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从立国之初,太祖皇帝朱元璋就立下了后妃不准干政的规矩,这也算是大明朝的祖制。爬梳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明朝确实是一个出贤明后妃比较多的朝代,开国的马皇后、成祖的徐皇后、英宗的钱皇后等等,都不错。

在明朝历史,甚至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极为特殊的皇后,她的丈夫,也就是皇帝竟然只有她一个妻子,竟然没有其他妃子!这样一夫一妻的皇家婚姻在历史上绝对没有第二对,这位皇后就是明孝宗的孝康敬皇后张氏。

张皇后的家世很是一般,她的父亲张峦,不过是一个秀才,后来被选送国子监读书。明朝的后妃几乎没有来自世家大族的,因为太祖皇帝担心会出现类似于东汉那样的外戚专政问题,所以又定下了这样的规矩。

张皇后是孝宗的唯一妻子,她在孝宗时代享有崇高的地位,据史书记载,孝宗夫妇“笃爱,宫中同起居,无所别宠,有如民间伉俪然者”。这样的夫妻关系对于皇家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搞得孝宗就只有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明武宗朱厚照。张皇后很能活,丈夫孝宗死了,她从皇后变成了皇太后。

她一生颠沛流离侍奉过三位皇帝(她给了皇帝皇位)(1)

张太后

后来,张太后的图谋失败了,各方达成一致,以武宗遗诏的形式选择了兴献王朱祐杬的儿子朱厚熜为帝位继承人。朱厚熜是朱厚照的堂弟,他的父亲朱祐杬是孝宗朱佑樘的亲弟弟,这关系还算很近。朱厚熜能成为幸运儿,张太后和首辅杨廷和的作用很关键。

在朱厚熜即位之前的空档期,大明实际的最高权力者是张太后,她的懿旨就是圣旨。不过,懿旨在大明政治文化中并没有合法性。为了实现自己垂帘听政的目的,张太后甚至不顾后妃不得干政的祖训,直接要将自己的旨意称为圣旨。幸好,首辅杨廷和毕竟是个有原则的人,内阁一直顶着不同意。

张太后之所以会选择朱厚熜当皇帝,很大程度是因为这个侄子年仅十五岁,又是外藩,在京城没有根基,易于控制。没想到,她错了,朱厚熜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少年。

她一生颠沛流离侍奉过三位皇帝(她给了皇帝皇位)(2)

明孝宗

外省青年朱厚熜进京之后,先是拒绝了群臣给他拟定的“绍治”年号,径自用了自己定的“嘉靖”。杨廷和这些旧臣对武宗时代并不怀念,但对于孝宗朝却是十分眷念,所以很希望维护孝宗一脉的香火。嘉靖登基之初,杨廷和这些人就给他定下一个奇怪的事情,让他称孝宗为皇考,而称自己的父亲为皇叔考。

是想让嘉靖帝继承孝宗香火,过继给孝宗当儿子,舍弃自己的亲生父母。嘉靖帝是个很孝顺的人,对于这样的事情是坚决抵制,君臣双方就谁是皇帝的父亲展开了激烈的对抗。杨廷和在这个问题上得到 张太后的支持,因为逼着嘉靖认爹妈,有利于她自己地位的巩固。

她一生颠沛流离侍奉过三位皇帝(她给了皇帝皇位)(3)

杨廷和

嘉靖帝是个很倔强的人,为了父母的荣誉而战,最终父亲从兴献王升格为兴献帝,进而又升格为兴献皇帝;还在世的母亲蒋氏在一番斗争之后,也获得了皇太后的称号,这场君臣对抗史称“大礼议”,历时近三年。在这场名分之战中,张太后虽然期间会从中转圜,但是总体而言还是支持廷臣杨廷和这些人的。

原本,张太后对嘉靖帝是有定策之恩的,登极之初,嘉靖对张太后是感恩的。即便是亲生母亲蒋氏进京之后,这位皇帝对伯母还是尊重的,以“母为母,伯母为伯母,以母事母,事伯母犹母,大孝无间言矣”,“孝事两宫,常如一日”。但是,张太后对皇帝生母蒋氏并不是很好,常以“故事遇之”,依然“以藩妃相视”,两宫由是有隙。

她一生颠沛流离侍奉过三位皇帝(她给了皇帝皇位)(4)

明孝宗

母亲在伯母那里受了气,嘉靖帝不可能无动于衷,怨恨悄悄滋长着,定策之恩再也不提了,在对大礼议进行定论的诏书中,嘉靖帝只讲依据祖制继位,而不谈太后恩德之类。随着嘉靖帝权力的巩固,张太后的地位也越来越岌岌可危。在孝宗时代,张后的父亲张峦曾被追封为昌国公,其弟弟张鹤龄为寿宁侯、张延龄为建昌侯。张氏外戚,地位显赫,“明世外戚之盛,无过张氏者”。

嘉靖即位之初,张鹤龄还因定策之功,进封昌国公。嘉靖十二年,有人告奸张延龄谋逆,此时也是嘉靖帝与张太后矛盾尖锐的时候,朱厚熜原打算下旨族诛张延龄。更有甚者,在审讯中,竟然有人扯出了与后宫的关系。弟弟要被诛九族,张太后吓坏了,多次去面见嘉靖,但都吃了闭门羹。最终还是在大礼议中一直力挺皇帝的新晋官员张璁的营救下,才得以保住张延龄的命。不过,后来太后一死,她的弟弟还是被处死了。

张太后最终晚景凄凉,死于孤独之中,侄子太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