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历史剧《天下长河》热播。清朝康熙年间治河“贤臣能吏”靳辅,也正在渐为人知。
根据《清史稿·靳辅传》记载,靳辅(1633年—1692年12月26日),字紫垣,辽阳州(今辽宁辽阳)人,隶汉军镶黄旗,水利工程专家。康熙初自郎中迁内阁学士,康熙十年(1671年)授安徽巡抚,参与平定三藩。康熙十六年(1677年)调任河道总督。靳辅治河继承明朝潘季驯方法,对黄河水患进行了全面勘察,提出了对三大河流进行综合整治的详细方案,并积极组织实施,终使堤坝坚固,漕运无阻。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御史郭琇诬告靳辅治河九年无功,被免职。
在《天下长河》中,靳辅形象立体丰满、鲜活感人,尤以其敬业、专业、精业,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够敬业——作为一省巡抚,堂堂朝廷的二品大员,敢冒着生命危险,只身上堤督战17天,甚至为了炸坝泄洪,竟然派了自己的儿子当“敢死队”长!与之相反,河道总督王光裕躲进深宅、焚香祷告,祈求苍天停雨帮其渡过险关。不仅如此,王光裕还克扣河工官饷,甚至用空银柜、假发饷,欺骗刚刚顶住“黄龙”、战胜滔天洪水的河工。是可忍,孰不可忍!
够专业——作为一省巡抚,靳辅执掌全省军政、民政、吏治、刑狱、关税、漕政等诸多事务,迎来送往、上传下达,千头万绪、繁杂琐碎,但是他还是能够挤出时间来,将自大禹治水以来历代的治水方略了然于胸,沿河实地踏勘,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最前线的情况。也正是有了这些做基础,他才能够审时度势、沉着应对,敢于炸坝泄洪、水淹桃源。
够精业——作为一省巡抚,大难不死后,在被押解进京途中,靳辅不忘仔细研读陈潢的《治水述言》;在被康熙羁押于龙舟底仓,共赴黄河岸边待刑时,靳辅还能“卧听涛声”,蘸茶画图于仓壁,优谋觅策于丘壑,实乃常人不可度之、不可为之!
用现在的话说,靳辅敢担当、愿担当、有担当、能担当,想干事、善谋事、会做事、能成事。但是,就是这样一位贤臣能吏,不仅屡屡败在贪官污吏、庸官懒吏之手,而且险些被砍头治罪。电视剧中如此,正史记载中也是如此。《清史稿·靳辅传》记载,靳辅几次被弹劾查处、治罪革职。数十年间,治河之工,确实千难万险、惊心动魄、屡受挫折,险些半途而废。细想之下,“贤臣能吏”靳辅行权治事有“三难”。
一是取信难。圣心难测。康熙帝治河治水的决心有多大,定力有多强,都对靳辅治河之策能否顺利、完全实施具有决定性影响。环境变化、时局牵扯,哪一方面因素都可能影响康熙帝的决策。如何合情合理合规地说服皇帝,认可肯定自己的治河设想和规划,取得康熙皇帝的完全信任,是靳辅施展抱负才华必须闯过的第一难关。
二是花钱难。剧中金文祥跪求陈潢,哭诉河道基层修堤筑坝经费之难;王光裕之女,仅凭一本河道上下官员贪腐账本,就能让康熙皇帝刀下留人。这些,是不是戏说?体制之弊、机制之弊,根深蒂固、连带丛生,远非一日、一人可以根除。在当时河道治理那个廉政高风险领域行走江湖,靳辅打交道的人,可不都是君子贤人,更多的是久历官场、熟知“潜规则”的高手。他若不如履薄冰、提心吊胆,行吗?
三是得才难。剧中,索相、明相甚至王光裕都是门生遍布,靳辅却是门可罗雀。趋利的人性,促使很多人“烧热灶”“奔热门”,很少有人甘愿跟随靳辅冒着风险干事业。高士奇,呈送门贴承诺索相得中进士,即送江南万亩良田;科场内提前交卷,想引起明相关注,纵然才高八斗方能如此,但是个中心思不难揣摩。明珠不也说了嘛,此人轻浮难用!《清史稿·高士奇传》记载,高士奇“工书法,以明珠荐,入内廷供奉,授詹事府录事。”;《清史稿·靳辅传》则记载,陈潢是“辅见而异焉,踪迹得之,引为幕客,甚相得”,并非如剧中被靳辅推荐至御前,得受康熙赏识,而是终其一生佐辅治河,且因靳辅被治罪受到牵连,“逮京师,未入狱,以病卒”。
这“三难”,哪一难都极可能让靳辅前功尽弃。不过,仔细想一想,成就事业哪能一帆风顺。靳辅之难,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只不过是有人迎难而上,有人明哲保身、裹足不前罢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靳辅传》《清史稿·高士奇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