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南京工业大学综合事务办公室主任严丁收到了一份礼物——从业三十年纪念视频。

视频的背景音乐是《时间都去哪儿了》,细数三十年的时光的去向,严丁早已与书本为伴。

古时候励志读书图(重如黄金)(1)

1989年入职南京工业大学(原南京化工学院)

主人公第二排左数第三位

照片摄于1989年

1989年至2019年,从南京工业大学丁家桥老馆到逸夫图书馆,从江南到江北。

青葱少年的岁月在书的海洋中定格,霜色的白发预示着岁月的沉积。

古时候励志读书图(重如黄金)(2)

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今昔对比

照片分别摄于2000年与2007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南京书香满城:

电大、夜大报名火热,一学生四年借书3000多册

1989年,带给严丁触动的不仅是卷帙浩繁的藏书,还有南京全民火热的阅读气氛。

古时候励志读书图(重如黄金)(3)

南京工业大学(原南京化工大学)图书馆场景

照片摄于90年代中期

“我刚进入图书馆工作的时候,感觉自己的读书时间会成倍的增加。”严丁话锋一转,“然而事实是相反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阅读的风潮席卷全国,文化名城的南京自然也不能例外。

“整个社会环境是非常适合阅读的,大家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电大、夜大等继续教育的报名在那个时期都十分抢手。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中的阅览读者都是爆满的状态。”严丁说道。

每年5月校友返校交流时,严丁总能接到往届学生的问候。

连接彼此的是曾经的一本本借书证。

“当时没有电子借书系统的时候,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本借书证。”严丁向记者描述道,“一本借书证大概有30来页,一页可以借30本书。每借一本书就手工抄写书名,盖上借书印章,还书的时候确认后就将书进库。”

他提到,曾经的学生四年学习结束时,一人能用掉三本借书证,即四年借书达3000多册。

“当时好多毕业生离开时,就过来问我,他们的借书证能不能让他们带走作纪念。”严丁回忆到。

06年图书馆搬迁120万册书:

卡车、拖拉机把“黄金”般重的知识运往新馆

从4000多平米60万册图书的小馆到32000平米220万册图书的大馆,严丁亲历了南京工业大学逸夫图书馆、浦江图书馆、丁家桥校区图书馆3个新馆的建成、投入使用。

在建立新馆时,图书的搬迁是件大问题。

2006年图书馆的搬迁图景,成了严丁脑海中的一幅难以忘怀的记忆。

古时候励志读书图(重如黄金)(4)

即将搬运的书籍

照片摄于2006年

严丁回忆:“那年的搬迁是规模最大的。有多大呢?一共有120万册图书进入新馆。”

2006年8月30日起至9月16日,从江南而来的图书将运往江北的新馆书架。

光是依靠图书馆工作人员必然是不足以成事:“江北当地的农民就开着卡车、拖拉机将书送到新校区。”

往事似乎历历在目,严丁用“震撼”一词描述2006年的那个夏天。

古时候励志读书图(重如黄金)(5)

搬运中的书籍

照片摄于2006年

严丁说道:“乡亲们用扁担挑着书往图书馆里搬。”

午休的时候,他们说:“哎呀真没想到,本来以为挑书是个很轻松的事情。这些书怎么这么重?简直比黄金还重。”

严丁笑说:“还真说对了,最重的就是知识,书本真比黄金还重。”

1989年 VS 2019年的“他们”:

一代爱看杂书,一代爱看实用书籍

当1989年与2019年两个阅读时空的相互比较与碰撞,严丁在螺旋上升的时间进程中,发现了这两代人阅读口味的迥异。

“我们那个年代的读者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这就是阅读量大、阅读面广。”

严丁以自己为例:“我们当时都推崇文学、军事、历史、文艺等书系,这些书被很多人称作‘杂书’。现在虽然工作原因,阅读时间少了,但每天必须要抽出半个小时来阅读一些好书。”

古时候励志读书图(重如黄金)(6)

照片摄于90年代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青年阅读偏向于专业性:“大家那时候都比较重视专业基础,因为阅读也多是围绕本学科去进行涉猎。”

而2019年这段时间左右的年轻学子,他们的阅读口味也发生了偏转,严丁以“实用”一词为之形容。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一代的学子在大三、大四时会很纠结。他们犹豫于要不要考研,如果要工作,又该往哪方面工作。因此他们偏爱看人物传记、专业教辅书籍。”严丁因此认为现在00后的孩子,他们的阅读习惯中实用主义的体现会比较强烈。

他经历了三十年图书馆变革:

从手抄三十万字文献至电子查阅快速下载

三十载,严丁从流通部到系统部,再到办公室,他亲身参与了图书馆数字化的起步并构建了数字化信息平台的雏形。

古时候励志读书图(重如黄金)(7)

1999年南京工业大学系统部成立

主人公左数第一排第一位

摄于1999年

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期,计算机技术仍未普及,图书的借阅全靠图书管理员强大的记忆力。

1989年严丁入职前一周,便将60万图书的位置熟记:“这是我们的职责,我需要明确每本书的学科类型,借阅人需要什么资料。如果书已经被借走,我就给它提供一个书籍推荐。”

在复印机有限的情况下,借阅人只能自己动手抄写:“当年他们通常需要手抄几十万字。”

时光走向1995年,图书馆开始了自动化的探索。

古时候励志读书图(重如黄金)(8)

照片摄于1997年

严丁彼时首次接入了自动化起步的阶段:“图书馆引进了最初始的286电脑,也有了光盘数据库。一个数据库便是厚厚一摞的光盘,一张光盘的存储空间只能几百兆。后来有了用于存储的光盘塔,但那时候还不算是网络数据库,只能算是单机版。借阅者查阅图书只能到我这里来查阅。”

2000年后,校园网就已经搭建成功。学生、老师在校园里就可以自己检索快速下载。

严丁说道:“现在,我们要解决网络数据库的技术平台问题,同时也和各大数据库商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

历经三十年,严丁仍记得入职图书馆的第一天:“我进入书库中看到那么多书的时候是震撼的。”

如今,南京散发的书香亦如严丁第一天的感受——浓烈、持久且令人心潮澎湃。

来源:紫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