里永远不散场,有些故事将永远活在我们飞扬的青春里时光匆匆或许我们已翩翩不再少年样,但时间带不走的是一颗向往明天,向往希望,永远逐梦的心,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致青春永驻的自己?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致青春永驻的自己(青春说致逐梦的你)

致青春永驻的自己

文 |卜娣娣

穿梭岁月的峰头,走过历史的云烟,在人类浩瀚的旗海中,始终闪烁着一面鲜明的旗帜,那是青春树立起来的旗帜。我们都曾在这面旗帜下彷徨、呐喊,也在这面旗帜下拼搏、奋起。时间如流水不舍昼夜,在光阴的长廊里听脚步声叫嚷,晚风中闪过一帧帧从前,远光中走来,你一身晴朗,笑声中浮过几张旧模样,留在梦田里永远不散场,有些故事将永远活在我们飞扬的青春里!时光匆匆或许我们已翩翩不再少年样,但时间带不走的是一颗向往明天,向往希望,永远逐梦的心!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一朵永远不凋零的花,陪我经过那风吹雨打,看世事无常,看沧桑变化,那些为爱所付出的代价是永远都难忘的啊!所有真心的痴心的话,永在我心中虽然已没有他”。耳边忽然想起熟悉的旋律,或是低吟浅唱,或是侃侃而谈,这些词不来源于课堂的书本里,只扎根于最平凡的生活中。最喜欢的一句宋词,还是那句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年过而立,我们变得特别喜欢回望,回望自己走过的路,唱过的歌,喝过的酒,遇到的人和发生过的故事。我们的每一个选择,都注定着不同的结局。翻开时光画卷,一张张老照片,拥有多少珍贵往昔镶嵌着年少时奋斗的过往,想着几十年前的一件件往事,藏着多少陈年旧事映照着年少轻狂的记忆,那些年、那些事,那些难忘的旧时光。那时的青春是豪迈的长歌是柔情的短唱是摇曳的春风是秋果的金黄一路追寻,一路歌唱……

生活像是一条漫长的永恒的河流,重复着相似的时间,也遇见着相似的风景。但是年轻的心,总会让这一切都变得有意思起来。然后诚觉,生活是让人期待的,是值得过的。小时候,我最喜欢做手帐,就是用书写、图描、手工的方式记录生活。以至于现在也保留了这个老派的习惯。以至于现在每次开会,当别人都在键盘上敲字的时候,就只有我会拿着笔和本子默默地在一旁手写。几乎每年我都会给自己换一个笔记本。

纸笔对我而言是更灵活、更生动、更直接的工具。那些带着双手温度的痕迹,仿佛能让一切信息都变得有感:不管是待完成事项、偶遇的小灵感、还是最近的烦恼、甚至是每天记下的账单……当这些生活中看似鸡零狗碎的事被亲手写下,带着当下的心情,都好像是更真实地触摸到了生活本身。而那种认真生活的模样,又怎么会不让人回味呢。用笔记录生活这是对青春最好的注脚。

时间的车辙带着我们走进了数码时代、信息社会,很多事情都变得方便快捷,随时、随地、随意,却似乎总少了一点认真、一点仪式感。记得上高中时我喜欢上了摄影,日常出门,相机总是拿在手中。遇到那些漂亮的路牌,有趣的色彩,好玩的人们,就咔嚓一声纪录下来。我把他们叫做生命的切片。每次感到孤独的时候,我就会拿起相机拍拍拍。无数个陌生的瞬间与我的生命状态一起定格,会让我觉得与这个世界紧密相连。

如今,数码相机太方便了,随拍随看随删随存,然而,却似乎再也不会有拍胶片时相同的心情,也少有全家人聚在一起翻看一本本相册时的温馨氛围。那种,按下胶片机的快门、等待图像被洗出来,再仔细收进精心挑选的相册里的过程,似乎能让每一张照片变成特别的、珍贵的,而被拍下的每一刻、每一天亦是可爱的、值得的。青春易逝人颜易老,有些照片都已经微微泛黄,记忆也开始与我们躲躲藏藏。朋友间越来越少互赠礼物,倒是为对方拔了些早生的华发。

拔着拔着自己也渐渐变成了对方的礼物,拆不拆开都会一直在那里,令人坦然、心安。当相机把时光、记忆和人生这些缥缈的存在定格下来时,我们仿佛也抓住了一条不可言喻的脉络,而这根线就是我们的整个青春。拍照留下的,远远不止是画面,更多还是情感、纯真、希望的继续。

有时想想,时间或就像一件柔软的旧衣,将所有一切变得温暖、柔软、舒适、安全,而人之所以怀旧,也正是因为在这件“时间旧衣”的包裹下,人似乎总能找回一份久违的简单,温暖而松弛。一首老歌的时间,一集老剧的时间,或许是一种思念、一种治愈、一种向往。

于是,那些如旧、如故的东西,在时间的历程里,慢慢变成了衣柜那件柔软的旧衣。再次穿上它,你不必矫揉造作、不必装腔作势,时间可以重回你想象它的样子,一切美好依旧如故。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愿一直逐梦的我们踏破千层浪 归来依旧少年心!

作者简介:卜娣娣,现供职于微山农商银行,文学爱好者,有多篇文学作品在山东金融文学、齐鲁壹点等刊发。

壹点号山东金融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