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开放加速,全球投资者看好中国的信心倍增,投资活跃度也持续提升,跨市场融资为中国优秀企业全球配置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高端制造六大龙头?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高端制造六大龙头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开放加速,全球投资者看好中国的信心倍增,投资活跃度也持续提升,跨市场融资为中国优秀企业全球配置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
2022年,正值香港回归25周年,为促进深港两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国基金报共同打造《走进A H上市公司 助力高质量发展》云端访谈系列节目。
本栏目将探访在A股和港股同时上市的公司,和机构投资者、中小投资者共同探讨行业发展,搭建投资者与企业互动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推动专业机构积极参与上市公司治理,践行ESG理念,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6月20日晚上19点,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国基金报共同打造《走进A H上市公司 助力高质量发展》第一期重磅上线!
中国基金报邀请到南方基金、国投瑞银基金、鹏扬基金三家机构,聚焦绿色转型,与所探访的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中集集团共同探讨“双碳”背景下的装备制造业智能升级和绿色转型。
访谈金句
吴三强:
多元化方面,在目前全球的格局下,有一定业务的多元化,其实也是有利于分散经营风险。全球化运营的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在当今环境下可能会更加凸显这种优势。
现阶段我们主要是利用资本市场的分拆来实现公司的多元化的发展。通过分拆子公司到H股或者A股上市,下属板块就可以更好地利用资本市场融资,获得高质量发展的契机。
自动化转型一定要跟智能化结合起来,要数字化,要智能化,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周承川:
从长期来看,在稳增长政策托底的情况下,中国长期经济发展的势头向好的趋势是没有变化的,稳增长的压力是暂时的。
数字化的关键有两个要素,一方面是数字化要贴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不能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另一方面是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全面的贯彻执行,需要管理层的决心。
企业规模越大,盈利越丰厚,就越需要重视ESG的治理问题,越应该承担更多ESG的责任。
唐沐霖:
能源格局的重塑,归根到底,首先是能源的独立性,其次是能源的可持续性。
从自下而上的角度,在投资端也会去加深研究,比如从环保、水利以及废弃物的处理的角度,通过REITs的方式去研究这样的投资机遇。
马慧芹:
本质上,ESG框架本身是一种非财务的指标,把这种指标如果纳入到机构日常的投资框架里面,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规避一些高风险的股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降低整个投资的风险。
ESG指标优秀的企业,天然就会具备更大的发展空间,也通常会面临着更友好的政策环境,还有社会环境,通常都会具备相对比较好的一些投资价值。
最高层级的竞争力,是来自于底层的核心技术,还有品牌的价值。
文字实录
主持人:走进A H上市公司,助力高质量发展,我是中国基金报主持人文景。
资本市场开放加快,全球资本加速流通,为中国优秀企业全球配置资源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截至2021年底,在港上市的内地企业达到了1222家,占香港上市公司总数的47%,其中A H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38家。
2022年是香港回归25周年,为促进深港两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同时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国基金报共同打造“走进A H上市公司,助力高质量发展”云端访谈系列节目。节目将在线上探访上市公司,与机构投资者、中小投资者一起探讨行业发展,搭建投资者与企业交流互动的平台,同时推动专业机构,积极参与上市公司治理,践行ESG理念,助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首期,我们将聚焦装备制造行业,邀请行业龙头中集集团以及公募基金专家来共同探讨在双碳背景下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升级和绿色转型。
首先有请本期节目的连线嘉宾,他们分别是中集集团董事会秘书吴三强先生。
吴总你好。
吴三强:投资者大家下午好。
主持人:南方基金权益研究部研究员周承川博士,周博您好。
周承川:各位投资者大家好。
主持人:国投瑞银基金基金研究部研究员唐沐霖先生,唐总你好。
唐沐霖:投资者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鹏扬基金股票投资部研究员马慧芹女士,马总您好。
马慧芹:投资者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欢迎各位嘉宾的到来,共同参与本次的云端访谈。那本次的云端访谈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我们将与4位嘉宾共同就中集集团所在的高端装备制造行业进行深入的探讨,然后是对本次访谈代表公司中集集团进行云端探访以及公司业务的访谈。最后就是投资者与企业的一个互动问答环节。
行业探讨
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与核心竞争力
主持人:那其实我们看到这个过去两年装备制造行业是在不断的高速发展过程中,那么尤其是行业龙头企业发展速度是相当惊人,市值超过千亿的就有4家,超过300亿的公司也有20多家。
那么首先我们就想请教周博,您觉得行业龙头的崛起的原因是什么?近期的稳增长预期其实也在是在逐步加强的,您认为这又将如何影响到行业整体的发展?周博。
周承川:好的,谢谢主持人。针对各个制造业行业龙头崛起原因,我认为个体成功首先要具备两个因素,一是时代的机遇,第二个是个体的努力。
