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榆林的一段话(神仙挡不住人想人)(1)

1

穿越晋豫,抵达陕北。

榆林上空乌云密布,一行行雨丝贴着弦窗从前往后掠过,终化作水滴在窗外洇下。

榆林下雨了。

路遥先生《平凡的世界》中的陕北,那千沟万壑、干涸广袤、黄土飞扬的壮辽大地,竟是以柔润的姿态来迎接我们的初次相逢。

刺透乌黑的云层,飞机如小鸟般急切地扑向大地母亲的怀抱。

脚下,湿漉漉的绿植一丛一丛地散落在黄土地上。丛丛间保持着距离,大地的黄色皮肤在葱郁晶莹的绿间裸露着。

机场大巴载着我向市区驶去。沿途一丛丛挨得并不紧密的、低矮的绿植在路旁的黄土地上沐雨对我投来欢迎的目光。

写给榆林的一段话(神仙挡不住人想人)(2)

我终是难掩激动,对邻座一位外出归家的榆林本地游客说:“关于陕北、榆林的印象,是早时从《平凡的世界》中了解到的。”

“《平凡的世界》中黄原地区原型是延安,不是榆林!”车内另一位本地游客说。

我不确定他的说法是否正确。但我确定的是路遥先生《平凡的世界》确实抵达了很多人的内心。

《平凡的世界》是小说。小说最大的特征就是虚构,包括地名、人物、故事等。但我始终坚信,小说中的孙少平、孙少安、田晓霞、田润叶等,就是陕北大地上某个鲜活活的人。

《平凡的世界》扉页上有两行不大的字:“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

这也更让我坚信,《平凡的世界》就是籍贯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的路遥先生对自己故土的抒写。

我又问:“榆林的植被怎都是疏疏拉拉黄土祼露呢?”

他们说:“榆林原来是寸草不生的沙漠,九十年代政府开始治理,于是便有了现在的样子。”

随手点开网页,百度百科上介绍:“榆林位于中国陕西省的最北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

哦!豁然开朗。却不惊讶。陕北人最不缺的就是与恶劣环境斗争的坚韧与毅力。孙少平、孙少安那些个挺着如山样般脊梁的陕北汉子,终是会让日月换新天的。

你看,市区内高高低低的楼房已将黄土崖畔上的土窑洞淹没,就连那嘹亮悠远的信天游也掩盖在了川流车辆的嘈杂声中。

小说中的陕北:“风刮得天昏地暗,甚至大白天都在房子里点亮灯。”“再说,就是钻下两个土洞子,做门窗的钱又从哪里来?这穷山穷水长不起来树,木料贵得怕死人……”

眼前的陕北再不是那时的陕北了。

2

写给榆林的一段话(神仙挡不住人想人)(3)

在榆林和在其它城市一样,住的是24小时供应热水的酒店,吃的是琳琅满目的地方美食。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大都以普通话交流。我知道,这里没有黄土坡、土窑洞,也就不会有信天游从黄土旮旯里飘来。可我还是期待某个角落能传来悠扬的歌声。那脱口而出,即兴而起的信天游里飘扬的是陕北人的精神、生活和向往。

正月里冻冰呀立春消,

二月里鱼儿水上漂,

水呀上漂来想起我的哥!

想起我的哥哥,

想起我的哥哥,

想起我的哥哥呀你等一等我……

听着这首信天游,孙少安和田润叶在原西河边走着。吃着公家饭的田润叶勇敢地向少安表露着心迹。可是连饭都吃不饱,家庭“烂包”得不像样的少安却有意无意地拒绝着这段美好的感情。但他在心底里却对润叶怀惴着深深的爱。尽管,他与她在这个世上一时的身份地位太过悬殊,可谁又能挡得住心底里那份清澈的爱?神仙也不行!

黄土高原上,人们在大山里辛勤劳作,在险峻的山路和深深的沟壑间行走。生活无疑是繁重而单调的。但陕北人却没有被苦与累压垮,他们鼓足勇气,战天斗地,始终怀惴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于是那一首首朗朗上口,歌唱爱与希望的信天游便源源不断地从黄土坡上的沟沟壑壑里飘扬而出。

是呀,爱情是一件多么神圣而美好的事。她不仅是历代文学作品中歌颂的对象,更是现实生活中催人奋进的动力源泉。

写给榆林的一段话(神仙挡不住人想人)(4)

孙少安在原西城用借钱买来的骡子拉活,住在别人废弃的窑洞里,捡着菜市场内丢掉的烂菜叶。他带着这些菜叶到原西河里清洗,耳边又飘来那首当年他和润叶在原西河畔散步时听到的那首信天游。虽然,关于润叶的记忆已很少出现在他劳累而又繁忙的生活中,但听着这首信天游,还是发自内心地感谢润叶给了他像土块一样平凡的一生太阳般光辉的一页。

