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将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郭永怀星”。

郭永怀,中国力学科学的奠基人和空气动力研究的开拓者,也是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他的名字以这样的形式继续熠熠发光。

两弹一星郭永怀现状(国之脊梁郭永怀)(1)

郭永怀和李佩(1956年回国前)

两弹一星郭永怀现状(国之脊梁郭永怀)(2)

这枚邮票中郭永怀的画像,取自中央美院画家毕建勋创作的《以身许国图》,该国画长卷以为国建立卓越功勋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为创作对象。

钱学森数次写信给他:“我们拼命地欢迎你!”

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大楼三层,一直保留着首任副所长郭永怀的办公室。他的隔壁是力学所首任所长钱学森。早一步归国的钱学森曾数次写信给这个同门师弟:“快来快来,我们拼命地欢迎你!”

1938年,中英庚子赔款基金会留学委员会举行了第七届留学生招生考试,在3000多名参考者中,力学专业原本只招一名。考试结果公布,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一起以相同的最高分数同时被录取。

1940年,郭永怀一行赴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次年,郭永怀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钱学森一起师从世界气体力学大师冯·卡门。

郭永怀的夫人李佩后来回忆,学习之余,钱学森经常开着车,拉着郭永怀兜风。1945年郭永怀博士毕业,要去著名的康奈尔大学任教,又是钱学森开着车将他送达目的地。

当时,喷气式飞机已经出现,但声障是飞行速度进一步提升的难关。在康奈尔大学,郭永怀的研究为人类实现超音速飞行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也因此在国际学术界声名鹊起,成为康奈尔大学航空工程研究生院的三个著名攻关课题主持人之一。

两弹一星郭永怀现状(国之脊梁郭永怀)(3)

1956年,郑哲敏(右)与科学家郭永怀亲切交流。

 “成为祖国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

新中国成立后,海外学子有感于建设祖国的重任,纷纷踏上归途。先一步返回的钱学森多次发出邀请,1956年9月底,郭永怀携全家动身归国。

郭永怀在回国前的一次同事聚会中,当着大家的面,将十多年来积累的未发表书稿,统统扔进篝火付之一炬。

郭永怀后来告诉夫人,真正的学识都已经在脑子里,那些书稿烧就烧了吧,以免不必要的麻烦耽误归国行程。

郭永怀回国后受到热烈欢迎。他长期主持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的工作,与钱伟长一起创办了清华大学力学研究班。1958年,郭永怀参与创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不可或缺的尖端科技人才。

他的学生、上海大学终身教授戴世强一直记得1962年第一次见到郭永怀时的情景。当时,郭永怀对他的两个研究生说:“我们这一代,你们及以后的二三代要成为祖国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

戴世强说,郭永怀自己正是这样做的。作为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为此贡献了毕生精力,在中科院力学所,在中科大,在九所,到处可以看到他的“铺路石子”精神结出的硕果。

“两弹一星”元勋中的烈士

在20世纪50年代末,一批中国科学家突然“神秘消失”,时隔多年,人们才知道他们是隐姓埋名投身于我国的核武器研制。郭永怀就是其中一位。

1960年,郭永怀被任命为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负责我国核武器的研制。“两弹”研制所在的青海基地,海拔3000多米,最低气温零下40摄氏度,生存环境极其恶劣。50多岁的郭永怀经常和其他科研人员一起,喝碱水、住帐篷、睡铁床。

在此期间,郭永怀同时参与领导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由于长期从事绝密工作,和家人聚少离多,郭永怀年幼的女儿过生日时向他要礼物,他只好满怀歉意地指着天上的星星说,以后天上会多一颗星星,那就是爸爸送你的礼物。

1968年12月5日凌晨,郭永怀带着第二代导弹核武器的一份绝密资料,匆匆乘飞机从青海基地赶往北京,飞机不幸坠毁。找到遗体时,在场的人失声痛哭:郭永怀与警卫员小牟紧紧地抱在一起,费了很大力气将他们分开后,那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就夹在俩人中间,数据资料完好无损。

“生活就是一种永恒的沉重的努力”

郭永怀的死讯,第一时间知道的是三个他一生最重要的人。

一个是他的妻子李佩先生,李佩当时还在合肥的中科大,被紧急电报叫到北京,据说,她知道这件事后什么都没说,硬是扛着一滴眼泪都没流。

郭永怀李佩夫妇带着女儿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国,是钱学森邀请的。回国后,郭永怀在力学所担任副所长,李佩在中科院做外事工作。直至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第二天,郭永怀和好友一起开心地喝酒,李佩才意识到什么。

在郭永怀的追悼会上,被怀疑是特务,受到严重政治审查的李佩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长椅上。在当时的环境里,敢于坐在李佩旁边,说一句安慰的话,都需要莫大的勇气。