那么从大的环境上来讲,我们国家的装备制造业近几年都有了比较快速的发展,所以我们当下的时代是给了制造业一个非常良好的机遇的。
那么过去几年我们比较关注的一件事,制造业是必须要实现国产化的,这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的意志,核心的技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的技术不能被国外卡脖子,那么这就给我们国内的高端制造业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机会。
我们可以观察到,不管是我们在工控行业领域,还是在半导体设备领域,我们都有这种千亿级别的上市公司实现了突破。
那么在国家政策层面,首先我们的国家政策也是在呵护我们的高端制造业。从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项目实施,到财政金融等政策的积极支持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等等,整个大的环境目前来看是适宜于高端制造业的发展的。
而从我们国家制造业企业的龙头企业自身的角度来看,通过我们近年来的实地调研,我们也确确实实发现,企业的技术水平是出现了快速的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也出现了明显的提升。有不少跑得快的企业产品已经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这样的领先地位。那这样的现象背后的原因,其实是我们的这些龙头的制造业企业,非常重视研发投入,非常重视人才,努力打造自身的科技壁垒和硬实力。
在注重应用实力的同时,我们的这些制造业龙头企业也非常重视软实力的建设,包括数字化赋能的企业经营管理,包括利用股权激励等等方式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在公司治理方面的不断的提升,建立企业的文化认同感等等。
所以软硬实力的这种结合,让我们制造业的各个行业的龙头公司都能够脱颖而出。
另外一方面关于稳增长的预期。对于近来稳增长预期这个方面,我们从年初以来都能够感受到全球的经济需求转弱,包括国内的疫情反复等等各个方面外部因素的影响,以及进出口增速也逐渐有一定的回落跟回调。当前国内的消费也比较疲弱,目前来看的话,短期之内驱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现在来看只剩下了投资。
近期我们也是看到国家层面有密集的政策出台跟发布,一方面国家通过减税、降税、发购物补贴、汽车购置税减少等等这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消费。那另一方面,从国家到地方也有各种的类似专项债等等促进传统基建投资的各种措施出台,也积极推动新基建的投资,比如说风光大基地等等这些方面的一些举措。
那么稳增长对装备制造业的影响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方面从短期的影响来看,稳增长是能够利好基建,特别是我们的新基建产业链的,包括风电、光伏等等。那么从长期来看,在稳增长政策托底的情况下,中国长期经济发展的势头向好的趋势是没有变化的,稳增长的压力是暂时的。
国内这种产业升级、国产替代仍然是如火如荼的状态,装备制造业聚焦卡脖子的环节,实现各个卡脖子环节突破,仍然是大势所趋。所以短期的经济遇到一些波折跟困难,不改变我们国家制造业长期向好的这样的大趋势,这是我目前的一些想法跟观点,谢谢。
主持人:好的,其实周博也聊了很多就是稳增长的相关政策,对整体的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的目前的一些影响。那么我们这边还想请教马总,那您认为相比海外行业的这些龙头企业,您觉得国内的装备制造行业,它凭借着哪些方面能够在全球市场来获得竞争优势?此外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又在哪里?马总。
马慧芹:好的,谢谢主持人。我认为中国或者说全球任何一个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来源都是多方面的,既有一些先天的禀赋,也有后天的积累。
总的来说,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的话是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的禀赋,这种竞争优势更多是天然的,比如某些国家它天然的就具备非常丰富的石油资源、煤炭资源、矿山资源等等,而有些国家则不具备,就需要付出高额的成本来实现进口。那我认为这种竞争优势通常也是不太稳固,也不容易持久的。因为很难有一个国家或者说一个企业可以长期地对某一种资源构成长时间的完全的垄断。
第二个层面的话,我认为可以体现为更高效的一种生产效率,比如说更低廉的人工成本,更齐全的产业链配套设施,或者说更明显的产业集群优势等等,可以通过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强的规模效应来降低平均成本。全球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国家它专注于某个细分的领域,是在细分领域形成了非常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能力的。
第三个层次的话,我认为它可以归纳为是一种更先进的生产技术,长期的工艺积累的能耗,还有更完善的管理体系。这种优势的话很多工业强国身上体现的是比较明显的,这种优势也是由这些国家长时间的积累而成的,它的壁垒相对是比较高的,短期内也是比较难突破的,但是这种先发优势一旦形成的话,它持续的时间和稳定性也会更好一些。
最后一点我认为是处于金字塔顶端的,也是最难达到的。最高层级的这种竞争力,是来自于底层的核心技术,还有品牌的价值。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光刻机这种产品,全球可能只有头部的一到两家企业是能够生产的,而往往这些企业进一步会通过一系列的专利的形式,来进一步的巩固和维护自己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力的话是在制造业里面壁垒最高的,也是最难建立的,但是一旦形成的话,它也会更加的长久和稳固。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话,我们是可以看到中国的制造业,包括装备制造业在内,取得了非常明显的长足的进步。但是整体来看,我认为竞争优势还是以我刚才提到的第一点和第二点,也就是以自然资源禀赋。尤其是第二点,更高效的生产效率,比如说更低廉的人工成本,更提前的一些产业优势等等,这些贡献了主要的力量。
