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北漂”哪省强?看看你家乡人在北京干什么

文|陈事美

京师自古繁华冠盖全国,这是封建中国固有的特色。在一个皇权至上、中央高度集权的国度,大量社会财富吸附于权力、寄生于权力。明清时的北京尤其如此,“北漂”就是这种制度下的产物。为了追逐权力、财富与梦想,各路高手纷纷告别民间,以王牌对王牌的气势云集京城,决战紫禁之巅。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因为只有极少数人成就了诗与远方,绝大多数人只不过换了一个地方苟且而已。

清军入关后,北京浴火重生,再次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大量“北漂”蜂拥而入。士农工商,无所不有。到底有多少人呢?似乎并没有官方的统计。周祚显在《驱游惰以归本业疏》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辇毂之下,聚数十万游手游食之徒。”这里的“辇毂”狭义是指帝王的车驾,广义则泛指京城。“游手游食之徒”多指在京城谋生的外地人,似乎略带贬义。作为京城重要的外来人口,全国各地的赶考的士子并不在此列。据此粗略估计,北京外来人口不会低于40万。根据清中期的官方统计,北京的户籍人口在87万。也就是说,整个北京的常住人口大概有120万人。全然一副百万人口特大都市的气质。

(清末的北京前门大街照片)

在这个八方杂处的大都市里,很多行业、群体存在着明显的地域特色。通俗说,就是扎堆现象。例如太监,太监大多产自北京周围方圆200公里的农村,明显具有京津冀协同阉割的态势。如现在的北京郊县、天津郊县及河北农村。如著名大太监李莲英是直隶河间府人,安德海是河北南皮县人,小德张是天津静海人。

说完男人,再说女人。先说仆人,也就是伺候人的老妈子、保姆、使唤丫鬟等。这类女人一般都是穷苦人家出身,大多来自北京周边各县,尤其以京东50公里,也就是今天“北三县”之一的河北廊坊三河县最多。这行对穷苦女子来说是个不错的职业,一般干个五年、八年就能回家买房子买地。

同样是女子,有的卖苦力,有的则以卖艺或卖身为生,如取悦于皇室与权贵的优伶、娼妓等。这类职业对自身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要有一定的姿色,还要会具备过硬的才艺。这类人年纪不大,基本都在16岁以下,甚至还是女童。这些人主要来自江南地区,当然还包括湖北、安徽的部分地区,尤其以扬州、苏州居多。她们大多被集中贩运至天津培训,后进入京津两地各戏班。

偌大的京城权贵、八旗云集,消费力惊人,这就自然少不了各色生意人。这类人中以晋商最多。山西人做生意历史悠久,晋商依权力而兴,财富势力范围自然不会放过京城这块肥肉。突出表现就是,山西人在北京建了众多的行会、会馆。有人统计发现,在北京成立的全国各行会、会馆有55家,仅山西一省就达到了15家。山西人白天忙生意,晚上大多去戏园子看戏。山西口音比比皆是。

山西人一般都是做大买卖,属于塔尖。在塔基上,是手工作坊一类的小买卖或小工等行业,更是吸附了大批底层人。什么打铁的、补锅的……走街串巷,或沿街叫卖,或街边摆摊。有的则在各种作坊里做小工,帮闲打杂。混好了是个工程师,混不好只能做个小技工,甚至连蓝翔技校毕业的都不如。这类人大多来自今天的河北衡水、京东等地。

民国时期北京普通人收入(清代北漂哪省强)(1)

(清末的北京庙会照片)

再说说文化人。全国各地举人会聚京城,以求功名。这些人在京城少则三五月,多则数年。因为离家太远,来回奔波折腾,浪费钱财精力。有这时间还不如好好在京城复习。他们生活节俭,爱苦读、爱用功。但平时也必须打工,如偶尔做个私塾老师,或给人抄写书稿,以挣取微薄的费用来维持生计。这些人以江浙一带的人居多,如苏州府、常州府、杭州府、绍兴府等。这几个地方也是清代进士产量最多的。

还有一种文人,或是考中了举人,或是衙门幕客,至少也是怀才不遇者。他们一心想博取更大功名,时常在知识界、文艺圈游走,积极参加各种聚会,结交各路高人,谈书说经,希望能得到提携推崇,出人头地。“莫不望国都而奔走,以希遇合。”这类人以松江府的人为最多,也就是今天的上海人。人们管这些人叫“清客”。

有文人雅士,就有江洋大盗。光绪年间,京城地痞流氓横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层出,治安形势非常严峻。这其中著名的大盗便是康小八等犯罪团伙。此人为人仗义,好交朋友,喜欢争强斗狠,手下集聚了众多的不三不四的兄弟。此人传说是天津卫出生,在北京长大,也有说是北京通县人。后逐渐成为京津地区臭名昭著的大盗。偷到天津,天津混混儿闻其大名,都要敬畏三分。就连京城的九门提督提起他都头疼。这哥们儿胆太肥,居然敢劫皇杠,最后落了个凌迟处死的下场。

除了以上这些,还有更惨的,那便是大量的逃荒难民。那年月,各地水灾、旱灾、蝗灾不断,百姓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就只能等死。因此,常有外出逃荒者。京城作为天子脚下,难民们想近距离享受一下皇恩浩荡,便纷纷逃往北京。衣衫褴褛、拉家带口,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走近一看才发现,原来是逃难加要饭的。这部分人大部分来自山东、河北等地。太远的地方不可能,东北人烟稀少,龙兴之地,属于特区,极少灾难。再者,即使东北人想逃也逃不出来。江南比较富庶,较少逃难者。西北、西南太远,还没等到北京,就已经倒在了逃荒路上。

其实,这种老乡扎堆的现象也很好理解。在家靠父母,出门还是要靠老乡。一个老乡率先到京城从事某种职业,就会影响到周围的亲戚、朋友。一带十,十带百,逐渐就形成了带有典型地域特征的群体。还别说老百姓,就是李鸿章到京城谋取功名时,也是四处拜见安徽籍老乡,以寻求庇护与提携。

这种八方杂处的情形其实不止北京,北京作为国都,只不过更为典型与特殊。晚清的上海、天津等大都市不仅八方杂处,还有华洋杂处,而城市的活力正是来源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