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一诗为唐诗七律代表,历来为人称道。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气势磅礴,对仗工整,更被视为全诗精华。
他《登高》诗中的"落木”一词,究竟是什么呢?
历来"落木"的解释并不是木头,而是"落叶"。「无边落木萧萧下」,描写山间千树落叶之景,用来强调秋天萧瑟的气氛。是说杜甫远望着无边无际无边无际飘飞的落叶,俯看奔流不息的江水,感受到了时光飞逝秋意悲凉。
窃这种解释实在有不通之处:不必说同时代的诗人高适有句:「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稀」,单单把抬头所见群山上的落叶与大江东来相联系,气势上也难以吻合对仗,这样的一番解释实在显得牵强。
为什么诗家不认为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是满江木头呢?
因为他们没有看见过太江中万木齐下的景象,自然也说不上来了。按一般常识,沒法说长江中有上万木头,即便涨水天有三二十根浮木,也实在罕见。
那么杜甫有沒有可能,真的看见了长江中漂浮的木头顺江而下呢?还真有可能。
这就要说到古代关于漂木,以及长江水运楠木木材的历史了。长江自古是黄金水道,支流众多,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发挥着天然的水道运输的作用。
我国历史上发达的漕运,河运,海运皆得自水之便利,因水而兴商,因商而兴城,沿着江海港口也兴起了诸多名城,亦是此故。其中得"上游之利"乃刘备取蜀,得以称帝原因之一。
四川山区,长江两岸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在古代长江下游和中原地区,由于长期的开发,原始森林破坏殆尽,历代建筑大型的宫殿建筑所需的大型木材缺乏,大多从巴蜀和南部山区砍伐输入。
杜牧在著名的《阿房宫赋》中写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可见早在秦代,长安城宫殿等大型建筑所需木材,就是从蜀中运去的。及至唐宋,四川的木材依然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唐代的大明宫,也不知砍了多少蜀山楠木。
宜宾翠屏山楠木
楠木学名桢楠,质地坚硬经久耐用,耐腐,且有特殊的香味防蛀,为我国特有的珍贵木材。明成祖朱棣迁都修建故宫需上万根楠木,曾派出大批官员赴云贵川等盛产木材省份,征集珍贵木材。木材按照长短和围长分成六等,一尺以上者为六等,二尺以上者为五等,四尺以上者为头等,五尺以上的就是巨木了,称为“神木”。
明清时的宜宾境内屏山等地,为故宫提供了大量的栋梁之材。故宫的巨大廊柱,几乎都是金丝楠木。据宜宾《屏山县志》记载,查得光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间,三殿采木一万五千七百就多根块。
木材水运,古已有之。早在2000多年前,古蜀先人就开发、利用岷江流域森林资源,首开木材水运。
《华阳国志·蜀志》中:“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
相记载清楚地表明,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所需木材都是通过岷江水运。
鸭绿江漂木
参天古木体量庞大,通过陆路运输十分困难,而水路则简单多了。除去舟载船运,因为木头本身浮于水,于是很早就出现了一种天然的运木方式:漂木运输,产生了一种古老而危险的职业——放排。在各地临水林木产区,自然漂木或纤绳扎木排,借水流之力或辅以人工放流木排,顺江河而下,既快又省力。
除了航运,长江过去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过漂木头。大树锯成了原木,从长江就运下来给下游做建材。“移至水次,顺流而下”,蜀山之古木,由溪流借山洪之力入长江,开始了长达一年的漂流,“漂大木,蔽塞水面”,成为一道壮丽的景观。大量原木顺江而下,经宜宾、重庆、武汉、南京,在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暂泊,再沿运河北上进京,不仅故宫,还在圆明园成梁作栋。
上世纪80年代 宜宾李庄长江的漂木
若遇巨石河弯之处搁浅,久之成乌木。尤其川江流域多发现有乌木存在,可证明漂木历史悠久。
时至20世纪80年代,川江漂木依然存在,特别是涨水时期,更是浩浩荡荡,为金沙江及川江上的景观,一般五、六十岁的沿江居民大都目睹过。
白帝城是观"夔门天下雄"的最佳地点。它位于重庆奉节县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奉节东白帝山上,为三峡的著名游览胜地。白帝城原名子阳城,为西汉末年割据蜀地的公孙述所建。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所谓"一出夔门天地宽",此段江面由窄变宽,川江中规模庞大的漂木,万木齐下声势浩大,正应了杜甫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之壮观景象。
白帝城
把落木解释成漂木来理解杜甫《登高》一诗,不仅符合历史常识,从画面感来讲气势更足。而且比起一般所言悲秋哀时的译意,真是高妙许多了。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已经56岁的杜甫因严武离世,在成都失去依靠,只得忍痛离开草堂再次出川上路,四处漂泊。在夔州时,他登上白帝城外高台,都说一出夔门天地宽,而自己前途茫茫,感叹眼前满江漂木可为栋梁之材,而他漂泊大半生无所成。百感交集之余,他写下了七言律诗《登高》。
大半生颠沛流离的杜甫,那一刻见大江中万千大木头而下,也许想起了自己当年泰山上"会当凌绝,一览众山小"年少轻狂,重温青春理想,大江东去故慷慨激昂;回到现实而今「百年多病独登台」,只因「艰难苦恨繁霜鬓」,唯有「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惨淡现实。
杜甫登高图
在这样一个秋天,诗人杜甫一心作国之栋梁的宏图大志而不得,苟全性命于乱世,真有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的诗圣愈发伤感了。
此外漂木顺水而下,亦有身不由己的悲哀,漂泊之苦跃然纸上。以漂木喻杜甫生逢乱世不自由,也非常合乎诗人当时心境的。
参考资料:尚莒城 《最后的漂木》
张兴明 《宜宾楠木撑起的故宫》
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
《杜甫传》 冯至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