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岁的常州籍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国荣与共和国同龄,他既是科研专家,又是企业“当家人”,为推动我国电力科技进步和重大电力装备国产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回忆故乡——建设发展中的常州,他说,对故乡的眷恋从未改变。

眼前的沈国荣头发花白,虽然他16岁就离乡求学,但说话口音始终带着浓浓的常州乡音,让人不禁想起唐朝诗人贺知章的那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中科院光刻胶研发(不要迷信外国技术)(1)

怀揣乡愁心系家乡

带着乡音、怀揣乡愁的沈国荣,始终关心家乡发展,关心村民生活,关心家乡的一草一木。

武进区洛阳镇朝安村,是沈国荣的祖籍所在地。新冠肺炎疫情前,他每年都会回乡探亲。这里天然气管道“户户通”的背后,离不开沈国荣的帮助。因为经济不富裕,朝安村一直未接通天然气,很多居民常年烧着土灶。沈国荣在回乡探亲时听说此事后,立即表态“钱我来出”。之后,天然气管道很快通到了每户村民家中。从2014年到2017年,沈国荣还出资700万元成立了“沈国荣院士百万爱心光彩基金”,资助贫困大学生读书、给困难村民发放补助等,为朝安村实实在在地做了几件大好事。

回乡探亲时,沈国荣喜欢在村里散步。村里以前窄窄的石子路如今已变成宽近5米的水泥路。这么多年,在沈国荣的助力下,朝安村一点点变了模样。

“家乡把我从小培育成勤奋、好学、上进的人,让我终身受益。”沈国荣说,长大后,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勤奋刻苦的他身上都透着一股“常州精神”。

创新理念实现技术突破

沈国荣学习与成长的时期,正是我国电力事业高速发展的时期。着眼于国家战略需求,在责任感的鞭策下,沈国荣一头扎进了攻克电网安全难题的挑战中,带领着一批有志于我国继电保护事业的科研、生产人员,踏上了自主创新的征程,短短几年就推出一系列具有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的产品。

南瑞继保的企业核心文化是“务实、求精;协作、创新”。对此,沈国荣十分认同,对于“创新”,他更有着自己的理解。

“什么是创新?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沈国荣说,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后还要付诸行动、应用于实践。在技术层面,那就是提高技术水平和质量,不断进行技术积累,创造新的价值。他以“双碳”战略打比方,“双碳”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降低碳排放步伐,有利于引导绿色技术创新,提高产业和经济的全球竞争力。在此过程中,要不断钻研,一点点进行技术积累。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

“勤快 手快”,加之特有的创新理念,让沈国荣不断在继电保护领域实现自主技术突破,快速实现产业化。

沈国荣清楚地记得,常州博瑞电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智能电网研发总装基地二期项目奠基时的场景。常州博瑞电力是南瑞继保的工艺研究中心和智能装备产业基地,2005年成立以来,实现了高质量的飞速发展。

“他站在行业技术发展的最前沿,看问题非常有前瞻性。”常州博瑞电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海彬这样评价沈国荣。

项目建设中,沈国荣经常叮嘱企业要开展高压电气装备的研制,提前考虑产业化能力和实验研究能力。“我们第一个特高压试验大厅从2012年启动建设,到2013年5月投入使用,刚好赶上了世界首个五端柔直舟山工程的实施。如果没有提前部署,就会影响舟山工程的开展。”刘海彬回忆说,南瑞继保在常州发展高压一次装备以后,很多领导专家到企业参观后都为之振奋。没想到南瑞继保作为保护控制企业也开始做高压装备了,更没想到南瑞继保刚开始做高压一次装备,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就做得那么好,把国外大公司都比下去了。目前,南瑞继保已成为特高压柔性输电装备领域的领跑者,特高压换流阀代表了中国高端电力装备走向世界。

实施“532”战略关键是人才

近年来,常州聚焦“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深入实施“532”发展战略,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沈国荣院士对常州描绘的宏伟蓝图也十分期待。

“我希望常州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坚持加快高端人才引进。”沈国荣说,人才要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政府部门要推出更多政策,更大力度鼓励人才深入企业,走进生产研发一线,把科研和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鼓励技术人员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照抄照搬甚至模仿国外的技术,要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才能实现超越和领跑,不被人“卡”住脖子。

2009年,在视察南瑞继保时,对沈国荣院士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沈国荣院士的创新理念是通过实践体会到的宝贵经验,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直到今天,在研究技术问题时,沈国荣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上,那就是:不要迷信外国技术,要想办法超越它!

人,是社会和企业最大的财富。如何营造良好的环境?沈国荣认为,要从工作、生活、学习等细处下手,让人才对常州对企业产生“家”的感觉,他们才会因情而来,因爱而留。

常州博瑞电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之所以能参与白鹤滩至江苏±800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粤港澳大湾区背靠背东莞工程,都是人的因素在起主导作用。当一个人的精神化作了一群人的信念,便没有了难越之山。

几十年来,沈国荣在科研的道路上始终坚持主业,争创一流,这与“勇争一流,耻为二手”的常州精神又一次不谋而合。

来源:常州日报 记者:姜小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