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初中的时候,我在语文课本上,第一次读朱自清的《背影》,我并不知道这篇文章好在哪里。

因为他那些关于父亲的文字描述,其实并没有打动我。当时的我,还无法理解他的父子情深,而当时的父亲,也尚且处于青壮年时期,没有朱自清的父亲那种肥胖的身子,也没有那种蹒跚的步伐让我感到父亲老去的痕迹。

随着年龄的增长,再次读《背影》中的一些片段时,我的内心感受到触动,甚至忍不住泪流满面。

因为朱自清的父亲,也让我联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我从里面的文字中,读到了自己父亲的痕迹,感受到了不易察觉,但却用情至深的父爱。并且让我想到了父亲渐渐老去的一幕幕,我慢慢意识到,自己陪伴父亲的时光,只会越来越少。

此时,已为人母的我,再次读到95年前朱自清所写的这篇回忆性散文,感受到更加强烈的情感共鸣。

因此,我希望在父亲节即将到来之际,将自己对《背影》这篇文章的感受记录下来,也用文字记录下自己关于父亲的点滴回忆,当成送给父亲的一份节日礼物。

朱自清背影是对父亲的什么情感(朱自清背影回忆父亲)(1)

初读《背影》时,我还年少,您仍未老,我读不懂它,更看不懂您

朱自清在《背影》中,开篇便提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当时年幼的我初读这句话的时候,并不能理解,为何一个背影,会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甚至一个背影,何须让他记挂至今。当时的我哪知道,这个背影,不只是因为朱自清与父亲许久不见的思念,更是朱自清想到了2年余前父亲送他乘车时的那个画面。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朱自清这段关于父亲背影的描述,可以说是非常详细了,把父亲身上所有的穿着,他的体态,他的动作,都描述得很到位,让人看到了一个生动形象的父亲的背影。

然而,在当时十来的我看来,我却很难明白,这样的一个背影,为何竟会惹得朱自清这样一个大男人流下了眼泪呢?

朱自清背影是对父亲的什么情感(朱自清背影回忆父亲)(2)

毕竟,十多年来,我所经历的与父亲的分离,其实并不多,印象中能够回想起来的,也就那么两次。

我在11岁多的时候,到离家2个多小时车程外的市里就读初中。那时的我,第一次离开父母,第一次离开家,住到了学校,父母把我送到学校后就离开了。

那是我第一次目送父母的背影离开,然而,但是当时新学校、新同学的存在,并没有让我感受到离别的伤感。

当我记得第一次放假,也就是国庆的时候回家,父母问我,在学校过得怎样?当时通讯没有像现在那么发达,我们没有手机联系,只能靠公用电话,我也就每周周末外出的时候,打一次电话给父母报个平安,仅此而已。我故作轻松的回答,我在学校过得挺好的,同学老师都挺好,挺照顾我的,让他们放心。

然后,国庆假期结束,我又要离家回到学校了,这时,父亲送我到村口等车,车来了,我上车后回望村口的方向,许久后仍看到父亲目送着我的车离开。这次,是父亲看着我的背影。

对于一才11岁多的小女孩而言,朱自清《背影》中的每一个字,我都能看得懂。但其背后的深意,我却无法真正理解。就如同当时年幼的我,看到父亲送走我还未离去时,我的内心,并没有太多的感触。

当时的父亲,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让我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因为他78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参加了高考,但是因为已经脱离学校两年多,最终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而回到了农村,当上了农民。

因此,他把“读书改变命运”的希望放在了我和我姐姐的身上,他告诉我们,无论多累,都会让我们读下去,只要我们能读得下去。

父亲这个观念,在当时的农村,并不流行,原因之一是,当时大家都想让孩子早点结束学校生活,要不外出打工,要不在家务农,减轻家里的负担。原因之二是,当时农村普遍重男轻女的思想比较重,都认为女孩子嫁人才是唯一的出路,读书那是男孩子的事情。我家里没有男孩,父亲对我们的厚望,也让我们两姐妹努力学习,成绩优异。

我那严厉中透着执着的父亲,在我幼小的心中,可以说如同神一般的存在。而我也单纯地认为,父亲疼爱孩子,希望孩子茁壮成长,那是一种理所当然、自然而然,没有原因、没有理由的事情,我甚至没有想过,也不敢想,他会老去,他,怎会老去,怎能老去?