理智能决定人的选择,但阻挡不了发自内心的情感。神仙都挡不住。

在歌声里他们宣泄着忧愁、排遣着寂寞、表达着向往。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片尾曲《神仙挡不住人想人》,浓重的陕北口音,粗犷、洒脱、深情、有力,是倾诉,更是宣言。

山挡不住挡不住挡不住

挡不住云彩

树挡不住挡不住

挡不住挡不住风

神仙也挡不住

挡不住挡不住挡不住人想人

神仙也挡不住

挡不住挡不住挡不住人想人

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

咱们见面容易拉话话难

一个在那山上一个在那沟

咱们拉不上那话话

咱们招一招手

瞭得见那村村瞭不见那人

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平坦的柏油马路拉开了与信天游的距离吗?但,榆林终是陕北。

写给榆林的一段话(神仙挡不住人想人)(5)

第二天,我们走进了榆林陕北民歌博物馆。

坐在360度大荧幕影院中,一线线土窑洞,一首首信天游,伴着辽阔的黄土高原和千沟万壑扑面而来。裹着羊毛肚手巾的陕北汉子,站在苍寂的沟壑上放声歌唱。雄壮的声音随着一道道黄土沟向我袭来。高科技让我产生错觉,我走上了黄土坡坡,一抬头就能看得到如山般坚毅的孙少平、孙少安,一伸手就能碰触到他们粗壮有力却温暖的大手。

写给榆林的一段话(神仙挡不住人想人)(6)

展馆第一篇章的序言写道:千沟万壑、绵延起伏、气象茫茫,广袤雄浑中透着些许苍凉,这就是陕北人赖以生存的黄土高原。数千年来栖息于此的陕北人,在艰难无助的环境中,向来以歌声作为自己的精神慰籍。这歌声,带着泥土的黄土气息,更蕴藏着苍凉悲壮而又大气乐观的精神情愫。

“苍凉悲壮”,当这四个字进入我视线时,砰的一声,我感觉有东西击中了我的心脏,眼睛歘的一下湿润了。

写给榆林的一段话(神仙挡不住人想人)(7)

在大荧幕影院中,有一幅景象定格在了我的手机和脑海中。薄薄的雪花覆在二孔箍在崖畔上的土窑洞及窑前的黄土地上。视线内光秃秃的,除了黄与白再无其它颜色。伴着黄土畔、土窑洞、大院场的就是坐在院墙旁的一位汉子,一条腿上放着板胡,另一条腿微微抬着,边唱边弹,自我陶醉。

这场景是否像极了我们的人生?尘世中,我们踯躅前行,多数时是一个人寂寥地走在路上,没有鲜花盛开与霓虹闪烁,甚至看不到阳光在天空明媚。即使眼泪摔在地上碎成三掰亦无人知晓。还不如,仰头歌唱,让歌声陪伴寂寞的旅程。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陕北人是乐观向上的。无论是传统陕北民歌,还是革命历史陕北民歌,字字流淌着陕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展馆,我们随着一首首民歌体会陕北的民俗风情,感受社会的发展进步。不仅享受着视觉盛宴,听觉的饕餮大餐更让我如醉如痴。

看着、听着那一首首熟悉的《赶牲灵》、《兰花花》、《三十里铺》、《羊肚子手巾三道蓝蓝》等信天游,陕北人的淳朴、直爽与乐观再一次以文字与声音的形式抵达我的心底。无论身处多么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他们始终在歌唱着,唱着爱情、唱着向往。

是呀!神仙都挡不住的爱情,贫穷、困苦、战争怎么能挡得住?

写给榆林的一段话(神仙挡不住人想人)(8)

孙少平,一个双水村的穷小子,一个流着黑汗的揽工汉,一个在深井下挖煤的工人,却与一个漂亮的女大学生、省报的大记者、市委书记的女儿相知相恋。尽管因身份地位的悬殊,少平也曾质疑过,但这份美好的感情是少平生活中的太阳。照耀着他勇敢追求,大步前行。

他们歌唱爱情,说到底都是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陕北,作为革命根据地,陕北人民积极投身革命,保家卫国,争取幸福生活。

那首被大众熟知喜爱的陕北民歌《东方红》,是由佳县农民李有源最初创作,后由鲁艺师生集体创作形成的。歌曲以朴实的语言,唱出了佳县受苦人在翻身得解放后对领袖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由衷的感激之情

我们一行四十余人与众多游客汇聚于《东方红》的展板前,不约而同地放声歌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 他是人民大救星……”

3

写给榆林的一段话(神仙挡不住人想人)(9)

来到榆林,绥德、米脂是一定要去的。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引发红尘男女的多少猜想。

我们想象着,走入米脂就是满大街的美女,而进入绥德迎面而来的每个陌生男性都是帅哥。

走入绥德的前一晚,我问同行的老师,“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难道就真的只是说米脂的女人漂亮,绥德的男人英俊?

