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世界十项伟大考古发现之六:秦始皇兵马俑制作工艺(含纪录片)

兵马俑制作工艺分为以下三种,分别是陶俑工艺、彩绘工艺和陶马工艺:

1. 陶俑工艺

陶俑制作步骤:NO1:先用泥塑成俑的大型(粗胎或初胎);NO2:进行第二次复泥并加以修饰和细部刻划;NO3:将单独制作的头、手和躯干组装套合在一起,完成陶俑的大型。NO4:烧制出窑后进行绘彩,最终完成陶俑制作。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制作工艺(20世纪世界十项伟大考古发现之六)(1)

俑头和俑手:用模子制成粗胎后再进行细部雕刻的。俑头多用合模法制成,就是将俑头分为大致相等的前后两半,分别用单片模制作,然后将两片单模组合粘接在一起成为头的大型。合模线多数位于耳后。与俑头相连接的脖颈都是空心的。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制作工艺(20世纪世界十项伟大考古发现之六)(2)

耳朵、发髻、发辫、冠帻:俑头制成初胎后,再堆泥贴接完成

五官、胡须和发型:是在模制的基础上再经过精心的雕刻、修饰来完成的,以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和心理特征。

陶俑的躯干:为纯手塑制作。陶俑躯干的粗胎是由下而上逐段叠塑而成的,其工艺过程大致可分为六个步骤:NO1:制作陶俑站立的足踏板;NO2:塑造俑的双脚;NO3:接塑双腿及短裤;NO4:塑造陶俑的躯干;NO5:阴干陶俑躯干的大型后,粘接俑的双臂;NO6:插接俑的双手。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制作工艺(20世纪世界十项伟大考古发现之六)(3)

陶俑衣服纹样:在俑躯干的粗胎上覆一层细泥后进行雕饰的;

铠甲、腰带、带钩等:在俑的粗胎上直接雕刻的。

陶俑的躯干及四肢:经过精心而细致的雕刻后,再把单独制作的俑头安装上,就完成了陶俑的整个造型。

2. 彩绘工艺

① 兵马俑原本是彩色的,出土时彩色大部分已经脱落,陶俑身上仅存斑驳残迹,残存颜色较多的个别俑色泽如新。通过对陶俑身上色彩的分析,为研究秦代的服色及军服装备情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

秦俑运用大量丰富的矿物颜料,表明2000多年前中国劳动人民已能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这些颜料。这不仅在彩绘艺术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制作工艺(20世纪世界十项伟大考古发现之六)(4)

②秦俑彩绘工序复杂,手法多样,着色讲究,充分显示了彩绘的层次和质感,使雕塑与彩绘达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其中有些彩绘技法为汉代所继承。陶俑、陶马彩绘严格模拟实物,但在色调的掌握上以暖色为主,很少使用冷色。红、蓝、绿等色调的使用,巧妙地表现出秦军威武。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制作工艺(20世纪世界十项伟大考古发现之六)(5)

3. 陶马工艺

陶马有战车用的车马和骑兵用的鞍马两种。

陶马:马的制作工艺过程是先把马的头、颈、躯干、四肢及尾、耳等分别制作后拼装粘合成为粗胎,再经过二次覆泥修饰、雕刻成型,阴干后入窑焙烧,最后彩绘,完成陶马的制作。

陶马头:用模具制成的。马头有宽、窄两种,各自作法不同。窄狭型的马头,合缝线位于马头的正中,左右两片大小相同。所有的马均张口作嘶鸣状,马口的下颔是单独捏塑,并经舌和牙齿的刻划后,再粘接在马头下部的。宽博型的马头,是由五块泥片拼合粘接而成的,即左、右两侧的面颊各一片,马头的三片均系手塑。将上述五片拼合粘接在一起后,在内侧合缝线上一般都要覆泥进行加固。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制作工艺(20世纪世界十项伟大考古发现之六)(6)

马头上的附件如马耳、飞鬃:都是单独捏制后再与马头连接的。而所有的泥片合缝处,都在内侧覆有一层硬泥,经过锤打使接茬牢固。陶马体腔内部遗留有成片的麻布纹和细绳纹,以及直径约5厘米的圆形锤窝,说明锤打时衬着麻布或麻绳的编织物。

马腿和马尾:也是单独用手工制成的。陶马的各个部件分别做好后,即进行拼装组合。其顺序是由腿到体腔,再接上颈、头、尾,从而组成马体的大型。每匹陶马重达245公斤,在拼装组合的过程中需要借助支架的支撑才能防止马体变形。

后处理:躯干的外部涂一层细泥,经过打磨使表面光滑平整,显得马体肌肉丰满:在马胸部堆贴泥块,雕刻出凸块状胸肌;双肩处覆泥较厚,以显示肩胛的高大宽博;马的立鬃为高浮雕,上面用篦状工具划出细细的鬃毛。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制作工艺(20世纪世界十项伟大考古发现之六)(7)

鞍马与车马的雕饰区别:在马背上要堆泥雕出高浮雕的鞍桥、浅浮雕的鞍鞯,鞍上的流苏及肚带、锹等细部装饰,这些都是用减地法或贴泥条法雕成的。鞍上一排排鞍钉及细部的纹饰用阴线显示。由于运用了不同的雕刻技法,使鞍鞯造型十分逼真。陶马的四肢经过细致地刻削打磨,圆的地方溜圆有光泽,扁的地方棱角分明,皮肉、骨节的关系都表现得十分清楚。

《秦始皇兵马俑》纪录片:https://www.iqiyi.com/v_19rrakzuhg.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