所以,父亲在我的印象中,就如同大树一般的存在,而我,只不过是生长在他这棵大树下的一支幼苗。幼苗只能仰望大树,却无法将大树看透,就好像当时的我看我的父亲一般。故而,当时年少的我,看不懂我的父亲,自然也无法读懂《背影》中的父亲对儿子的深情,亦无法明白朱自清对父亲心中的感情。

朱自清背影是对父亲的什么情感(朱自清背影回忆父亲)(3)

再读《背影》时,我在长大,您在变老,我读到它时,便想起了您

年幼无知,说的便是年纪轻轻,还对这世界没有太多察觉和感知的我们;年少轻狂,说的正是年纪不大,却自以为对这世界已经了如指掌,对长辈不屑一顾的我们。就如同当时20岁的朱自清,也曾有过年少的时刻,有过和父亲不和的时候,有过自以为是的经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当时的朱自清,自是对父亲的作为看不过去的,尤其是这次回来,起因其实是父亲导致了祖母的过世,而朱自清和祖母关系甚好,这也是父子之间出现嫌隙的一大原因。然而,俗话说,父子之间没有隔夜仇。

我想,当时写下这篇《背影》的朱自清,已经早已与父亲冰释前嫌,所有父子之间的恩怨,都拧不过时间的流逝,在它无声的冲刷下,那些怨气,那些心结,早已慢慢化解,剩下的,是父子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

时间是神奇的良药,它不仅能够治愈伤痛,也能够疗愈关系。任何关系,在时间的长河中,要不变深,要不变淡。变深,是因为它将那些不重要的事情淡忘了,变淡,是因为有些无关的人事物,已经影响不到我们的内心了。

因此,那时的朱自清,记得的,也只剩下父亲的好,他不好的那些往事,早已被他遗忘在记忆里了。抛开过去,面对现在,展望未来,或许,他更担心的,是未来的父亲,未来他与父亲相处的时光,还剩下多少。于是想到,以后或许只能在回忆里与父亲再相见时,内心不由得悲伤起来,也不由得为过去的年少的自己感到些许的遗憾吧。

朱自清背影是对父亲的什么情感(朱自清背影回忆父亲)(4)

其实,何止是朱自清与父亲之间存在的遗憾与感伤,我们任何人和父亲之间,不都有着诸多的隔阂与不理解吗?

可以说,朱自清的父亲,有我们每一个父亲的缩影:

我们可以找到太多这样的例子,父亲总是担心孩子,因为以为孩子不会长大。没想到,他们自己头上的白发,他们脸上的皱纹,他们不再挺直的腰板,都像是要出卖他们一样,告诉他们一个他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他们在慢慢老去,而孩子,在慢慢长大。

我的父亲,也是这样,即便我们已经长大,已经有了自己的工作,但仍然把我们当成孩子,每次回家必定要“教育”我们一番:工作再忙也要注意身体,不要老是熬夜加班,不要去吃外面的快餐,不干净,尽量回家自己煮......就算知道我们听不进去,也还是要每次都不厌其烦的唠叨一遍,也不怕我们嫌啰嗦。

他自己,却是不服老,不服输,还不服说。当我们渐渐长大之后,便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当我们有能力赡养父母的时候,我们让父亲不要再去工作,在家好好休息,他却仍坚持多活动活动筋骨,说自己闲不下来,难受。

而我,也正是在长大的过程中,慢慢读懂了我的父亲:看懂了他看似坚强的外表下,包含着那颗柔软的心;明白了他看似严厉的性格里,隐藏着他对我们无限的爱;听懂了他那些不厌其烦的话里,透露着对我们满满的关怀。