两弹一星郭永怀现状(国之脊梁郭永怀)(4)

2015年10月16日,李佩先生参观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

郭永怀走后22天,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

那些时候,楼下的人常听到李佩的女儿郭芹用钢琴弹奏《红灯记》中李铁梅的唱段“我爹爹像松柏意志坚强,顶天立地……”

郭永怀走后没两年,十几岁的女儿去内蒙古当知青下乡,李佩到合肥中科大继续接受审查和劳动改造。政治的湍流一次次把她们卷进漩涡。

更大的生活湍流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唯一的女儿郭芹也病逝了。没人看到当时近八旬的李佩先生流过眼泪。老人默默收藏着女儿小时候玩的能眨眼睛的布娃娃。几天后,她像平常一样,又拎着收录机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上英语课去了,只是声音沙哑。

“生活就是一种永恒的沉重的努力。” 李佩的老朋友、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同事颜基义先生,用米兰·昆德拉的这句名言形容李佩先生。

“想不到中国有这样出色的人才”

另一个第一时间知道郭永怀死讯的,是中国核试验的最高负责人的周恩来总理。

据国务院工作人员后来回忆,郭永怀飞机失事的消息第一时间传到国务院,周恩来失声痛哭,良久不语。

还有一个是他亲如兄弟,永远的“大师哥”钱学森。钱学森知道郭永怀死去的消息嚎啕大哭,恸哭不已——

“是的!就是那么十秒钟吧!一个有生命、有智慧的人,一位全世界知名的优秀应用力学家就离开了人世:生和死,就在那么十秒钟。”(写在《郭永怀文集》的后面)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一个农家,以一个农村娃的身份,和所有当时的中国科学大师巨匠一样,经历了极为动荡和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

郭永怀以四里八乡第一个公费中学生从青岛大学附中一路经由南开大学预科到北京大学学习物理。后来,他考取了1938年的美国庚子赔款留学基金。在3000多名参考者中,力学专业只招一名。考试结果,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一起以5门课超过350分的相同分数同时被录取(原本只有1个名额,后来经过叶企孙教授、饶毓泰教授的极力争取,三人被一同录取)。

郭永怀因此得以漂洋过海,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应用数学。

郭永怀和钱伟长、林家翘这三个年轻人,都进入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应用数学系,并且三人仅花了半年时间,就同时拿下了硕士学位,这样的学生让当时的数学系主任J. L. Synge教授赞叹了许多年:“想不到中国有这样出色的人才,他们是我一生中很少遇到的优秀青年学者。”

在加拿大完成了学业后,郭永怀1941年5月进入加州理工大学,师从素有“航空之父”之称的流体力学大师冯·卡门(von Karman),研习空气动力学。在这里,他遇到了之后影响他一生的知己师兄——钱学森。

比起活跃的钱学森,郭永怀像个害羞的大男孩,所以钱学森最喜欢做的就是开车带着这个小师弟去兜风。据说当时,开学开车接郭永怀到加州理工的也是钱学森。

郭永怀的博士论文选择的是当时最有挑战性的“跨声速流动研究”,并在1945年一举拿到了博士学位。钱学森对这位小师弟赞叹不已,他说:

郭永怀博士论文找了一个谁也不想沾边的题目,但他孜孜不倦地干,得到的结果出人意料。

两弹一星郭永怀现状(国之脊梁郭永怀)(5)

1946年10月创建美国Cornell大学航空工程研究生院时的五员大将

随后,导师冯·卡门(von Karman)的大弟子威廉姆·西尔斯(W. R. Sears)在康奈尔大学创办航空研究院。导师冯·卡门对威廉姆说:“你就让郭永怀就跟你一块到那去好啦。”于是郭永怀因此成为了康奈尔大学的航空研究院的创立者之一。

“知识都在科学家的脑袋中,他们拿不走”

50年代是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研究的活跃时期,郭永怀在这个新的、重要的研究领域中做了大量工作。郭永怀的研究直接为科学界突破声障而来,并为此一跃成为康奈尔大学航空院的三大支柱之一,他为此还创造性地开辟了一种全新的计算方法,钱学森把这种方法命名为“PLK法”,其中的K指的就是郭永怀随后的历史又风云突变,新中国建立、朝鲜战争。

郭永怀研究的学科经常能接触一些机密资料,美国方面让他填写一张表,上面有一项内容便是“如果发生战争,是否愿意为美国服兵役”?如果不同意便会失去涉密资格,但郭永怀毫不犹豫地填了“否”。

1955年,钱学森终于突破重重阻力回到了国内,大师哥远隔重洋不断写给小师弟写信——

快来快来!!这里是科学家的乐园!!快来!快来!带人来!带书来!!!快来!快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我们给你已经准备好了办公室和住房!离我家也很近!!我们是邻居了!你来的话可以带计算机,哦!电冰箱也可以带!北京夏天有点热!!