榆林本地的老师解释,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是说米脂的女人贤惠能干,绥德的男人吃苦耐劳。比起颜值的隐喻,我是相信后一种说法的。

一个人闪亮的外表留下的也只是刹那间的视觉愉悦,而让人过目不忘的终是各式外表包裹下的通透的心灵。

陈列在米脂婆姨展馆内展板上的一个个米脂婆姨确实是靓丽的。但她们又不仅仅是因貌美如花而让后人瞻仰。她们都是在各行各业中取得骄人业绩的代表。

就像《平凡的世界》中的田晓霞、田润叶,她们有着美丽的外表,殷实的家庭,体面的工作,可是让读者念念不忘的是她们如水清澈如玉通透的心灵。

润叶不顾身份地位的差异,勇敢地向少安表白。她爱他,俗世中的一切便不在她眼里。可少安却拒绝了这份情感,另寻了一位与他条件相匹配的爱人,少安的现实选择仿佛是正确的,因为他收获了门当户对的爱情。可润叶在失去了自己心爱的人后,痛不欲生,她又为了顾全大局忍痛嫁给了她原本不爱的李向前。可当李向前遭遇人生的重大变故时,润叶却出人意料地来到李向前身边,以女性特有的悲悯与温柔支撑起一个家,也支撑起李向前对生活的期冀。

写给榆林的一段话(神仙挡不住人想人)(10)

田晓霞,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新时代女性,她有着显赫的家世,远大的理想,阔大的悲悯情怀,却对双水村走出来的穷小子,流着黑汗的揽工汉、窝在井下挖煤的挖煤工孙少平一往而情深。

孙少平、孙少安这样的男人确实是值得去爱的。

孙少安为了摆脱贫穷,他使出全部的力气,和牲畜一起拉车架辕,除了汗水,他还能用什么来改变生活?

孙少平读书时穿着遮不住脚腕的粗布衣裤,吃着三等高梁面黑馍,却压不跨他那颗倔强的心,他泡在图书馆里,以书籍填补自己饥饿的肚皮。他走出了双水村,以自己年轻的脊梁背起一块块石头,以被石头磨得血肉模糊的脊背来对抗生活改变生活。

少平、少安就是那铁骨铮铮的陕北汉子,吃苦耐劳,流血流汗也再所不惜。

可留在我脑海里的总是嵌在少平眸子里柔软。

他多么穷困啊!可是当他看到比他还贫弱的小姑娘小翠在遭受包工头的欺凌后,他冒着失去工作的风险勇敢地站出来,把拳头挥向了恶人,并拿出身上几乎全部的积蓄送给小女孩,希望她过上正常的生活。

当惠英嫂对即将下井的他嘱咐“小心”时,他眼里含上了泪水;当他想起为救徒弟而失去生命的师傅时,他眼里含上了泪水;当他看到妹妹成长起来时,他眼里含上了泪水;当他痛失至爱时,他的眼泪流成了河……

这样至情至性的男人,是不是就是“绥德汉”的代表或初衷?

绥德的汉不一定要有高大的身躯。就像这次笔会的承办者许学琪老师,他是土生土长的绥德人。几天来,他拖着患风湿的病腿,步履蹒跚地陪我们上山爬坡,把一切安排地井井有条,陕北人的宽厚、朴实、善良、真诚在许学琪老师身上一览无余。许老师就是一位铮铮的绥德汉。

榆林归来,我从书架上再次拿出《平凡的世界》,一字一句从头读完。书中所描绘的人与事距今已四十年左右。时光旧了,生活好了。如今的陕北与那时相比,翻天覆地。

一碗猪肉炒粉条,那个年代,只在过年或贵客上门时才能闻得到香味。许学琪老师说,吃一碗猪肉炒粉条是他爷爷一年四季最大的期盼。

可你看今天,猪肉炒粉再不算令人仰慕的吃食。极度丰富的物质生活让人们的味蕾渐渐麻木。餐桌上,猪肉的、羊肉的,大大小小的杯盘碟碗中,人们只是浅尝辄止,多数的食物菜肴还留在原处等待被当泔水倒掉。

时光的匆匆脚步,把人的心也催得慌乱了。那时候,无论是少平与晓霞跨越世俗志趣相投的爱,抑或是润叶抛弃俗念勇敢表白少安,还是润叶自我牺牲对向前宽厚善良的情感,哪怕是兰花对王满银愚善的不离不弃,在今天还会有吗?

打开电脑,让《神仙挡不住人想人》循环播放着。听着它,我宁愿相信,这世上是有这么一种干净而美好的情感的。最起码,在孕育它的黄土坡上的沟壑里是有的!

写给榆林的一段话(神仙挡不住人想人)(11)

写给榆林的一段话(神仙挡不住人想人)(12)

作者简介: 李慧丽,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区人,有文字在省、市报刊杂志上发表。现为山西省女作家协会会员,潞城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