我在后来的人生经历中,渐渐也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父亲,都愿意倾尽其所有的爱,去给予自己的子女,而我和姐姐,正是其中的“幸运女孩”,拥有了一个爱我们至深的父亲。

即便曾经也曾因为,他对我们过分的严厉,在内心对他有过责怪,但长大后已经明白,没有他当时的严厉,哪有我后来的自律?我知道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好,甚至在我高考结束,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我听到一向内敛的他对家里的亲戚说,孩子小的时候不能出去,要陪着他们长大,有父母陪伴长大的孩子,才不会走岔。

因此,直到后来他确定,我已经基本“定型”,已经上了大学的时候,他才舍得离开自己生活了40多年的故乡,到外面去看看世界,不再局限自己的人生。

我越是长大,越是懂得父亲在养育我们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困难,但他硬是一声不吭的扛了下来。就是这样的父亲,让我慢慢懂得了,我从来都不孤单,即便他在变老,他依然是我身后最忠实的靠山。

所以,大树一般的父亲,即便在逐渐老去,依然用他枝干和树叶,为我这株幼苗撑起一片小小的天空。任我在他的保护下自由的生长,只不过,在我逐渐成长的过程中,我慢慢理解了他的不易,更看懂了他内心的那份沉甸甸的父爱。也正是如此,我再看《背影》时,已经了然朱自清与父亲间深厚的父子情。

朱自清背影是对父亲的什么情感(朱自清背影回忆父亲)(5)

重读《背影》时,我为人母,您是外公,我读懂了它,更理解了您

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朱自清在《背景》的文末,透露出了些许的伤感,他不知何时才能与父亲相见,而当时的父亲,却是惦记着他,还有他的孙子。

看到朱自清父亲给儿子写的信时,我想,任何一个老人,都不愿面对这样的时刻,却不得不面对,那就是最终的离别,没有几个人可以坦然面对自己的死亡,也没有几个孩子可以平淡面对父母的离去。

此时,反复阅读此文并经历了更多人生岁月的我,终于知道,这篇文章,究竟好在哪里——它让我们知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无论是与父母还是和子女在一起的宝贵时光。因为,父母终究会老去,会离我们而去,子女终究会长大,也会离开我们。唯有我们彼此陪伴的光阴和岁月,才真实存在过,即便,只是父亲的那个背影,也永远活在了朱自清的记忆当中,活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回忆里。

朱自清背影是对父亲的什么情感(朱自清背影回忆父亲)(6)

从朱自清的父亲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对朱自清的关爱,从朱自清的文笔中,我们也体会到了他对父亲的敬爱。然而,从朱自清父子身上,再回到我们身上,我们该如何表达自己对父亲的爱呢?

如果是曾经的我,我想或许我并不清楚,然而,在我有了女儿之后,尤其在今年年初经历了这段疫情之后,我忽然间就醒悟了,就好像开窍了般。

今年过年回了趟老公的老家,没想到只是回去了4天,家里就进贼了。当天晚上在我和父亲通了电话告诉他情况后,他与母亲原本决定过几日再过来照看外孙女的,立马决定第二天就过来。而这一待,就是将近3个月的时间。

这段时间,我看到了他给女儿喂米糊、喂奶,陪她玩耍,哄她睡觉(别问我干嘛去了,我上班,我女儿更黏她外公),不得不说,父亲真的是个很有耐心的人。当时奶奶生病的时候,也是他一勺一勺给奶奶喂饭吃,哄她吃一下每一口饭,一顿饭喂一个小时,也没有显得不耐烦,一直到奶奶过世,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就这样照顾奶奶,寸步不离。

然后,看着这一幕幕的我,忽然就想到,当初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应该就是这样,把我抚养长大的吧。我似乎看到,年轻时候的父亲,在给我喂饭,在陪我玩。我看不到,但是我可以想象得到,当时的父亲,必定是温柔的双眼看着我,结实的双臂抱着我,让我感受到满满的安全和浓浓的父爱。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什么叫“为母则刚,为父则强”?哪有天生强大的父母,只不过,因为有了孩子的羁绊,有了对孩子的爱,所以似乎获得了无形的力量,让自己变强。无论是身体的耐受能力,更能够吃苦耐劳,还是心灵的承受能力,更能够不屈不服。