郭永怀手里还有一个答应了威廉姆·西尔斯做的一项研究工作,他重情重义,所以心中虽然汹涌澎湃,需要等1年才能回国。不过他的回国心一旦显露,就有许多黑衣人来找他了,郭永怀家附近突然有许多陌生人出没。

两弹一星郭永怀现状(国之脊梁郭永怀)(6)

这是1956年,威廉姆·西尔斯(W.R.Sears)和康奈尔大学同事们送别郭永怀的野餐会照片,在这次野餐会上,一向恬静沉默的郭永怀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高喊着,把自己尚未发表的论文手稿全部一页一页扔进了炭火堆,在场所有人都惊呆了,郭永怀此举是为了不让移民局再有借口不让他回国,夫人李佩也感到无比惋惜,郭永怀却说:“没关系,知识都在科学家的脑袋中,他们拿不走。”

1956年秋,郭永怀夫妇乘坐的“克里弗兰总统号”邮轮慢慢离开港口,美国——这个生活了16年的异乡慢慢从视野中消退。他们将经由日本回国。回到了阔别16年的中国。

据说,他们看到中国的第一眼,是灰色的海岸线上一些零散着的灰色的石头房子,那里是日后的深圳,抵达中国后毛主席亲自接见了他。

50岁的他满头白发

1956-1966年被认为是新中国建设的黄金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师哥钱学森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小师弟郭永怀和钱伟长担任副所长。他们使力学研究所很快成长起来。

大师哥钱学森性格爽朗大刀阔斧,小师弟郭永怀文静细腻,他们的合作亲密无间,后来被人用一种娱乐明星一样的明星组合来称呼他们这个科学男神二人组:冯卡门Brothers(冯卡门兄弟)。

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突然致函中共中央,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数学模型和技术资料,并撤走所有技术和专家。1960年3月的一天,后来被称之为中国原子弹之父的钱三强突然上门来找郭永怀,俩人走进书房,门一关,足足谈了三个小时。

走时两个人兴奋无比。原来大师哥钱学森把小师弟郭永怀拍胸脯120%强力推荐给钱三强,让他要他承担自主研发原子弹的力学保障工作。(钱学森先生贡献主要是导弹跟人造卫星),大师哥可以说是力排众议推荐小师弟的,因为小师弟郭永怀的专业和原子能没有关系。

正是这一次拜访,郭永怀的名字和中国原子弹联系到了一起。105名专家学者组成了一支特殊的队伍,郭永怀正式受命担任九院副院长,负责原子弹的理论探索和研制工作。这样他和实验物理学家王淦昌,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一起,组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

随后到了核武器研制的关键时刻,1963年国家决定把郭永怀和北京的专业研究队伍直接迁往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这个基地位于海拔3800多米的高原地区,气侯变化无常,冬季最低气温零下40度。别说鸟了,试验现场荒凉的寸草不生。加上缺氧和当时物质匮乏,许多研究人员都营养不良高原浮肿,50岁的郭永怀因此显得特别苍老,满头白发。

两弹一星郭永怀现状(国之脊梁郭永怀)(7)

“两弹一星”元勋图

爆轰物理实验,是突破原子弹技术的重要一环,为了取得满意爆炸模型,郭永怀带领队员反复试验,甚至自己跑到帐篷去搅拌炸药。在多次试验后,郭永怀提出了两路并进,最后择优的办法,一举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确定了最佳方案,这种方案后来被应用于中国整个第一代武器研制过程。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当蘑菇云升起,全体工作人员一片沸腾,但郭永怀却啪嗒瘫晕在试验现场,他实在太累了!身边工作人员把他架到临时帐篷里的铁皮床上。

1968年12月4日。在苍茫无人知的青海基地整整呆了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他要急着赶回北京,把这个新得到的数据带到北京。同事们劝他:“晚上不安全,您就明天去吧。”郭永怀笑笑说:“晚上好,睡一觉就到了。”

飞机开始降落,起落架落下,飞行员开始降低高度。2000米、1000米、500米。然而在离地面400多米的时候,飞机突然失去了平衡,开始猛地坠落。飞机从400米高空坠落的时间只有大概不到10秒,完全没有任何让人反应的时间。

根据后来这位唯一的重伤生还者回忆,在飞机开始剧烈晃动的时候,他只听到郭永怀大喊:“我的文件!我的文件!!”随后这位生还者便失去了意识。

尽管周恩来总理下令彻查这次空难事件,但是至今是个谜团,没有答案。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表彰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郭永怀是被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的烈士。

(来源:新华网、共产党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