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山越岭……

跨河走滩……

离开涞源县一路南下,进入易县地域的。易县紫荆关长城,被列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建设保护的重点。为此,紫荆关是我走长城“太行山带”的第2站。

我终于来到忠义之邦——河北易县。

一进入易县,自然会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句名言,此名言就出自易县。同时,也会想到“燕赵多有慷慨悲歌之士”!

易县,史前荆轲刺秦王时,随带的献秦之礼中,包含今易县之地;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中的易水河也穿易县而过。

到易县,一定要看看荆轲塔。

喜迎二十大长城万里行(喜迎二十大长城万里行)(1)

荆轲塔初建于公元1103年。塔下有荆轲衣冠冢。

易县还有规模宏大的清西陵建筑群。清西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国家AAAA级景区。清西陵景区始建于1730年,葬有雍正、嘉庆、道光、光绪等帝王后妃80人。清西陵景区具有世界级文化旅游资源品质,15000株古松和20万株幼松遍布陵区,有“中国最大的人工古松林”之誉,还有世界上单体规模最大的泰陵品字形石牌坊、慕陵楠木雕隆恩殿、中国古代陵寝中唯一的昌西陵回音壁和回音石等代表性建筑。

喜迎二十大长城万里行(喜迎二十大长城万里行)(2)

紫荆关被称为“畿南第一雄关”,南面以十八盘道为险阻,北面以浮图隘口为门户,一关雄踞中间,群险翼庇于外,山谷崎岖,易于戍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

紫荆关位于内长城,与居庸、倒马二关并列为“内三关”。明长城有内、外之分,是为了加强京师防御,在北京的北边和西北方向修筑了两道长城防线。

喜迎二十大长城万里行(喜迎二十大长城万里行)(3)

内、外长城由北京怀柔县境内分岔,内长城向西南经河北省易县、涞源、阜平而入山西,经灵丘、繁峙至偏关县,与外长城相接;外长城则经河北省赤诚县、张家口、怀安县而入山西省界,再经天镇、大同至偏关。

喜迎二十大长城万里行(喜迎二十大长城万里行)(4)

紫荆关旧时有三道关门。

第一道关门建在今坡下村的峡谷中,门额上嵌石匾一方,横书"紫荆关"三字。

第二道关门券上嵌着“畿辅第一雄关”的石匾。

第三道关门又称南门,上嵌有“紫塞金城”四字,下层题 “紫荆关”。

紫荆关始建于战国时期,曾发生的战争达140多次。东汉建武二十一年(45年),乌桓大兵一路杀来,直抵紫荆关下。守将马援做出弃城逃跑的假象,诱敌深入并伏击敌人。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成吉思汗未能攻克居庸关,分兵紫荆关击败金兵,又从内夹攻居庸关得手。元代以后,称紫荆关。

1937年,紫荆关成立“抗日救国会”,开展抗日活动。

1944年,晋察冀军区部队两次攻克紫荆关。

喜迎二十大长城万里行(喜迎二十大长城万里行)(5)

紫荆关,自古便是进出太行山的交通要冲,位于“太行八径”的第七径“蒲阴径”,天下九塞之第四塞,是兵家必争之地。

喜迎二十大长城万里行(喜迎二十大长城万里行)(6)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紫荆关。第一次是1991年9月。当时,就是在这里采访的李保国。

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李保国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开创山区扶贫新路的“太行山愚公”。2019年,李保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并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此时,站在这里,31年前见到李保国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让我又回忆到采写《太行愚公李保国》的日子……

穿云海、走山梁,沿茫茫太行山行至易县旺隆沟,遇到了一位在这里长期驻点搞科研的青年李保国,有趣的是他和妻子郭素萍双双奋战在太行山的南端和北麓。李保国在接受采访时,激动地讲述了他们夫妻走过的艰辛路程………

李保国和郭素萍分别是河北林学院的硕士生讲师和工程师,同是1981年在该校毕业的同班同学。毕业不久,郭素萍一头扎到邢台县浆水沟承担了“小流域综合治理”课题,接着李保国来到易县旺隆沟承担了国家攻关项目“太行山造林绿化技术”的子课题“山地造林爆破整地技术研究”。从此,夫妻分开,一个太行山南端浆水沟,一个北麓旺隆沟,800里太行隔断了夫妻俩的甜密生活。

在旺隆沟,李保国要攻的石质山爆破整地是一项有希望的高效率、高质量的整地技术,这项技术国内外尚无研究。要攻破这一难关谈何容易!从炸药、配方到实验爆破,随时随地都有死伤的可能,远在浆水沟的爱人郭素萍常为此而担心,但又不能守在身边,只能利用信件一次一次地嘱托,每封信的结尾都要加上一句:“你千万要注意安全。”每次接到信,李保国的心里总是沉甸甸的,他又何尝不知道远在浆水沟的妻子比他更苦呢! 在浆水沟,郭素萍一个女人孤单单地住在深山老岭里的一间石屋中,白天翻山越岭布设试验,同时要带领群众到点上施工;夜晚在煤油灯下整理实验数据。一遇雨天还要到山沟里观测径流和水位。在阴森可怕的山场上有时踩着长蛇,有时碰到野狼,她从不退缩,总是咬紧牙关在山沟里奔忙。由于常年在潮湿阴冷的环境里工作,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李保国给她写信时总是要她保重身体。

夫妻长期的分居和艰苦的野外工作给他们的生活、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尤其是有了小孩以后,俩人的担子更重了。郭素萍只好背着孩子在浆水沟里穿行,常常从山坡上滑倒、摔伤和碰破。李保国的试验也越来越繁重,一步也离不开旺隆沟,爆破、测量、整地,一环扣着一环,压得喘不过气来,常常是半年才能与妻子碰一次面,小儿子见了他,把他当作陌生人。

艰苦的生活和恶劣的环境并没有动摇他们的意志,更坚定了他们攻克难关的信心。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投入到试验中。一次,李保国在与农民们进行爆破试验时,有一炮点燃后40多分钟尚未爆炸,他过去査找原因,在将接近炮眼时,轰的一声炮响了,气浪把他推倒在地,泥土、石块向他身上飞来,差一点坐上土飞机。人们赶紧跑过去,把他从泥土中拨出来。

在浆水沟的妻子郭素萍,也同样经受着一次次的磨炼。前年夏天的一个深夜,一声惊雷把她从睡梦中惊醒,她赶紧起来,把孩子反锁在屋里,就往径流观测场跑。头上电闪雷鸣,脚下雨水哗哗,摔倒了爬起来,脚扭了继续奔,等观测完后,已是精疲力尽。在下山的路上,脚下一滑,滚到了山沟里………

讲到这里,李保国不作声了,他只是望着浆水沟的方向沉思……当乳转过话题问起他们的收获时,李保国又拉开了话匣子,他说,他在旺隆沟承担的课题去年通过了国家验收,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获得了国家科委“七五”攻关课题优秀科技成果奖。郭素萍在浆水沟取得了8项成果,其中5项在省内获奖,还被评为省“山区开发先进工作者”,并受到省政府表彰和奖励!

我,应该是第一个报道李保国的。现在回忆:整整31年了!

时过境迁。如今,斯人己走,壮士己去。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李保国精神永铸太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