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1259个字,阅读需2分钟
由郭敬明小说《夏至未至》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最近正在播出中,然而今天某报刊登的一则文艺评论则指责这部剧“可能是抄袭者的一次‘反扑’”。
这篇文艺评论的逻辑起点是郭敬明被判抄袭事件。在2003年,作家庄羽指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抄袭了自己的作品《圈里圈外》,将郭敬明一纸诉状告上法庭,最终在2006年终审判定抄袭成立。
尽管《夏至未至》本身并不涉及抄袭问题,但这位评论作者认为,这部小说就是在2004年起连载,并在2005年连载完毕出版,时间上正好是郭敬明被诉抄袭一事。于是评论中还引用了一段郭敬明后记中的话来印证这种相关性:“这本小说装满了我多少的情绪,装满了我多少闪耀光芒的日子,装满了多少我黄昏时的悲伤……”
为了论证这部电视剧的“抄袭者”基因,这位评论者又拿出“不知名画家冯晓翼借着被小司抄袭的名气成功出名”等细节,认定书中回避了抄袭者和被抄袭者的雷同对比,按照青春小说特有的偏执迫害妄想,“反正错的不是我,是世界”,只不过这一次的迫害“我”的世界有了比郭敬明其他小说更清晰的指向——反抄袭者,
应当承认,郭敬明的抄袭行为是客观存在,已经被法院判决,而他在判决后表达出来的“就不道歉”的态度让人不齿,至于郭粉们反而攻击对方蹭热点的逻辑,显然符合某些郭敬明小说极端粉丝的一贯智商,这也没什么可评价的了。
但对于这篇评论,北京时间“锐评”却认为,目前在该剧还没有播完的情况下就做这种判断,给《夏至未至》贴上“抄袭者逆袭”标签,似乎为时尚早。
一方面,郭敬明的这部小说能否就认定为是“抄袭者逆袭”本身就没有客观标准,所谓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评论者眼中的“抄袭者”不一定在读者眼中也是如此。
退一步讲,既然评论者也承认小说中“回避了抄袭对比”,那么就等于说这部小说没有定论是否抄袭的实际情节,又怎么能判断一定像郭敬明本人一样是抄袭呢?
另一方面,该剧目前还没有播完,也就是说相应的剧情可能会与书中有所不同,不排除在后期制作方有将剧情合理化的可能,比如出现确认并非抄袭的桥段。而在此之前,认为小说中有“抄袭者逆袭”的嫌疑,就认定电视剧中一定也有,这种逻辑是站不住脚的。
当然,锐评君理解这位评论者的心情,看到一个抄袭后死不认错的人获得金钱财富,难免让某些文人心里发酸,而对于这部可能去攻击“反抄袭者”的电视剧又心存疑虑,于是才有“如果此剧大热”的这种前提推断。
但是锐评君认为,尽管郭敬明本人在抄袭事件中表现的道德水平之低令人咋舌,尽管他生产的《小时代》等一系列影视作品都是彻头彻尾的文化垃圾,但是文艺批评应该有起码的规则,即主要从作品本身出发来评价,而不是单纯宣泄对这个作品创作者的不满。
这并不是为了去维护那些行止不端的作者,而是出于对文艺评论的公信价值来考量,假如文艺评论本身的用途变成了清算旧帐而不是评论作品本身,那么这样的评论也就失去了意义了。
一句话:不能为了批评抄袭者郭敬明,把自己拉低到跟抄袭者及其粉丝们一个道德水准!那样对于阅读评论的读者也不够尊重了,毕竟还是应该相信大多数心智正常的读者、观众能够有自己的判断的,那么不妨等这部剧播完了再评论不迟。
文/北京时间评论员 梁千里
此文系北京时间原创稿件
转载需注明出处并保留署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