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作为古印度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出水莲花

在时光长河中摇曳生姿

吐露出永恒的神秘气息

莲形梵意,印度瑜伽

∨撰文 / 黄心川 李建欣

观音莲瑜伽(莲形梵意印度瑜伽)(1)

2009年9月27日,印度瑜伽古鲁(印度教等宗教的宗师或领袖)Swami Ramdev在海岸边练习瑜伽。瑜伽作为古印度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有长达数千年的历史。

现代瑜伽,作为一种驾驭身体、净化心灵的健身方式已经蜚誉全球。但事实上,瑜伽作为古印度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拥有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印度瑜伽就如那出水的莲花,在时光长河中摇曳生姿,吐露出永恒的神秘气息。

莲花出水

“莲花是瑜伽的标志,意思是瑜伽像出水的莲花,永远存在于世界上”,学者林中鹏先生曾这样写道。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就出现了这一“莲花”的痕迹。英国学者维维安·沃星顿(Vivian Worthington)在其《瑜伽的历史》一书中记述到:“1922年,莫蒂默·威勒爵士(Sir Mortimer Wheeler)在印度河谷的古城莫亨约·达罗(Mohenjo-dadro)进行考古发掘的时候发现了瑜伽的最早遗迹。其中一个上彩釉的印度陶器描绘了一位以莲花式趺坐的男人,并有两位崇拜者伸展双手立于他的两侧,他们后面是两条高昂着头的蛇。”

观音莲瑜伽(莲形梵意印度瑜伽)(2)

印度哈喇帕古城遗迹出土的印章,呈莲花坐姿的三面神帕斯帕提清晰可见。

在其后的数千年时光中,瑜伽为印度各民族宗教乃至世界上的许多宗教所摄取、运用并给予了不同的解释。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并与当地土著结合以后,印度的婆罗门教吸收了瑜伽作为他们宗教实践的补充。

古典瑜伽的集大成者钵颠阇梨所著的《瑜伽经》称瑜伽是一种“抑制心的作用”的修行方式,修行者通过瑜伽的种种行法,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使个体意识与宇宙意识相结合,从而获得解脱。

观音莲瑜伽(莲形梵意印度瑜伽)(3)

绘有各种瑜伽姿势以及人体中七个脉轮的印度绘画作品。大约创立于公元九、十世纪的诃陀瑜伽认为,人体由许多脉管和七个脉轮构成。七个脉轮以不同颜色、形制的莲花为标志,并由不同的神灵守护。

梵我合一

在吠陀时代的印度,信奉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的婆罗门教盛行。为了取悦神灵,婆罗门教的信奉者不惜以牲畜甚至人作为牺牲。宗教仪式中最重要的马祭要持续三周,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劳民伤财。大约从公元前800年开始,作为天启盛典的奥义书的出现代表了对吠陀“祭祀万能”的反叛。随着奥义书中所强调的“梵我合一”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瑜伽也成为一种智慧修行的方式。

观音莲瑜伽(莲形梵意印度瑜伽)(4)

伊斯兰教的苦行僧。瑜伽不仅是古印度的文化遗产,世界上许多宗教都曾经汲取过其中的精华,伊斯兰教的苏菲派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在奥义书中,梵我合一是其核心思想,是人的终极信仰,是人生和宇宙的大道;与之相比,瑜伽只是明心见道之术,两者是道与术的关系。只有到了《摩诃婆罗多》,尤其是其中的《薄伽梵歌》时,瑜伽才作为主题之一被认真对待,并在圣典之中俨然占有一席之地。《摩诃婆罗多》是古印度人的伟大史诗,《薄伽梵歌》是其中的一部分。在《薄伽梵歌》中,婆罗门教和印度人固有的原始信仰以及数论和耆那教等多种思潮被融会贯通。至此,梵我合一是通过瑜伽冥想而不是通过智性来达成的。

观音莲瑜伽(莲形梵意印度瑜伽)(5)

印度文化中随处可见的湿婆神。湿婆大神与性力女神的合一是许多瑜伽教派追求的目标。

苦行者

随着钵颠阇梨所创立的古典瑜伽逐渐衰落,瑜伽在与佛教、印度教互相 影响、互相融合的过程中,开始强调通过身体的修习就可以直接达到解脱,从而丧失了原本的道德修持及智慧修持的涵义。神秘精妙的生理学只是在瑜伽的后古典时代风生水起。最具代表性的著作《瑜伽真性奥义》就像一本供苦行者使用的准确而详尽的技术手册,其最后的目标是无限生命和绝对自由的“人-神”境界,即自我灵魂与宇宙精神浑然无分之境。瑜伽行者此时可随心所欲,既可融入大梵,也可留存己身于大地之上,拥有所有的超凡之能;也可化为天神,在天界生活于尊崇之中,随意变形。

