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你知道吗?这些耳熟能详的话语全部出自煌煌不过两千字的四书之一的《大学》。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在我决定改变自己,自律生活的时候,恰巧翻到书架上的大学中庸,于是我昨天重新读了一遍这书。

再读感悟和小时候已经是完全不同。做人做事的道理在这一本不过两千言的小书中,早已被说尽。

古之大学,一指十五岁之后的大人之学。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说,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另一说法大学指的是道德高尚之人的学问,也就是如何修养道德的学问。

大学总共是三总纲,八条目。三纲者,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这本书就是围绕这11个关键词写的。不过格物致知篇已经失传,我们看到的格物致知篇是朱熹补的。

三纲中的至善是目标,我们的追求。明明德和亲民都是以至善为目标的。其中明明德前面一个明做动词,是彰显的意思,明明德指的是彰显美好的道德,按照今天的思路,我认为可以把这句话这样理解——成为更好的自己。美好的品德彰显出来,这不就是遇见更好的自己吗?

亲民中的亲一般认为是“新”也就是说要自我革新,并且带领“民”也去旧图新。但是这里安民的思想我们今天暂不讨论,如果我们只关注自己的话,那这不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意思吗?所谓去旧图新,不就是抛弃过往的坏习惯,建立新的好习惯嘛?(王阳明认为亲是亲近百姓的意思,但是这个意思和下文的亲民章的内容不连贯,新的意思应该比较合理)

止于至善,到了至善的境界才会停下来。这话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对应后面的“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这里的止是落脚点的意思,可以翻译为做到。回到前面,也就是说要以至善为目标去做。另一个意思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停止,至善才停止也就是自我进步的过程永不停止。

看看哈,以至善为目标,成为更好的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永不停止保持成长。这不就是自律的终极内涵嘛?

对于大学生来说自律的重要性(原来所谓的自律)(1)

古人是怎么自律的?

1.首先要“知其所止”,要明确自己应该达到的的目标;

2.然后提出“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在不同地位、身份下至善的具体要求;当然这个放在今天可以辩证地看这个问题。难道今天就没有领导和员工,有钱人和穷人的区别吗?

我认为这句话我们不用管其他的阶层怎么样,做好自己。我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就抓紧时间吸取经验;我是一个中年危机的大叔就赶紧多学技能多开阔思路,找到人生新方向。更多的,我们有了目标以后,立足于自身的资源和条件,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认为这就是阶级在我们身上的意义。

3.追求至善应有的态度,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用恭敬谨慎的态度学习、修身,才能达到至善的目标。

这句话来自于诗经卫风淇澳,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原本和大学原本中,斐和后面的喧字,用词不一致,意思也不太一样。诗经里的是匪通斐,这两个意思是相同的。但是诗经的喧用的是谖,终不可谖兮。大学用的是终不可喧兮。两个字读音相同,但谖是欺骗的意思,而喧是忘记的意思。)

言归正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就是说做事的方法。把骨头加工成器物叫“切”;把象牙加工成器物叫“磋”;把玉加工成器物叫“琢”;把石头加工成器物叫“磨”。

对于大学生来说自律的重要性(原来所谓的自律)(2)

我们怎么自律?

就是要把自己当做原石,不断地雕琢。修养自己的过程就如同如物的制作过程一样,要时时修正,不断学习和反思,不断进步,最终达到至善境界。

你看,到这里,大学之中,自律的方法论就出来了。

具体到如何应用?就是八条目的前几条。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诚意: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在个人独处独知,无他人知晓的情况下,保持内心真诚,不存虚妄。这是“自修之首”,既是修养应该达到的要求,也是修养不可忽视的方法。

《论语》中孔子强调信道要笃,唯有笃信,方可达于诚而不自欺。

也就是说要自觉自律,并且坚信自己的目标,沉浸到自己的兴趣。

正心:所谓正,一是适度。“发而皆中节”(《中庸》),该喜则喜,该怒则怒,就是正。“《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就是正。“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论语·颜渊》),就是不正。二是不迁怒,孔子赞扬颜回好学,一个重要的表现是“不迁怒”(《论语·雍也》)。迁怒就是把此事上的怒发到别事上去,便是心不正。

至于修身:“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因亲情和一家私利而导致偏颇不正,是人之常情。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不偏颇。

至于齐家:“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这就是正人要先正己,是修身待人的重要的基本原则。孔子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其实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所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将修持己身,但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的是这些原则在具体事物中应用。

《大学》里智慧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句话不仅是修身的选择,也是把握一切事物的内在原则的智慧。

所有的事物都有本质和旁枝末节,我们要抓住本质关键,而不要被表现出来的表象所迷惑。

同样,万事万物都是发展的,知道事物发展的开端经过结果才能全面认识事物。本末和终始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事物发展的本末终始,知所先后,抓住根本,遵循事物发展的规矩,循序渐进,这也是办一切事、解决一切问题的重要原则。

对于大学生来说自律的重要性(原来所谓的自律)(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