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缓缓升起,最早将太阳迎进祖国的“华夏东极”抚远,瞬间被照亮。宽阔的黑龙江,波光粼粼。江水深处,曾与恐龙同时代的“水中活化石”鲟鳇鱼,又开始了自由自在的一天。

中华鲟旅游景点(神奇黑土地鲟游龙江)(1)

体型巨大的达氏鳇

“鲟鳇鱼是鲟鱼和鳇鱼的统称,通常泛指我们黑龙江流域的施氏鲟与达氏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马波介绍,施氏鲟、达氏鳇是黑龙江流域特有的珍稀物种。

“今天我和队友又捕到两条鲟鳇鱼小型幼鱼,小家伙们有一尺多长,放生的时候‘刷’地一下钻进江里。”抚远国营渔场黑龙江队队长马吉彬的声音里难掩兴奋。

中华鲟旅游景点(神奇黑土地鲟游龙江)(2)

马吉彬与队友

今年50岁的马吉彬,18岁就开始打鱼,30多年里经历过鲟鳇鱼资源从鼎盛到衰退直至濒危。如今通过一系列保护措施,野外鲟鳇鱼种群得到有效恢复。

鲟鳇鱼,起源于亿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原始鱼类,被称为“水中活化石”“水中大熊猫”,具有重要的科学、生态、社会、经济价值 。

2021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达氏鳇列为国家一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施氏鲟列为国家二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保护鲟鳇鱼,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具有深远意义。

杂交成功打破鲟鳇鱼扩繁瓶颈

“鲟鳇鱼身上没有鳞片,背部呈棕灰色或褐色,腹部银白。达氏鳇最大可长到1000公斤,身体长达6米,是淡水鱼中寿命最长、体型最大的,有‘淡水鱼之王’之称。施氏鲟较达氏鳇体格偏小,但也能达到100公斤以上。”马波向记者介绍。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以及水土流失等原因,黑龙江流域鲟鳇鱼资源急剧下降,鲟鳇鱼自然分布水域变得相当狭窄,鲟鳇鱼资源濒临枯竭。

“1998年联合国将鲟鳇鱼认定为濒危物种。鲟鳇鱼性成熟晚,生殖周期长,雌鱼初始成熟年龄在16年~20年,雄鱼在12年以上,后代群体补充慢,因此其野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马波表示,为保护濒临灭绝的鲟鳇鱼资源,黑龙江省在上世纪80年代便开始了鲟鳇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起初的科研之路是非常艰难的。”国家特色淡水产业技术体系哈尔滨试验站站长、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张颖跟随导师孙大江,苦苦“鲟”求多年,“那时的野生鲟鳇鱼非常稀有,而且价格昂贵。为了能获得鲟鳇鱼亲鱼,孙老师他们经常蹲守在黑龙江边,与渔民们吃住在一起。”

“有了亲鱼,苗种驯化也非常难。”张颖表示,鲟鳇鱼很是倔强,野生苗种根本不吃人工饲料,为了让野生鲟鳇鱼能够健康成长,科研人员们想尽办法,多番尝试,才找准符合鲟鳇鱼“口味”的饵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代代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2017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鲟鱼课题组培育出全国第一个鲟鳇鱼杂交新品种——“鲟龙一号”。

“‘鲟龙一号’具有性成熟早、生长速度快等特点,可以有效缩短鲟鳇鱼养殖周期,解决了制约鲟鳇鱼繁殖的瓶颈问题。”张颖说。

鲟鳇鱼人工养殖业的发展,大大减缓了野生鲟鱼种群的捕捞压力,对野生鲟鱼资源起到重要保护作用。鲟鳇鱼养殖技术的研究,有效保存了优质的鲟鳇鱼基因,为野外鲟鳇鱼资源的恢复,提供了充足的苗种保障。

多方联手共同守护“水中大熊猫”

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呼兰水产试验场,上万尾鲟鳇鱼苗在池子内游动,小精灵们或是顶着尖尖的嘴角涌出水面,或是亮出白花花的肚皮来段“仰泳”,非常可爱。