但是现在来看的话,我认为整体处在从第二点向第三点,甚至是第四点过渡的阶段。也就是中国的制造业,包括装备制造业在内,正立足于更高的生产效率,向更先进的生产技术,甚至是底层的核心技术进行过渡。部分的细分领域,比如说像动力电池、工程机械,包括集装箱在内的等等细分领域,已经在第三方面也就是生产技术,甚至是核心技术方面具备一些全球竞争力。
如果从一个更长时间周期视角来看待的话,任何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我认为它的竞争力的培育、维护和升级,其实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提升的过程。短期它可能对经济增速会产生一些影响,长期的话会影响整个经济发展的质量。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制造业发展都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未来也期待中国的制造业可以在更多的领域实现更大的突破。以上是我这边的观点,主持人。
主持人:好的,感谢马总。其实我们看到自2020年以来,集装箱贸易是全球供应链的一个关注点,中集集团又是全球集装箱制造业的龙头企业。那么想请问吴总,您认为这两年的行业景气度如何?行业的景气情况和当下全球供应链的变化又存在怎样的关系?吴总。
吴三强:好的,主持人。
关于行业的景气度方面,集装箱行业从2020年到这两年处于高景气度。那么从历史上来看,在海运集装箱方面,比如20英尺的标准集装箱,每年平均300万的销量,价格在2000美金左右。但从这两年的量和价来看,尤其是2021年,20英尺的标准单位单箱全行业的销量超660万个,最高价格接近4000,这是创下了历史记录的一年。今年虽然景气度从高位有一些回落,但是仍好于历史的平均水平。
第二,在跟全球供应链的关系方面,首先,海运的需求还是很强劲的,因为海运集装箱是全球海运贸易的重要载体,我们全球的国际贸易的90%是海运完成的,在这90%里的15%是以集装箱形式完成的。2020年虽然疫情反复,但是海外需求受财政刺激推动非常的强劲,所以带动了海运贸易量的大幅增长,也使得海运的价格攀升得很快,集装箱就变得相对的紧缺。公司在2021年就采取了各种措施去扩大产能,保障了集装箱的供应。
其次,全球供应链周转效率变慢,以及空箱的周转效率降低。2021年以来,美国尤其是美国港口的拥堵是集装箱运输行业始终绕不过去的问题。因为码头工人供应不足,卡车、卡车司机的不足,以及码头仓储能力的不足等一系列的原因所导致的。过去美线的运输大概45天就能完成,那么在去年拥堵最长的时候可能需要100多天。所以全球的海运集装箱整体的周转效率就变慢了,尤其是空箱,这也间接使集装箱的需求增多。
行业探讨
装备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主持人:好的,感谢吴总。其实吴总也是用一系列的数字和案例来给我们描绘了整个行业的景气度。那我们这边还想请教周总一个问题,您如何理解传统装备制造行业目前数字化转型的现象?如果要实现这个数字化转型,您认为关键的一些因素又是什么?有没有你印象比较深刻的案例能给我们做个分享,周总。
周承川:好的,谢谢主持人。首先我对数字化转型的理解是,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主要应该是包括是线上化、信息化、平台化等等。那么数字化赋能包括数字化转型,它是能够极大地提升装备制造业的生产管理效率的。比如说我们通常所知道的这种 ERP系统,目前大型的企业基本上都会采用ERP系统。这样的系统整合了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能够将企业所有的资源进行集成管理,能够显著地提高企业的管理运营效率。
数字化的关键我认为有两个要素,一方面是数字化要贴合企业的这种实际需求,不能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另一方面的要素是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全面的贯彻执行,需要管理层的决心。那么我印象最深刻的数字化转型比较成功或者是比较彻底的一个案例,是我们的工程机械行业的行业龙头。它在打造它的黑灯工厂的时候,做的比较出色,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我们的工程机械行业龙头,作为在全球都能排名前三的工程机械企业,那么能够支撑它光鲜亮丽的成绩的背后,就是它的数字化转型跟数字化赋能这样的举措。这样一家工程机械的龙头,大家的第一印象肯定是它的挖掘机产品,还有包括它的混凝土机械、专攻机械、成套路面机械等等多种产品,都能在行业内做到领先。无论从质量还是生产效率上来看,与德国的工业4.0标杆相比,也都能做到毫不逊色。
之所以我们国内的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能够在目前这样庞大的订单体量的情况下,还能够更高保证它的生产效率,主要是因为通过数字化,我们的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公司的智能工厂,它能够实现更短的研发周期,更高的生产效率。在产能获得提升的情况下,同时成本能够控制得更好,良率能够进一步提升,也又使得我们的工程机械的龙头企业能够有更强的竞争力。
这个公司的创始人也曾经表示,企业如果不能实现数字化升级,那结果肯定就是会翻船;能够实现转型升级,就会翻身变得更加强大。这就是我对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一些理解,谢谢。
主持人:好的,其实我们看到这两年国内也开始大力倡导企业在双碳目标下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那么ESG也是一度成为热门话题。那么就想请问唐总,您认为在全球能源格局重塑的情况下,您如何看待未来装备制造,尤其是绿色能源装备的机会?唐总。
唐沐霖:好的,谢谢文景。我主要从两个角度来分享一下我的看法,那首先是自上而下。关于能源格局重塑,我们简单梳理一下,有不一样的扰乱因子,比如说像疫情、地缘政治、以及局部的冲突。但是归根到底,我们是围绕两个点,首先是能源的独立性,其次就是能源的可持续性。
那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两个点的话,那其实我们可以从泛ESG的角度来看,有一些像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这些细分赛道都是值得我们去看待的。像绿色装备制造也是一个我们非常关注的重点。
那其次从自下而上的角度来说的话,我们在投资端也会去研究,比如说从环保、水利以及废弃物的处理的角度,通过REITs的方式去研究这样的投资机遇。目前还有一个比较主流的方式,就是从ESG评级的角度去看,有哪些行业内比较有优势的一些标的,会从这些角度去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来进行分析。
当然我们这边主打的策略是做ESG的整合,碰到不一样的行业可能对于ESG因子的结合会不一样。比如说像绿色能源装备制造的话,我们会关注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它对于人才的一个保留,主要是以上两个方面。