观音莲瑜伽(莲形梵意印度瑜伽)(6)

尼泊尔加德满都帕斯帕提那寺外的印度教苦行僧。苦行僧们额头上色彩鲜艳、各不相同的图案代表着不同的神灵。

这一特点也突出体现在密教之中。大多数密教派别的中心观念是“性力”,对女神的崇拜使得人的身体获得了在印度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要性,通过把人的身体视为微观宇宙,人们完全可以只在圣化的身体上得到解脱,身体不再是痛苦的根源,而是人们用以战胜死亡的最可靠、最有效的工具。由于认为可以在现世得到解脱,人们尽其所能地养护身体,得享天年。

观音莲瑜伽(莲形梵意印度瑜伽)(7)

印度阿拉哈巴德的苦行僧,他面带微笑,边做瑜伽边阅读书籍。

除密教外,还有许多派别同样崇尚身体的修炼,如诃陀瑜伽也非常具有代表性。“诃陀”一词中的“诃”和“陀”分别代表微观宇宙的“太阳”和“月亮”,而“瑜伽”是二者的合一。诃陀瑜伽行者是通过修炼出无疾病、无普通人体限制的瑜伽之体来达到解脱。瑜伽之体据说拥有超感觉和超出一般人的能力。诃陀瑜伽重视身体修炼,它在继承钵颠梨所确立的八支行法的基础上,在净身、坐法和调息等瑜伽行法的技术方面有许多独特的发明,如净胃术、净肠术、净鼻术、净目术、净腹术、净脑术六种净身方法。其中净胃术、净肠术是最常用的,在施行净胃术时需要把长长的湿布吞入胃中,据说这样可以吸收肠胃中的不洁之物。而净肠术是靠肛门的吸力来完成对大肠和直肠的清洗。

观音莲瑜伽(莲形梵意印度瑜伽)(8)

苦行僧用灰涂抹额头,三条用灰画的横线分别代表了印度教中的梵天、毗湿、湿婆三位主神。

根据诃陀瑜伽的观点,人体是由许多脉管和脉轮构成的,人的生命气息通过脉管进行环流,而宇宙的能量却潜伏在脉轮里。《诃陀瑜伽灯论》一书认为人体有72000根脉管,在所有瑜伽技术中起关键作用的只有三根:伊达(左脉,也称月亮脉)、宾加拉(右脉,也称太阳脉)和苏舒姆那(中脉)。其中苏舒姆那即从脊柱的基座延伸至头顶,像一根上下端口张开、直而空的管子,在不洁净的情况下这条管子的底部进口被一条沉睡的“军陀利尼”蛇所堵塞。诃陀瑜伽中有一些常用的姿势,其目的就是让蛰伏的“军陀利尼”蛇醒来,从人体的脊椎轮开始,穿越生殖脉轮、脐轮、心轮、喉轮、眉心轮并最终上行至顶轮——湿婆之所在,并最终实现湿婆大神和性力女神的合一。

观音莲瑜伽(莲形梵意印度瑜伽)(9)

在今天的印度,仍然有许多苦行者践行着瑜伽哲学。正是他们的坚守使瑜伽这一古老而神秘的修行哲学传承至今。

19世纪中后期,印度瑜伽随着英国殖民地返回家乡的官员、士兵、旅行者和学者进入了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现在的瑜伽已经传遍了全世界,广为人知。大多数人把它当作一套保持体形的联系方式;也有一部分人把它当作凝神练意从而获得内心平静的途径。

观音莲瑜伽(莲形梵意印度瑜伽)(10)

放弃财产的苦行僧们以最为艰苦的生活方式度日,却追求着最为超脱的精神目标。

>>> End <<<

观音莲瑜伽(莲形梵意印度瑜伽)(11)

精彩版式呈现

观音莲瑜伽(莲形梵意印度瑜伽)(12)

观音莲瑜伽(莲形梵意印度瑜伽)(13)

观音莲瑜伽(莲形梵意印度瑜伽)(14)

观音莲瑜伽(莲形梵意印度瑜伽)(15)

观音莲瑜伽(莲形梵意印度瑜伽)(16)

观音莲瑜伽(莲形梵意印度瑜伽)(17)

观音莲瑜伽(莲形梵意印度瑜伽)(18)

本文节选自《文明》2012.11月刊

扫描封面右下方二维码,关注《文明》杂志公众号:WENMINGZAZHI,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版权声明:《文明》杂志所使用的文章和图片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版权作品,未经《文明》杂志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客服邮箱:ylrnewlife2020@163.com 电话:010-67135553/67112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