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 道场(五台圣境文殊道场)(1)

《清凉山志》载:“东震旦国清凉山者,乃曼殊大士之化宇也,亦名五台山。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雄据雁代,磅礴数州,在四关之中,周五百余里,左邻恒岳,秀出千峰;右瞰滹沱,长流一带。北陵紫塞,遏万里之烟尘;南拥中原,为大国之屏蔽。”

如今的五台山,以台怀镇为中心,五台分为台怀、台内、台外,像一个同心圆逐渐向外展开的三层次。这里也是清水河和滹沱河的发源地。

五台山 道场(五台圣境文殊道场)(2)

关于“清凉真境”的由来,有一个传说,与文殊菩萨和今日五台山的多处圣迹相关。相传很早以前,五台山并非现在这般模样,也不叫五台山,而是叫五峰山。当时,气候异常恶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飞砂走石,夏季酷暑难当,人们无法耕种,生活苦不堪言。在此传法的文殊菩萨慈悲,决定要改变这种状况,于是变成一个老和尚,到龙王那里去“化缘”。

五台山 道场(五台圣境文殊道场)(3)

文殊菩萨来到东海,见龙宫外面果然有一块大石,名曰清凉石。未等近前,已感到一股凉气扑来。文殊菩萨被巡海夜叉领进龙宫见到龙王,说明来意,欲借清凉石。

五台山 道场(五台圣境文殊道场)(4)

龙王很抱歉地说:“大法师借什么都行,唯独这块‘歇龙石’不能借。因为它是花了几百年工夫从海底打捞上来的,异常清凉。青龙每天工作回来,大汗淋漓,燥热难耐,便在上面歇息养神。你若借去,青龙就没歇息的地方了”。

五台山 道场(五台圣境文殊道场)(5)

文殊菩萨无奈,这才说明了自己是五峰山的老和尚,前来化缘,为了造福人间,是来求援的。龙王转念一想,“歇龙石”估计重达万斤,一个老和尚怎么也无法运走,于是便口头答应了。不料想,文殊菩萨谢过龙王,来到“歇龙石”跟前,口念咒语,巨石立刻变成了弹丸大小。文殊将“弹丸”塞进袖筒,施礼告别龙王,飘然而去。

五台山 道场(五台圣境文殊道场)(6)

文殊菩萨回到五峰山时,正值炎炎夏日,烈日当空,久旱不雨,寸草不生。当文殊菩萨把“歇龙石”安放在南台边瓦厂村东北的一条山谷,五峰山立刻变成一个清凉无比的地方。后世,这条山谷命名为——清凉谷,并在此又建了一座寺院,取名叫清凉寺。

五台山 道场(五台圣境文殊道场)(7)

龙王有五个儿子,其中老五性格暴躁、面容乌黑,人称黑脸五爷。这天,青龙播布降雨回来后又累又热,想在歇凉石上歇一歇,发现“歇龙石”不见了,闻得被文殊菩萨带去了无峰山,老五和四位龙哥怒气冲天,发誓要讨回“歇龙石”。

几位龙子一路追至五峰山,却四处寻不到文殊菩萨。气急败坏的小龙王,用龙尾把五座峰扫成了平台;用利爪把岩石刨得乱七八糟,至今这些石块还遍布满山(今称:龙翻石)。当然,文殊菩萨自有对付他们的办法。

五台山 道场(五台圣境文殊道场)(8)

文殊菩萨告诉小龙王,“歇龙石”在秘魔岩的两座巨大的山岩之中。众龙子刚钻进岩窟之中,文殊菩萨一声咒语,两岩合并,仅留得内宽外窄的一道光照裂缝。文殊菩萨让小龙王们在此好好修行,并说要派弟子来朝拜和供养他们,因此这个秘魔岩窟又叫朝龙洞。

传说不同的朝拜者到此所见境界不一样,善人见到的是佛菩萨;恶人则见不到欢乐胜景,可谓万人万境。更有“朝五台山,若不朝拜朝龙洞,只算朝拜了半个五台山”的说法。

五台山 道场(五台圣境文殊道场)(9)

文殊菩萨很快就降服了小龙王,让他们分别住在五峰山顶。其中黑脸老五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专管五台山的耕云播雨。自此,五峰山也改名叫作“清凉山”了。

人们为感激“五爷”为五台山造福,后世为建了五爷庙,也叫万佛阁。传说五爷也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因为他爱听戏,故被称为“写戏文殊”,后人专修了“五爷庙戏楼”。每到五爷生日这一天,人们都会为他点一台戏,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平时也会做为人们还愿的一种方式为五爷唱一台还愿戏。

民间传说,“五爷”原本是黑脸,被文殊菩萨住化北台。文殊菩萨为了广济众生,后来化身五龙王,所以黑脸“五爷”就变成了现在的金脸。所以,“五爷”是广济龙王菩萨。

五台山 道场(五台圣境文殊道场)(10)

康熙年间,为方便百姓祈雨,遂把五爷请到现在的万佛阁(俗称五爷庙)所在地。大殿正中供奉着五爷的塑像,两侧分别是他的四位龙哥,还有龙母和雨师。现在看到五爷不仅身披龙袍,旁边还有半副銮驾,这是因为当年五爷救驾有功,康熙皇帝为感念恩德而御赐,并亲笔题写了“龙参”二字。

五台山 道场(五台圣境文殊道场)(11)

文殊菩萨与“歇龙石”的传说流传了千百年,“清凉石”至今仍存于清凉寺内。石长五米,宽两米半,厚两米,围十五米,呈青色,天然云纹。古时候曾有禅师于清凉石上跏趺而坐,为众说法,梵音妙绕,震摄人心。

《清凉山志》载:清凉石在清凉谷岭西畔,厚六尺五寸,围四丈七尺,面方平正,自然文藻。或能容多人不隘。古者尝有头陀趺坐其上,为众说法,梵音琅琅,异状围绕,望之悚怖,近之即失。后人目其所坐之石,曰曼殊床。杨彩诗:

禅林此石自何来,胜迹长留说法台。

独伴白云迷岁月,寒风暑雨任摧颓。

镇澄诗:一方灵石倚山峦,劫火曾经体正完,造化刻雕文藻丽,风云磨拭正光寒。瞻依尽灭多生障,摩触能令万世安,更有一般难信事,包容法界未为宽。”

五台山 道场(五台圣境文殊道场)(12)

《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云:“尔时世尊,告金刚密迹菩萨言:我灭度后,于此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邦,其国有山号曰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上,为诸众生,于中说法。”五顶山,即是今天的五台山,亦名清凉山。

赞曰:

龙种上佛住五台,清凉真境今犹在。

歇龙石上演说法,曼殊化宇慧无数。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