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保障性住房租赁市场利好消息不断。
11月8日,建设银行举行住房租赁基金成立发布暨合作签约仪式,300亿住房租赁基金正式落地,将助力长租房市场,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以下简称“保租房”)供给。与此同时,保租房REITs持续扩容,华润有巢保租房REIT也于11月1日正式获批;各地政策层面也再度传出利好,11月2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对《上海市住房租赁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对保租房方面亦提出相关规定。
在此背景下,值得关注的是,保租房供给增量持续扩充,未来会否成为租赁市场的主流?哪些区域将是其重点布局之地?又有哪些存量房屋有机会改造成保租房,前景如何?
机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旗下房源“纳保”比例超过50%的企业共有6家。图/IC photo
利好频出,保租房建设提速扩容
住房租赁的发展,离不开金融领域的支持。11月8日,建设银行举行住房租赁基金成立发布暨合作签约仪式,300亿住房租赁基金正式落地。活动当天,建信住房租赁基金在北京市大兴区生物医药基地产业园区内的智汇健康城现场完成对该项目的签约,收购部分正处闲置状态的办公楼,后续将把商办物业改造为租赁住房,并申请纳入北京市保障性租赁住房管理体系。
与此同时,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持续扩容。华润置地官方微信公众号披露,旗下华润有巢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于11月1日正式获批。这只REIT的上市,是首单央企租赁住房REITs,也是第四单保障房REITs。在业内看来,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的成功推出,给房企开辟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或将进一步推动房企积极布局保障房赛道,也将为其他住房租赁企业发挥示范效应,由此吸引更多以保租房为底层资产的公募REITs发行上市。
而从各地政策法规层面来看,继《北京市住房租赁条例》于9月1日起施行之后,11月2日,“上海人大”官方微信公众号公布,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对《上海市住房租赁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时间为11月2日-16日。在保障性租赁住房方面,该条例明确,继续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加强源头规划,明确编制专项规划以及重点布局要求;明确建设和管理要求,合理设置准入条件和退出机制、优化申请审核流程、完善配租使用规范、规范租金和租期。
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已成为我国住房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自去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以来,保租房的相关配套政策陆续出台,包括增加土地供应、减免税费、给予财政奖补、金融支持、建立多部门联审机制、简化审批流程,以及通过奖励购房资格盘活住房市场存量等“一揽子”促发展措施加快落地,推动保租房建设。
据悉,“十四五”时期,全国40个重点城市初步计划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650万套(间),预计可帮助解决近2000万人的住房困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重点城市,也都提高了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占比。
“保租房由于形成了完整的‘投融建管退’闭环模型,未来会成为我国住房租赁市场上的主力军和压舱石。”ICCRA住房租赁产业研究院院长赵然指出,以北京为例,品牌型机构化集中式租赁住房项目未来待开业的潜在供给合计8.7万多套(间),其中,市场化运营管理的长租房占比约44%,保租房占比为56%。
房东东公寓学院创始人全雳也表示,保租房将成为租赁市场主流,预计2025年底,我国保租房会达到一个保有量的高峰。
不过,在景晖智库首席经济学家胡景晖看来,保租房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快速增长,但从新增供应角度分析,40个重点城市新增650万套(间)的这一规模,放到全国2亿-3亿人的租房市场来看,还只是市场的一部分,并不能完全成为市场主流,因为整体租房市场的体量较大。
增加供给,存量房改为保租房获鼓励
政策目标下,各地保租房建设提速,供给增量迅速扩充。胡景晖指出,保租房未来在人口净流入的强二线和一线城市,更容易成为市场主流,“这些城市有产业、人口聚集效应,为配合一些产业园区、开发区发展,也需要有保租房的配套;弱二线城市会发展慢一些,而三四线城市则不太现实。”
在具体区域布局方面,全雳认为,新城等人口导入区域,高校、产业聚集区域,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将是保租房重点布局的地方。
比如,《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住房保障规划》提到,引导新增保障性住房主要布局在中心城区以及积极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和人口疏解的“多点”地区;围绕海淀-昌平-延庆、朝阳-顺义-怀柔/密云、朝阳-通州-平谷、丰台-房山、石景山-门头沟等主要通勤方向合理布局保障性住房。
而从保租房的来源来看,除新建房源之外,各地均在鼓励利用现状建筑改建保租房,多渠道增加保租房的有效供给。以上海为例,《上海市住房租赁条例(草案)》指出,商业办公、旅馆、厂房、仓储、科研教育等非居住存量房屋,在符合规划原则、权属不变、满足安全要求、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可以改造为保障性租赁住房。
在此背景下,在胡景晖看来,存量房纳入保障性租赁住房体系(简称“纳保”)存在几种可能性:开发商已开发的成熟项目,或自持的出租房项目;长租公寓运营企业的部分项目;存量改造、旧改项目。
除此之外,在全雳看来,租赁住房“纳保”的一大前提在于全装修,且需要有生活配套,比如社区食堂、便利店等。
需算好账,长租公寓“纳保”趋势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系列政策利好下,不少长租公寓已经“纳保”。ICCRA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全国已开业房间规模中约有10.7%纳入当地保障性租赁住房,环比提高了3.8个百分点,规模合计为10.045万套(间),比二季度增加了38431套(间);“纳保”比例最高的为租赁式社区,已纳保房间规模占总规模的31.3%,青年公寓和宿舍型公寓的纳入比例分别为10.9%和7.3%。
而从企业端来看,根据ICCRA统计数据,截至三季度末,旗下房源“纳保”比例超过50%的企业共有6家。其中,安居瑾家的纳保比例达100%,星河控股集团纳保比例为85%,大悦乐邑纳保比例为84%,颐和贝客、GET HOME凯得家和宁巢公寓的纳保比例分别为70%、61%和51%。
从已纳保项目的平均租金水平来看,ICCRA根据各品牌在全国的平均数据统计,“纳保”后租金水平的平均下浮幅度为10.18%,与大部分城市要求的“与同品质、同地段租赁住房产品相比租金下调10%”的规定相吻合。
在胡景晖看来,租赁运营企业“纳保”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具体而言,一方面,租赁运营企业可以享受土地折扣、财政补贴、税费减免、民水和民电等政策优惠,但与此同时,租金涨幅、租金定价、产品标准方面会有一定的限制和管控。这意味着在成本下降的同时,收入也可能会下降,因此,租赁企业需要考虑的核心在于“算好账”。
展望未来,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认为,对保租房运营者而言,需注意的是,随着保租房项目不断入市,规模化、集约化运营的难度提升。同时,需要考量如何将这类政策红利更好地落地,让有需求的保租房目标群体充分了解此类项目,更加便捷、高效地申请保租房,消除市场信息不对称,从而让保租房产品和新青年的租赁需求更有效、精准的对接和匹配。
新京报记者 张晓兰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