主持人:好的,感谢唐总,那么其实我们关注到还有一种声音认为,ESG的框架也在改变机构投资对行业发展的判断,以及对上市企业核心价值的评估。想请问马总您对这个观点是怎么看的?您又是如何看待ESG的投资机会?马总。
马慧芹:好的,谢谢主持人。像ESG这种投资理念的话,它其实就是从环境、社会还有公司治理三个角度来衡量一个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其中,像这个环境层面的话,主要是包含一些气候变化的问题;社会层面的话主要包含人权的问题、消费者保护的问题、动物福利等等;公司治理层面的话主要包含公司管理架构、管理层的薪酬待遇、企业员工的薪酬待遇、员工关系等等。
从本质上来说的话,我认为ESG框架它本身是一种非财务的指标,把这种指标如果纳入到机构日常的投资框架里面,其实是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规避一些高风险的股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降低整个投资的风险。
同时,把这种非财务的ESG的指标和上市公司经常披露的财务指标进行有机的结合分析的话,能更大程度上实现投资过程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能够更好地辅助我们投资机构进行一些长期风险管理。
具体到中国这个市场环境中来看,因为ESG它更加强调环境友好,社会影响等等这些因素。那在国内共同推进共同富裕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这些ESG指标优秀的企业,它天然就会具备更大的发展空间,也通常会面临着更友好的政策环境,还有社会环境,通常都会具备相对比较好的一些投资价值。
以我所在机构鹏扬基金为例,我们在日常的投资过程中都会非常重视 ESG的投资框架的一些理念,关注这些投资标的的ESG指标的相关情况,力求在帮助各位投资者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
主持人:好的。其实刚才大家都聊了很多相关ESG的一些投资机会,那其实我们看到对于行业和上市公司而言,国内的ESG的评价体系其实是相对的多元化的,仍处于探索的阶段。那这边就想请问唐总,那您觉得在资产管理的实际操作层面,践行ESG投资策略会面临怎样的一个挑战?唐总。
唐沐霖:好的,谢谢,首先是ESG的评级多元化,我们离不开一个前提,就是我们国内的ESG投资其实也在起步的阶段。这方面对应到ESG评级的提出人,他们的评价体系里面,可能他们会从海外的一些比较成熟的ESG的评级框架里面去学习然后进行本土化。
第二方面可能会从科技的角度,比如说从机器学习的角度来探索这个 ESG的评级的方法学,那么这样不同的路径会造成一个多元化的结果。
我们目前对这样一个关联度比较低的结果的关注度也非常高,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主要是逃不开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仍在ESG投资的初始的阶段。那由于第三方的视角是比较多元的,我们就可以从不一样的视角去看待ESG,比如说公司的属性。
其次从监管的角度,或者是从我们投资人策略的成熟度来说的话,那往后的发展,其实对于ESG评级的格局的出清,可能会让之后多元化的现象慢慢的减少。
其次对于我们这边的挑战在于,我们关注到在企业端可能大家对标准的制定也是有一定的迟疑,那在成本端企业会需要花比较长的学习曲线去跟投资人进行沟通,到底有哪些方面是比较实质性的一些ESG的话题。作为投资方的话,我们也是需要去慢慢梳理市面上ESG的数据,我们在制作策略的时候,也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关注到在国内,虽然我们起步比较晚,但是已经有从比较基础的负面剔除的策略,慢慢向ESG整合的策略的一个过渡现象。
以上,谢谢。
主持人:好的,其实我们也看到近年来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正在成为重要的战略目标。那么刚刚也听了各位嘉宾对于ESG投资的探讨和思考,其实作为上市公司来说,作为资本市场的一个参与者,也是将ESG融入上市公司经营治理的方方面面当中。想请教一下中集集团,在实际的可持续发展和转型的过程中,践行ESG原则您觉得需要重点关注哪些方面?吴总。
吴三强:好的。ESG是对环境、安全、公司治理都提出了很多要求,我们在具体执行ESG报告体系的工作中,核心还是要落实到公司的管理真正得到改善。中集算是国内比较早接触到ESG的,因为我们是港股的上市公司,很多海外投资者会就我们的环保问题专门打电话,包括在很多年前他们请第三方的ESG公司,收集我们在国内的一些环保信息的报道。
具体比如环保方面,我们这些年一直致力于提升环保的力度。2021年我们整个集团环保投入大概有5个多亿。我们集装箱工厂在前两年就主动进行了全面的水性漆改造,因为过去是油性漆,有一定的污染,国家并没有强制要求我们替换。
作为行业龙头企业,我们主动地推动集装箱协会大面积的改成了水性油漆,减少了VOC有机物的排放。我们集装箱过去用的是木地板,我们现在全面地推广用竹子的地板来保护森林。还有减碳方面,我们在原材料供应方面也很注意碳排放的一些要求。
具体在践行ESG工作中,我觉得有几个关注点:一是要把利益相关方的关注点进行认真的分析,理解以后要融入到企业的运营管理,乃至未来的战略规划中。我们每年都要做大概上万份的利益相关方的调研,这个涉及到供应商、客户、社区、股东、媒体、投资者。我们会从中筛选出主要的关注议题,之后会提交给董事会决策,董事会决策以后会交给管理层去落实改善。
第二,在选择未来业务方向的时候,我们会考虑是否能紧紧围绕能够给我国的双碳目标作出贡献的这种赛道。我们现在主要的业务方向就是清洁能源,比如我们在氢的储运装备,包括海上浮式风电,可循环使用的物流载具装备,这些就是我们未来下大力气要打造的产业,对我国的双碳是有贡献的。
再有一点涉及到内部方面,首先,一把手一定要重视,因为ESG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同时它短期对财务的改善是不明显的,这就需要一把手有这个意识才能调动整个集团的资源。其次,内部一定要有专门的机构考核,这样才能把ESG的工作不是简单停留在编一个报告上,而是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融入到我们企业的运营管理,推动企业升级。
机构建言
海外ESG治理优秀案例分享
主持人:好的,其实听了各位嘉宾对行业的分析,真的非常透彻。从ESG的评价体系到ESG投资机会,再到ESG的投资策略,以及企业在ESG践行过程中的方方面面,真的是受益匪浅。那么我们也希望围绕这个ESG的发展话题来请各位来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其实海外的ESG的理念和国内倡导的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是一脉相承的。那么想请问各位,海内外的ESG治理方面是否有比较好的案例或者经验能够跟我们分享一下?那么先从南方基金的周博开始吧,周博。
