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8月6日讯(通讯员 宋娜 李强)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在柘沟三村一间土制瓦房内,一位老人正聚精会神地在石台上揉着泥条。这位老人叫刘敬杰,今年74岁。他从九岁开始跟着父亲“玩泥巴”,十六岁时已经掌握了全套的制陶工艺。
“泗水制陶到我这一代,已经是第十二代。”刘敬杰说,作为见证者,他亲历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陶器在大江南北的畅销,也见过九十年代土陶产品市场的渐渐萎缩。如今,他正在见证着泗水民间制陶在新时代焕发出的新光彩。
泗水民间制陶历史悠久,薪火相传,民间制陶始于大汶口文化时期,距今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史记·五帝本记》记载的‘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中的制陶之地,指的就是泗水柘沟。
刘敬杰能将一捧捧泥土经过澄泥、搓泥、拉坯、整形、阴干、晾晒、烧窑等二十道工序,烧制出各种陶器,涵盖从缸类、盆类,再到甏类、罐类等约有60个品种,全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具,曾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柘沟家什”。
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时铁和塑料制品的快速发展,土陶产品市场渐渐萎缩。但以刘敬杰为代表的民间手艺人,依然在“泥巴艺术”的道路上追逐着。
让泗水民间制陶这一古老传统技艺重新焕发光彩,传承和创新依然是不二法门。
在柘沟民间制陶体验基地,一位年轻人正在给研学团队上课,学员们全神贯注地拉坯,体验土陶制作的工艺流程,感受陶制作的工艺魅力。这位年轻人就是鲁陶工艺品有限公司经理姜彬,他说:“作为年轻的一代制陶人,要融入现代陶艺思想,现在已研发镶嵌陶、龟裂陶、开片陶等系列新产品。制陶体验基地是泗水县文旅局用非遗专项资金打造的,将我们的土陶工艺传承带走。”
姜彬和弟弟姜通都是“90后”,自幼跟随父亲姜茂功学习现代制陶工艺,如今,在泗水当地是青年制陶艺人中的佼佼者。参加省级传承人培训班3次,荣获第二、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银奖、“民间工艺大师”之称,在当地的陶器生产中起到模范作用,开创了现代制陶工艺的新篇章。
为提高土陶制品的附加值,泗水的“泥巴艺术”追梦人们,开始与书法、绘画等艺术家“强强合作”,尝试将文学艺术与制陶工艺完美交融,在特殊器型上撰写书法,经高温烧制后,土陶产品从实用品过渡成艺术品,往往成为收藏者的“最爱”。
鲁柘砚,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一的澄泥砚,今年84岁的杨玉祯是鲁柘砚研制的旗帜人物,是《柘砚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他从选料配比到焙烧,采用最传统的制作工序,通过自然窑变,得到的色彩有罕见的鳝鱼黄、蟹壳青、朱砂红、桔黄、黑灰、褐等稀有颜色,赋予鲁柘砚更神奇厚重的艺术魅力。目前,鲁柘砚有10余个花色,500多个品钟,款款是文化爱好和收藏者的“宝贝”。
“这是球磨车间,这是沉浮车间,这是制坯车间……”儒陶技艺传承人尤跃,挥着带着陶泥的双手,热情地介绍儒陶传统制作工序。当来到儒陶产品陈列厅,上百种产品映入眼帘。
“这是中国土造净水器,能过滤杂质,吸附氯元素,能改变水的PH值呈弱碱性。我们的产品有茶具、酒具、餐具、灸具四个系列。”尤跃随手拿起一个陶杯,自信地说:“它具有一定的养生保健功能,它们每一件都是孤品,这就是手工制陶的魅力所在。”
儒陶是传承与创新相结合,采用当地独有的五色陶土与高岭土,按照科学配比,先后试用了数百次配方,烧制上千窑,最终成功研发符合现代家庭生活气质的高温陶器。高温陶的烧成,改写了柘沟低温陶的千年历史。目前,儒陶瞄准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和品味,向既注重工艺又注重功效的方向发展,让更多消费者用上健康产品。为做大做强现代制陶产业,他们以师带徒的方式,已培养了100多名“小有名气”的制陶工艺传承人。在当地,制陶技艺已成为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制陶队伍。
为了加大对泗水民间制陶系统性保护力度,泗水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仅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还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与支持。“柘砚制作技艺”、“柘沟民间制陶工艺”先后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龙湾湖畔,古朴的石头房子里的落地窗前,一位身着白色盘扣上衣的制陶艺人专心地拉制茶壶底座,仿佛所有的满足沉浸在了手中的泥土里,十多个身着阅湖尚儒研学马甲的孩子,好像是无意间闯入了他的圣地,他一边拉坯一边向孩子介绍制作工艺。
“这是柘沟民间制陶,制作时要有一颗平静的心态,等作品烧制后,产生的窑变会给你带来惊喜。”在阅湖尚儒研学基地,通过政府搭台,传承人“入伙”的方式,土陶柴烧传承人孙凡合,成立了“柘沟民间传习所”。在这里,他手把手带徒弟、传技艺,将手工制陶真切地展现在游客面前。游客可以在坯房亲自体验绘画制作个性陶器,手工制陶技艺,在这里实现了活态展现和传承。
“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这也成泗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工作思路。近年来,该县探索出“非遗 旅游”创新发展模式,让非遗“活”起来。通过搭建非遗进景区平台,把“非遗 文创”、“非遗 研学”融入景区项目。目前,已有3家制陶企业进驻龙湾湖文旅小镇,销售产品、研学教育,直接带动效益创收。
“我们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创新“非遗 ”传承模式,拓宽非遗保护路径,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指导原则实现非遗与现代生活融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传承发展。”泗水县文旅局局长汤颖说。
泗水县通过文化打底、旅游带动、产业支撑等“一连串”的动作推动民间制陶持续发展:依托“陶文化协会”,民间制陶艺人以传帮带的形式,不断加强学习培训;引导非遗企业进驻全县旅游景区,打造成为泗水的旅游品牌产品;利用新媒体与电商合作进行线上销售,通过快手、抖音等直播销售;引入青年设计创意,增强非遗创新活力,以研学美育教育为基本形式传承发展,以文化创意产品为重要载体融入生活。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争取非遗专项资金,将《柘沟民间制陶工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目前,全县民间制陶业蓬勃发展,制陶加工企业、个体户如雨后春笋,规模企业22家,产业链条从业人员达8000人,年产值突破1亿元。
泗水民间制陶,千年不息的炉火在传承与发展中熠熠闪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