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君公主,西汉江都王刘建之女,武帝钦命其为公主之身,和亲乌孙,是为汉代远嫁之公主第一人。

汉朝公主刘细君的和亲史(历史上第一位和亲公主)(1)

和亲乌孙

为彻底摆脱受制于匈奴的被动局面,汉武帝曾数度开塞击胡,使得匈奴远遁漠北,“漠南无王庭”。然而,匈奴虽然军事、经济实力受到极大削弱,逐步丧失了对阴山、河西走廊广大地区的控制,但是依旧控制着西域诸国。为了取得彻底的胜利,汉武帝实施远交近攻的策略,武力与怀柔双管齐下,联合西域各国夹击匈奴。实力强大的乌孙,就成了主要的争取对象。

汉朝公主刘细君的和亲史(历史上第一位和亲公主)(2)

西汉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劝汉武帝联合乌孙共御匈奴,武帝命张骞为中郎将,率三百人,马六百匹,牛羊金帛万数,浩浩荡荡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到达乌孙后,请乌孙东返故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昆弟,共拒匈奴”。元封初年(前110-109年),乌孙遣使“以马千匹”为礼,媒聘汉家公主。汉武帝想到了江都王刘建之女刘细君,一封诏书将其封为公主,命其远嫁“去长安八千九百里”的乌孙国和亲。对此,班固所著《汉书》有明确记载,细君公主和亲,比王昭君早了75年。

细君公主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其父刘建联络对朝廷不满的刘安等人,企图谋反,败露之后自缢身亡,其母以同谋罪被斩。细君尚幼,被赦无罪,由其叔父、广陵王刘胥教养,并有专人教以读书,细君自幼聪慧,能诗善文,精通音律,才名远扬。

元封三年(前108年)初春,刘细君辞别叔父刘胥,沿邗沟北上,行经平安县(今宝应县)时受到了民众的热烈欢迎。至今,宝应县的黄塍地区保留的大型广场歌舞跑马阵,又称跑马灯,据传是刘细君远嫁乌孙时,沿岸民众为其欢送时举行的一种大型民间歌舞。

在民间还保留着细君公主“灵璧手印”的传说。话说当年她走濉水行经安徽灵璧时,登相山扶石东眺江都故国,不忍离去,伫立之久,至使手印留香于石,这手印后来经匠人摹刻,遂成一方景观,名为“灵璧手印”。直到元朝时,细君扶石留香,其“灵璧手印”的故事仍在民间广为流传。

汉朝公主刘细君的和亲史(历史上第一位和亲公主)(3)

元封四年(前107年),细君公主拜别武帝西行和亲。史载汉武帝特赐“乘舆服御物”,同时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踏上了前往乌孙国的路途。穿过天水、陇西、金城、武威、张掖、酒泉等地到达大汉边陲重镇敦煌郡,随后从玉门关出关,走北道西行,穿越天山南麓和库鲁克塔山脉间的危须城和员渠城,向西行再到尉犁国的尉犁城。经龟兹国的乌垒城、轮台城、延城,进入姑墨国的南城、温宿城,经过数月的长途跋涉,到达赤谷城。

为了迎接汉朝公主的到来,乌孙国都赤谷城大路两旁官民奏起胡乐,载歌载舞。见细君生得纤弱娴静、白嫩艳丽,且能歌善舞、才貌双全,猎骄靡非常高兴,“以为右夫人”。乌孙人因其肤色白净、花容月貌,称细君为“柯木孜公主”(意思是“肤色白净美丽像马奶酒一样的公主”)。

匈奴得知乌孙与汉结盟,闻风而动,“亦遣女妻昆莫,昆莫以为左夫人”(乌孙以左为贵)。乌孙国毕竟临近匈奴,离汉廷太远,匈奴女后嫁而为左夫人,这是猎骄靡的谨慎之处。此时的猎骄靡仍然畏惧匈奴的势力,希望在汉王朝与匈奴之间保持平衡。

胡筝拨怨

江南水乡长大的女子,无法适应逐水草、住毡房的异族生活,比不得“左夫人”匈奴公主马上来、马上去,挽弓射雕,驰骋草原的洒脱,加之语言不通,与猎骄靡沟通困难,其悲愁艰难可想而知。而作为皇朝公主,她深知自己的使命关系着大汉边疆的安宁,于是“自治宫室居,岁时一再与昆莫会,置酒饮食,以币帛赐王左右贵人”,用汉武帝所赐丰厚妆奁与礼物,广泛交游,上下疏通,做了不少工作。