周承川:好的,谢谢主持人。在海外方面,给我留下印象比较深刻的海外企业ESG治理的案例,是一个全球的龙头电商企业的ESG治理的案例。这样一个全球的龙头电商企业,它之前在碳排放,包括剩余食物处理、购物平台、供应链管理以及尽职调查、员工工作强度、包括待遇水平等方面此前都存在比较大的争议,ESG的评级一度都比较低,然后在资本市场上也有一定的争议。
之后,这个电商的龙头企业在ESG问题的治理方面花了一定的功夫,也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首先在“E”的这个维度,它是通过这个推广风电场的建设,包括采用可再生的这种包装材料等,使得它在这个“E”的维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提高。另外一方面在“S”维度方面,它是通过提高员工时薪,改善工作环境,强化工作场所的安全性等等方面,来对“S”的这个维度取得改善。但在“G”的维度,目前来看,全球的这个电商龙头企业目前改善仍然较小。目前这个市场上争议最大的是它在这个游说政策透明性方面还做的比较差。
尽管企业已经做到全球电商行业的龙头的位置,但是从它ESG问题的治理经验,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企业规模越大,它的盈利越丰厚,那么越需要重视ESG的治理问题,越应该承担更多ESG的责任。企业是需要把ESG责任内化到它的商业模式,还有日常的运营流程中的。并不是说ESG就可以放在无关乎核心业务的边缘项目里面。不管是创新还是跨界,企业都不可以避重就轻,忽视ESG问题游走于方便之门之外。未来,我仍然会继续关注这家全球电商龙头,看他是否在“G”的维度方面能够取得进一步改善,这是我的一些思考和观点,谢谢主持人。
主持人:好的,其实周博也是从ESG的三个维度来给我们进行了案例总结和经验分享,那么唐总这边有没有什么比较好的经验和案例跟我们分享,唐总。
唐沐霖:好的,谢谢。那首先ESG作为舶来品,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是带着反思的。首先从学习的角度来说的话,我们主要是从两个方向去学习ESG。首先是研究方向上,我们看海外的一些资产管理者,他们是如何在践行可持续投资理念的同时,又能保证给他们投资人带来超额回报,这个是我们学习的方向,包括他们对ESG不同维度的一些指标选择,是我们从目前的基础设施来说比较欠缺的,那他们为我们提供了比较好的案例。
其次,资金面的流动,以及资产所有者对于 ESG理念的关注度,在海外的一些市场,他们也是领先于我们的,这也是我们希望去学习的。
其次我们需要反思的一些事情,ESG作为舶来品,它很多的视角是从发达国家市场的切入点来做投资分析的。我们也发现到一些不一样的点,比如说他们对于投资标的股东的背景,以及他们治理方式的不同观点,我们也是需要结合不一样的行业以及不一样的标的来进行具体分析。这是我们反思的一些内容。
主持人:向海外学习好的经验,包括ESG治理方面的问题,也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那么这边还想请问马总,您这边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案例或者经验的分享?马总。
马慧芹:好的,主持人。其实我们可以发现,ESG投资理念是起源于海外市场的。在海外的话,ESG投资的先驱是养老金机构,因为养老金通常管理的是大量的退休储蓄金,那么资金的公共属性、长期属性,还有避险属性,决定了这类型的机构其实是更加适合可持续投资的,也就和ESG的投资理念会更加的契合。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以丹麦这个国家的劳动力市场补充养老金,一家叫ATP的机构为例。它是整个丹麦最大的福利和社会保障计划执行的机构,它长期执行ESG整合这样的投资理念,在保障整个资金实现价值稳定的同时创造长期价值。
这个产品的话,它有80%的资金用于保障正常的养老金支出。那这一部分的话可以称为是固定养老金,它整体的投向是风险比较低的投资组合,那么剩下的20%的资金是自由储蓄金,可以投向风险更高的投资组合。
从2011年到2020年底,在这10年期间,这家养老金的年均年化的复合收益率是达到了9.8%,如果单看占比20%的自由储蓄金的话,它的年化投资收益率是达到了18.8%,这是非常高、也非常理想的投资回报率的情况。
那我们细究这家机构,它之所以能够实现这么高的长期且稳定收益率的原因,我们认为奉行ESG整合的投资理念就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从两个方面来说的话,第一个方面,在他们的二级市场的投资过程中,他们是把ESG指标深度地融入了传统的投资模型中,比如说把一些气候因子纳入了模型,增强整个投资组合对于气候风险的抵御能力,同时对欧洲市场的绿色债券市场积极参与,而且非常重视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绿色转型和气候风险的应对。
另一方面,这家机构在日常的投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被投资标的的管理层、薪酬、信息披露等等这些方面。通过一系列持续的筛选、调查、问卷、对话、访谈等各种各样的形式,对被投资标的的ESG进行深度的考察,并且最大程度地鼓励上市公司积极地通过变革的形式来降低长期风险和促进长期价值的提升。
最终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这家机构无论是年化的复合收益率,还是说整体投向风险组合相对比较高的20%的自由储蓄金,都给整个投资者带来了非常丰厚的回报。我觉得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国内的机构从各个维度进行深度学习的。
主持人:听了各位专家以及吴总的分享,相信大家对高端装备制造行业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那么接下来我们将深入了解一下本期访谈的行业代表公司——中集集团。中集集团是世界领先的物流装备和能源装备供应商,总部位于中国深圳,公司致力于集装箱、道路运输车辆、能源化工、食品装备、海洋工程、物流服务、空港设备等提供高质量与可信赖的装备和服务。
作为一家长期以来对于技术创新和管理效率不懈追求的公司,中集集团已经快速成长为在全球多个行业具有领先地位的企业,我们也对中集集团做了实地的探访,那么请大家就跟随基金君的步伐一起走进中集集团。
公司探访
走进蛇口港 实地探访中集集团
公司分享
中集集团多元化、全球化战略布局
主持人:好的,那么在参观完中集集团主要产品的展厅,并且听了吴总对中集集团的基本情况的介绍之后,我们也有关于中集集团的业务发展战略部署方向的问题,想要和吴总进行进一步的交流。那我们看到其实2021年的年报显示,中集的营收是达到了1,637亿元,首次突破了千亿,也是再次刷新了历史的最佳业绩。那么这边想请教吴总的是,在当前全球的环境下,业绩亮眼的最大的原因又是什么?
