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发展至宣德,进入空前繁盛时期。

官窑青花自洪武至永乐再至宣德,一朝一貌,技术上的成熟和风格上的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但民窑青花的特征演绎相对缓慢,似只有量变而无质变。

宣德官窑青花无论在数量上、品种上都列明代之冠,民窑青花也数量大增,青花开始成为中国瓷业生产的主流。

博物馆藏的明宣德青花瓷(宣德时期民窑青花瓷特征)(1)

明宣德 青花缠枝番莲弦纹折腰合碗

洪武、永乐时,官民窑青花精粗截然分明。宣德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民间对高档青花的需求增加,因而民窑青花中也有较为精致的作品,有一些具宣德官窑特征又不书年号的作品就可能属于这一类。

时代收藏网总结宣德民窑青花的基本特点有:

胎骨——白净细腻,烧制紧密,瓷化程度好,已不见僵胎。

釉质——均厚润光译,有细桔皮纹。一般为淡卵青釉,少量粉白釉,有开片。个别烧制欠佳的灰白或灰黄色。有些碗心有爆釉点。

青花——国产青料为主,呈色聢青,青料积聚处见黑斑并略下凹,大多呈色深沉稳定,有些呈色淡青。宣德民窑中用进口青料的呈色艳青明丽。

纹饰——绘画笔法多样化,轻描淡写和重笔浓墨的均有。纹饰趋向疏朗简约。

口沿一般押口弦纹一道,以梵文一周作饰属初见。

碗心纹饰有隶体和草体“福”字;螺旋形花心、梅枝、轮叶莲、缠枝莲等。

外壁主题纹饰有花叶肥短如桃实状的缠枝莲,花心排列如菠萝麟片;缠枝莲托八宝纹;螺旋状的结带绣球;螺旋状的海水云气紋等。

造型——以日用的碗和盘为主,高档民窑青花见盖罐、梅瓶等器物。器壁和器底较前为薄。圈足较永乐低矮、外壁和里壁高度大体相等。外壁内倾,里壁垂直。里壁同底面交接处残存胎土。足端平并略修磨。釉底为主。底面平坦,见切削的螺旋紋和放射状跳刀纹。底面中心有细小乳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