汉朝公主刘细君的和亲史(历史上第一位和亲公主)(4)

边陲异乡,胡语难懂。细君公主时时想起江都的南方景色与长安繁华的都市风光,常借音律抒发思乡之情。据史载,乐器琵琶创制的直接原因,就是细君出塞乌孙。晋人傅玄《琵琶赋·序》对之考证甚详,云:“闻之故老云:‘汉遣乌孙公主,念其行道思慕,使知音者裁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之乐。’”宋苏轼《宋书达家听琵琶声诗》:“何异乌孙送公主,碧天无际雁行高。”唐人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明确指出:“琵琶,始自乌孙公主造。”或隐指,或明言,都认为刘细君是琵琶的首创者。最著名的当属被史官班固记入《汉书》的思乡绝唱《悲愁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此曲如泣如诉,言辞似子规啼血,令人黯然神伤,后来收入汉诗,被称为“绝调”。

传奇人生

乌苏王猎骄靡是乌孙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看出了细君公主的哀怨,为减少变数,依据“王后再嫁须是王室子孙”的乌孙风俗,将细君嫁给继承王位者、年纪与细君相仿的孙子军须靡。这种乌孙国的传统习俗,在汉族人看来,违经背义、不符合伦理道德规范,细君公主自然不肯接受。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她上书汉武帝,陈述猎骄靡的决定和自己的心情,恳求汉武帝,一旦昆莫归天,便将她召回故土,她要把自己的生命结束在养育自己的土地上。汉武帝接书后,为了国家大局,回信说“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细君只得含悲忍辱再嫁军须靡。

虽然细君与军须靡年龄相当,但此时她已心如死灰,终日以泪洗面。两年后,猎骄靡病故,军须靡继承王位,细君为军须靡生下一女,名少夫。因为产后失调,加上心情抑郁、思乡成疾,细君不久之后就忧伤而死,香销玉殒于伊犁河畔,长眠在塞外的大草原上。

藩国郡主沦为罪臣之女,罪臣之女骤升为大汉王朝的皇室公主,皇室公主成为乌孙王祖孙两代的夫人,历经几番浮沉,饱尝了人间的荣宠和酸楚,细君公主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友好使者

细君公主是丝绸之路上第一个远嫁西域的公主,虽然到乌孙后不几年即逝,未见显著政治成效,但她积极联络乌孙上层贵族,使乌孙与汉朝建立了巩固的军事联盟,初步实现了联合乌孙、遏制匈奴的战略目标,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为汉朝后来的和亲者提供了经验并打下了基础,促进了乌孙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她积极传播汉朝先进文化,为乌孙国带去了汉朝的典章、礼仪、音乐艺人、百工匠人、生产技术、广陵风俗和汉代的葬制等,催化了乌孙社会从奴隶制到封建制这一质的飞跃。

汉朝公主刘细君的和亲史(历史上第一位和亲公主)(5)

细君初嫁乌孙时,汉“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这些能工巧匠、乐队、卫士、裁缝、侍从等人,将中原文化及先进技术也随之带进西北大草原,与三百年后文成公主和亲一样,为西部地区带去了中原的文化、科学、技术。因为细君公主的到来,乌孙开始有了琵琶、房屋,开始种桑养蚕。据记载,刘细君精通音律,所谓“裁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之乐”,即兼采众长而别创新声。可以说,琵琶的工艺流程是出于匠人之手,刘细君却是它音乐原理的设计者和审定者。她笔下的诗篇成为边塞诗的滥觞曲,当年的乌孙成为边塞诗的发源地,从而开启了我国诗歌边塞化的进程,使和亲的影响从政治范畴延伸到文化领域。此外,细君公主远嫁乌孙时携带去了大量丝帛,将蚕桑的种子藏在发髻里带到西域,桑蚕技术从此在西域流传开来。

《汉书·西域传》记述宣帝刘询为处理乌孙统治集团内部争夺王位的矛盾,曾派常惠率领三校士卒驻屯赤谷,说明了汉政府当时在乌孙的军队屯田自养。此外,早期乌孙墓葬中铁器较少,到中期以后铁器增多,质量提高,可以看到乌孙冶炼技术的进步。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日月变迁、沧海桑田,铁血男儿喋血疆场,红粉佳人和亲民族安戎马,交欢琴瑟传文化,一曲《黄鹄歌》绝响在西域。

来源 | 文字来源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图片来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