吴三强:2021年我们营业收入1600多亿,已经接近之前的世界500强的申请门槛了。我想快速的增长有几个原因,第一,我们主要的各个业务板块都有比较大的突破,实现了营业收入的增长。集装箱的收入大概是660亿,非集装箱业务收入也已经超过了1,000亿。从板块角度来讲,第一个就是集装箱,它净增了438亿。第二大贡献是我们的物流服务板块,净增188亿。第三大的贡献来源是能源化工板块,大概净增了62个亿。那么这三个业务板块在营收的增长额占了我们整个增长的99%。
我们这几年在内循环方面,一直是在践行双循环的国家政策,我们更加注意国内业务的扩张。依托我们的创新的业务协同,2021年我们国内收入增长了将近39%,达到了788亿,占整个营收的48%。我想这就是主要的原因。
主持人:其实我们看到中集集团有一个特点,就是多元化的业务发展特点。那么您觉得多元化的发展和聚焦主业到底应该如何来实现平衡?那么接下来公司在氢能海上风能等业务的发展,未来的规划又是怎样的?吴总。
吴三强:好的,多元化和聚焦主业我们觉得并不是完全的矛盾。首先,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像我们机械制造行业,它毕竟不是 to C端的,行业必定是有一定规模的限制。第二,我们在进入其他领域,实际上都是一些相关的,跟我们原来的业务是有一定紧密度,集团是可以进行协同的一些产业。
比如说我们当时由集装箱进到道路运输车辆,其实这两个业务有巨大的协同。他们的客户比如说马士基,马士基是全球最大的航运公司之一,它采购集装箱,同时它也是集装箱运输车半挂车的主要客户之一,这些内部有很大协同。包括我们在生产工艺上,在原材料的采购上都有很多协同。
第二,我们进入每一个细分市场,我们都是希望能做到领导者。像1982年投产以来,我们在集装箱就逐步做到了全球第一。2002年我们又进入到道路运输车辆业务,很快就成为了半挂车的第一。因为我们每进入一个产业,我们很快能作为这个产业的第一名,那这样的话就自然碰到了增长天花板,所以我们就会逐步进入一些相关产业。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大家也会问,为什么每进入一个新兴产业,都能作为领导者?核心还是我们进入的这些产业是有紧密的相关性。我们这些业务其实合起来就是两个赛道,一是物流,第二是能源。只是说在海陆空的物流方式,我们叫通用物流,以及在一些细分的专业物流,像油气、新能源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布局。其实从这两个角度来理解,我们的业务是有高度的协同。
关于多元化方面,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在目前全球的格局下,有一定业务的多元化,其实也是有利于分散经营风险。像2022年今年第一季度,我们的营收净利润都实现了双位数字的增长,这个在国内的机械制造行业里面表现还是比较突出的。我们有的业务受疫情影响出现下滑,但是有的业务反而实现了增长。我们在国内受疫情影响有点大,但是我们在北美的业务出现了大幅的增长,这一定程度上就平衡了我们的业绩。所以多元化,有利于拓展企业发展的空间和领域,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
第二,您提到的氢能和海上风电,我们从2004年开始,应该是国内比较早的做液化天然气装备的集团公司。那么氢能和液化天然气这些,我们做这些低温液体的运输装备,对于我们来讲没有技术的瓶颈,所以我们很自然的延伸到氢的整个产业链上。
现在我们是以储存和运输,包括加注为主要环节,比如电解槽制氢设备,焦炉尾气联产LNG的液化天然气制氢,包括我们的加氢站,包括车载的供氢系统,核心我们还是围绕着这些业务环节。
像这次北京冬奥会的整个氢相关的设备有我们中集集团提供的,我们未来会进一步聚焦在氢的储存和运输这几个领域。
海上风电方面是起源于我们的中集海工,大家知道打可燃冰的钻井平台是由我们中集提供的,我们这两年顺应海上风电的发展趋势,也在相关的装备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第一个就是装备,我们自主设计并建造了满足下一代的海上风机安装的海上风电安装船。我们自己叫3060,同时我们已经改装了三个海上油气装备,作为海上风电安装平台。
第二是我们进军了海上风电的运营维护,因为中国海上风电装机从2017年开始全面加速,预计5年的质保期过后以后,海上风电的运营维护市场将迎来巨大的潜力。我们中集海工具有高端的海工装备的制造服务,包括码头资源,将这些资源优势组合在一起,就可以打造区域一体化的海上风电的运营模式。
主持人:刚才吴总也是聊了很多这相关多元化业务的特色,那么还想聊一聊传统和创新。想问吴总,您认为中集集团的模块化的建筑是如何改变传统集装箱业务背后的创新逻辑的,或者说市场的需求变化是怎样的,能否给我们做个分享?