场长助理孙志鹏正与同事一起,为即将增殖放流的鲟鳇鱼苗进行荧光标记。“荧光标记不会随着鲟鳇鱼的生长而消失,在增殖放流后,我们会在黑龙江流域的各个站点对鲟鳇鱼苗进行回捕检测,来确定我们的增殖放流效果。”孙志鹏说。

为有效修复野外鲟鳇鱼种群资源,自2001年开始,黑龙江便持续开展鲟鳇鱼苗增殖放流活动,放流地点涵盖黑龙江上中游、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下游等自然分布区域。截至2021年,全省累计增殖放流鲟鳇鱼苗近2000万尾。

“据黑龙江抚远江段施氏鲟幼鱼资源调查显示,平均每网捕获施氏鲟幼鱼1.2尾,人工增殖效果明显。”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刘育波介绍,为了使受伤、受困的水生野生动物得到救护,黑龙江省还设立了水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站,组建技术团队进行技术指导。目前已沿黑龙江初步形成了抚远、同江、萝北、逊克、爱辉等临时收容救护站,并指定两家省级收容救护站,承担全省疑难、重伤水生野生动物救治救护。

“今年5月,同江市新发滩渔民误捕了一条体长约2.8米,体重500斤左右的鳇鱼,经过专家团队有效救助后,野生鳇鱼被成功放归江河,重回大自然。”刘育波说。

近年来,黑龙江省不断加强对鲟鳇鱼栖息地生态环境保护,目前已在黑龙江水域划定11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地、面积5.2万余公顷,建立了黑龙江抚远段鲟鳇鱼和同江段达氏鳇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萝北省级鲟鳇鱼自然保护区,划定保护区生态红线,为野生鲟鳇鱼打造良好栖息地。

“我们还通过举办全国放鱼日、中俄联合增殖放流、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活动,广泛宣传鲟鳇鱼资源保护工作,引导全社会共同守护我省‘水中大熊猫’。”刘育波表示。

鲟鳇鱼成为故乡的生态名片

两江汇流,引得群鱼繁衍生息,鱼翔浅底,促使江岸和谐发展。

作为远东最大的渔港城市,抚远也被誉为“中国鲟鳇鱼之乡”。每年有无数游人来到这里,感受祖国东极的神奇魅力,聆听鲟鳇鱼的古老传说。

“鲟鳇鱼从鱼苗到长成,要历经十几年的漫长时间,如果没有人类的捕捞,鲟鳇鱼可自然生存超过150年……”抚远市鱼博馆内,讲解员娓娓道来。巨型水族箱内上百条鲟鳇鱼自在遨游,纵使隔着玻璃,人们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鲟鳇之美。

抚远市水产局局长朱翥介绍,每年8月8日为抚远的增殖放流节,三年来,抚远已累计放流鲟鳇鱼苗150万余尾,其他经济鱼类800万尾以上。

“开展鲟鳇鱼保护,对于恢复珍稀濒危鱼类种群,优化鱼类群落结构,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渔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抚远市委副书记、市长范继涛表示,近十年来,抚远市充分利用鲟鳇鱼原种场,加大了鲟鳇鱼苗繁育和增殖放流的力度,为黑龙江流域的鲟鳇鱼资源恢复,作出了抚远贡献。

壮美辽阔的朝阳旭日、逡巡环游的各类鱼群、婆娑起舞的青翠水草、灵动飞翔的珍稀青鸟,组成了最具抚远魅力的城市名片。

“我们一定努力保护好黑龙江的渔业资源,擦亮‘华夏东极’‘淡水鱼都’这些旅游名片,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人们领略到龙江独特的界江之美,生态之美。”范继涛说。

滔滔江水,奔腾不息,古老鲟鱼,自在游弋。黑龙江与鲟鳇鱼的故事,未完待续……

来源:黑龙江日报

本文来自【黑龙江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