父亲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父亲,也不是一开始就知道如何当父亲,每一个父亲,都是从第一次开始学习,学习如何喂孩子,如何换尿布,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陪伴孩子成长......在这个过程中,父亲也在不断学习和成长,但同时,在把孩子抚养长大的同时,他也在慢慢老去。

有人说,这世间的爱,只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为了分离。唯有让孩子拥有独立生长的能力,他们才能够脱离父母而独自生活,如果一直依附着父母,做一个“长不大”的孩子,那不是最好的爱,而很有可能,变成一种伤害。所以为了孩子更好的“离开”,所有父母都要狠下心来对待自己的子女,那份严厉,出自内心更深的爱。

或许,多数父亲需要的,或许并不是我们表达对他的爱,他需要的更多的,是我们的“理解”:理解他曾经的付出,理解他曾经的不易,理解他曾经的两难和取舍,理解他是个“不够完美”的父亲,而只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就如同朱自清的父亲,亦是如此。

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

每次离开,总是装作轻松的样子,微笑着说回去吧,转身泪湿眼底。

多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手掌。可是你不在我身旁,托清风捎去安康。

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再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

一生要强的爸爸,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

谢谢你做的一切,双手撑起我们的家。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

我是你的骄傲吗?还在为我而担心吗?你牵挂的孩子啊,长大啦。——筷子兄弟《父亲》

就如同《父亲》这首歌里所写到的那样,“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再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如果我们的父亲尚健在,那么,请好好珍惜和他一起共度的时光,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而后悔莫及。我想,朱自清在最后的那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就是对自己已经理解了父亲,却无法当面与他和解的遗憾吧。

所以,当我这株幼苗长成一棵大树,拥有了阳光和雨露还有大地养分的滋养,就能够往上长出结实的枝干和茂密的树叶,向下扎下结实的树根,此时的我,更加理解曾经护佑我长大的那棵老树的一片苦心。重读《背影》的我,不仅读懂了自己的父亲,更读懂了天下千万普通而平凡,却又真实而实在的父亲。

朱自清背影是对父亲的什么情感(朱自清背影回忆父亲)(7)

结语:父亲给我们留下的,何止背影,更多的,是深沉的父爱

或许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已习惯了留给父亲一个背影,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去,却嫌少看到父亲已经逐渐不再挺拔的背影,朱自清的这篇《背影》让我们可以反思自己对于父亲的感情,和父亲对我们的感情,我想,每个人读这篇文章时,都会有自己的味道,有自己和父亲的回忆。

从年幼无知的学生时代初读这篇文章,无法理解作者,亦无法读懂父亲的我,到现在经历了人生几十年岁月、已为人母的我,重读这段文字时,我不仅读懂了作者字里行间的父亲对他的深情,也读懂了父亲对我的爱。我想,这是人生沉淀的结果,是岁月赠予我的一份厚礼。

我的文笔,自然不及朱自清先生如此细腻,但我对父亲的感情,却并不比他少,或者说,任何一个人对自己的父亲,都有一份深情。但任何一份子女对父亲的爱,又不及父亲对于子女之爱,那份无条件的爱,需要我们用余生慢慢去品、去回味。

只是,希望我们的回忆里,不止有父亲的背影和留下的遗憾,更多的是看到父亲对我们的爱。父爱如山,只是这座山,就如同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那样: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这就是我对《背影》的所思所想,对父爱的所悟所感,文章有点长,若您认真读完,想必在您的心中,也有一个伟大的父亲和一份深沉的父爱。

最后,祝福每一个父亲,节日快乐!祝福每一份父爱,都能够获得理解!

我是sinly慢读漫思,喜欢阅读和思考,热爱学习和成长,如果我的文字,让您有所启发,欢迎点赞、评论和关注,我们一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