吴三强:好的,模块化建筑的确是挺有意思的。因为集装箱毕竟有一定的周期性,所以我们在10多年以前就开始考虑,这个集装箱除了普通的货箱以外,能不能做点别的工作。
那么最开始的时候是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他找我们做矿区工人的营房,我们慢慢就开始介入这个领域,一直做到现在,现在国内的管它叫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是有很多种流派,我们的特点是用集装箱的形式来做,这种模块化的建筑,尤其在海外,我们主要是用模块化建筑做酒店和学生公寓。
在欧美的发达国家,尤其在北欧、美国,我们大大小小做了几十个项目,几十个酒店或者学生公寓。在很多欧洲机场出来见到的,比如说英国的希斯罗机场出来看到的 Holiday Inn,它其实就是用我们的集装箱来做的。背后的创新逻辑就是解决海外人工不足所带来的人工费用高、效率低的问题。
同时我们的模块化酒店它是可拆解的,如果这个酒店运营得不尽理想,业主完全可以把它快速地拆掉,挪到另一个地方去安装。尤其在前些年海运费比较低的时候,那我们在海外的成本优势就更加明显。
国内我们也大大小小交付了一些项目,比如说雄安的市民服务中心,深圳市的前海管理局,都是用我们的集装箱的模块化做的。这些年也有做一些核酸检测模块化的房子,包括香港这次抗疫的,我们大概做了5000多个模块,应该来讲这块业务发展速度还是非常快的,也给传统的集装箱赋予了更强的生命力。
主持人:那您觉得中集集团作为A H企业之一,是如何通过这个资本市场来帮助企业实现多元化?或者说更进一步说,您觉得两地融资的优势又是什么?吴总。
吴三强:对于我们来讲,现阶段我们主要是利用资本市场的分拆来实现公司的多元化的发展。
通过分拆子公司到H股或者A股上市,下属板块可以更好地利用资本市场融资,获得高质量发展的契机。一方面下属公司获得资金,投到发展中,同时也可以通过监管机构及股东的监督,提升集团对板块的整体的治理水平。因为在没有分拆之前,这些下属企业的监控管理是由我们集团来承担的。分拆以后,不但集团要管他们,投资者、监管机构也会单独地去看这些企业,所以整体的公司治理水平我们觉得是会提升的。
那么在债权融资方面,我们也积极地活跃在两地资本市场。我们近期发行了5亿元人民币的蓝色债券,供我们海工板块用于海上风电安装船的制造,年化利率大概是2.6%。蓝色债券属于绿色债券的一种,除了要满足绿色债券发行的要求以外,还要符合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发布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和中国人民银行等三部委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等要求,那么它的募集资金还专门要用于可持续的海洋经济发展。我们认为绿色债券、蓝色债券这种在推动海洋保护海洋资源的利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至于到两地的优势,这有一定的差别。国内相对会考虑到一些产业的特点,比如说国家现在大力支持实体经济,那对我们中集这种制造型企业还是非常受益的。
那么香港市场它倒没有政策导向,但是香港市场的特点是融资速度非常快,比如H股的发行,一般性配售。应该来讲,两地简而言之各有优势,中集作为A H,就可以充分利用两地的融资的便利条件,给企业发展助力。
主持人:那站在当前时间点,您觉得中集集团未来在全球化业务上的布局和战略是什么?当前全球供应链可能会面临重整,那您觉得这又会对中集集团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吴总。
吴三强:好的。首先中集全球化应该来讲是中国企业做得比较早的。我们1997年就在海外投资,现在我们在全球的主要发达国家拥有几十个基地,我指的是生产基地,还不是一个简单的公司。我们现在海外雇员大概5000多个,目前海外的收入占我们一半以上。
我们会依然紧紧保持全球化的运营,因为现在国内外的整个经济周期不同频,面临的环境差异比较大。其实全球化运营的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在当今环境下可能会更加凸显这种优势。当然我们也会积极推动我们国内业务的发展,从集团统筹的角度去获取一些大型的解决方案的项目,进而提升我们的国内收入。
比如说去年以净化西江为例,我们在肇庆成立一个合资公司。肇庆是拥有我们全球最大的单场的水泥运输的工厂,围绕着它的水泥运输量是很大的,但是目前都是烧油的,不环保。
我们现在是整合了集团旗下像安瑞科、中集车辆、中集物流、中集融资租赁,安瑞科提供内河船舶的液化天然气的动力改造方案。那么安瑞科和车辆又联合珠江上水泥敞口船的改造,中集物流提供相关的运输服务,那整个项目资金的支持,中集融资租赁来参与。
我们测算过,像广东珠江的内河船舶液化天然气的动力包改造,整个资本性支出可能就有数百亿左右。目前广东省在这块给予的政策支持力度是很大的。我们在首批的160条液化天然气动力包改造中,我们获了112条,大概金额4个亿。珠江上面的水泥罐船的新船投资,我们看了一下也大概需要数十亿,这个还只是珠江,要放到全中国的范围来看,那未来这块业务还是非常大的。
至于您提到的全球供应链的重塑,我觉得对我们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是特别大。
因为我们是一个全球化运营的公司,比如说现在有一些所谓的产业转移问题,转到东南亚。那对于我们来讲,我们作为一个集装箱设备的制造商,我们面对的是全球的船公司,珠江公司的需求,无论它移到哪里,我们作为中国制造的优势还是非常大的。所以总体上有影响,但是相对于一家企业主要的收入来自于国内的公司的话,影响还是比较小的。但是反过来讲我们也会把握内循环的机会。
投资者提问
关注公司研发投入与长期竞争优势
主持人:那么围绕中集集团的公司业务,中小投资者也有一些问题想要请教吴总,我们也从中选取了一些问题来请吴总给我们做解答。第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在全球经济下行和供应链不稳定的背景下,贵公司如何做好各项业务的稳定发展?公司在研发和ESG方面的关注度和投入度又如何?吴总。
吴三强:关于各项业务如何稳定发展,核心一点就是刚才说的全球化。我举个例子,像道路运输车辆业务,如果仔细看一下中国的商用车企业上市公司,很多重卡公司,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包括今年一季度,行业下滑还是比较大的。但是我们在这里边显得很突出,因为我们下滑的幅度比较小,因为我们有北美市场,我们中集车辆是北美的道路运输车的主要供应商之一,那么今年美国的市场是非常好。大家要了解,因为中国主要的商用车企业在海外是很少有布局的,我们是为数不多的能全球运营的企业。
第二我觉得很核心的还是要提升自己业务的竞争能力,抓住各项机会。虽然全球经济下行,供应链不稳定,但总归是有些行业在蓬勃发展。比如说液化天然气,或者说清洁能源装备。一方面我们积极地捕捉国内像氢能带来的一些机会,另一方面比如说液化天然气。那大家都知道现在在全球这种经济不稳定情况下就出现了一个特点,比如说欧洲可能越来越多的用进口的液化天然气,那就涉及到这些进口的船舶和装备。比如需要船去专门地运,用完以后需要有接收站,包括一些液化天然气的槽车。那么我们中集安瑞科作为这个业务在国内的领头企业之一,相信未来一定能非常受益的,这就是我们全球化布局所带来的好处。
第二点在研发方面,我们这些年是非常注重研发的,去年我们新增专利申请了493件,我们累计维持有效专利大概4000多件,研发去年投入大概有20多个亿。我们综合的研发成果获中国企业专利实力500强排名,我们大概排第七十三。像去年国家级的“专精特型”小巨人,我们中集就获了6个,应该来讲我们在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还是获得了社会的认可。
那么在ESG方面,我们一直是持续投入的。去年我们整个环保投入是5个多亿,我们对集装箱进行了全面的水性漆改造,包括我们集装箱用的竹木地板。我们在全国拥有很多的竹林,因为这些竹子都是速生林的,通过我们来推动使用竹子,就大量减少了对一次性林木的开采。包括我们自己旗下有专门的HSE工作小组,定期的进行安全生产的宣贯和检查。
包括ESG的“G”治理方面,我们多年以来一直保持着无实控人的现代化的公司治理结构。
主持人:好的,那第二个问题是和自动化转型相关的问题。是这样的,制造业行业一直在推动自动化生产,那么能否请中集集团介绍一些成功的经验,在自动化转型研发方面的投入又如何?
吴三强:好的。这的确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制造业面临人口红利消失的问题。现在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这是大家都普遍关注的社会性问题。我们采取的办法就是应对人口的结构的一些变化,就是自动化。自动化是工厂解决这些矛盾的主要手段。这两年我们在集装箱业务板块,道路运输车辆板块都在推动我们的自动化。比如2018年我们集装箱启动的龙腾计划,我印象中在之前统计已经投了10多个亿了,包括车辆自己在打造他的灯塔工厂,通过机器实现大范围的自动化,就可以大幅降低我们的用工。
我们在18年刚启动之前,我们大概光集装箱的工人都有3万多,现在减少到大概1万多。自动化一方面在人工方面化解了一份矛盾,第二它带来另外一大好处,就是整个企业生产产能调整的增加或降低,并不会增加太多的成本,更加有弹性。
再者,自动化转型一定要跟智能化结合起来,要数字化,要智能化,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因为简单的自动化,比如机电一体化,在中国也不是新东西,但是如何能把数字化智慧化做起来,这就不容易。
我举个小的例子,像ESG里边的环保,安全生产我们叫HSE。那过去的 HSE就靠人,安全员在工厂里上班的时候看有没有戴安全帽,或者是污水排放去抽查,就靠人工。
现在我们基本上都全面采取了数字化,比如通过摄像头的AI识别,就直接能判断出来你的安全帽有没有带,或者吊车整个行走过程中有没有出现一些风险隐患,我们现在大量用视觉识别,这就是我说的自动化要叠加数字化和智慧化。
主持人:好的,我们再来看一下最后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应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加速重构,那么中集集团在战略上是如何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的?吴总。
吴三强:您这个问题非常好,我觉得保持长期竞争优势有三方面。
要巩固主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我们要持续地保持研发,敏锐地抓住商机,并保持我们的规模优势。因为维持一定销售收入的规模,可以确保我们获取更多的资源。
在战略的新兴赛道上要进行充分布局,我们现在是围绕冷链物流、清洁能源、绿水青山、乡村振兴四个大的新兴战略组合,通过资本运营来促进我们产业快速发展,必要的时候以并购方式来介入,帮助这些子业务规模快速提升。
第三,人才上,我们会继续利用我们现代化的公司治理优势,去充分激励和吸纳优秀人才。我们中集自成立以来,就是在充分竞争中成长起来的龙头企业,我们会在这几个方面继续打造我们的核心竞争优势。
主持人:感谢中集集团吴总以及三位机构嘉宾的分享,这也让我们投资者对装备制造行业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以及中集集团这样一家高端制造龙头企业有了更深的认识。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中国基金报“走进A H上市公司”节目。我们也将在中国基金报官方微信公众号同步发布节目的精彩文字回顾。完整节目视频也可以进入中国基金报官方APP,官方视频号进行视频回看。感谢您的关注,再见。
版权声明:本次活动内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主办方所有,任何媒体、机构或个人未经主办方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含文字、摘录等)公开发布,中国基金报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免责声明:嘉宾言论系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意见。为保护版权,文章中的嘉宾言论未经允许请勿转载或引用,也不得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截取、删节或修改。文章所述观点均为当时观点,不代表对未来的预测,如因为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平台及嘉宾所在机构均不承担更新义务。内容信息来源于公开资料,平台及嘉宾所在机构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投资者应自行承担投资行为的风险与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