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作为一位喜爱戏曲的青年人(我们是热爱戏曲的年轻人)(1)

在今年的B站跨年晚会上,一个名为《惊·鸿》的节目通过梦境连接了昆曲、秦腔等六个剧种,让年轻人大呼:“国粹,太美了!”

作为一位喜爱戏曲的青年人(我们是热爱戏曲的年轻人)(2)

2021年1月《天天向上》节目中,1997出生的艺人王一博体验京剧后感慨:“现在很多人学说唱,学街舞,希望能有更多人来学习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

作为一位喜爱戏曲的青年人(我们是热爱戏曲的年轻人)(3)

2021年伊始,传统戏曲在流行场域频频闪光。在江苏的学校和文化场馆内,也活跃着一群痴迷戏曲的年轻人,传统戏曲越来越被年轻人“圈粉”。

戏曲其实就是“古代的电视剧”

讲述人:朱豪杰,2000年出生,“戏韵梨风”戏曲社会长

我们戏曲社成立于2006年,有20多个成员,平时大家会经常聚在一起看戏、学戏,也和别的学校戏曲社的同学进行交流。年轻人不看戏曲?没喜欢上戏曲之前,我也这样认为,但等到我真的爱上它了,却发现在南京的剧场里,经常可以邂逅年轻面孔。喜欢昆曲的人,多是因为唱词,而京剧的粉丝更多。 在没有关注戏曲之前,很多人都会觉得戏曲离我们很遥远,它很难懂,但真的去接触了解了之后,我认为对于戏曲最贴切的形容就是它其实是“古代的电视剧”。中国的传统戏曲其实讲了很多的故事,即使过了一千多年再去看,很多审美倾向是没有变的。如果把戏曲的发展放在一个时间轴上来看的话,你会发现一个题材往往在一二十年间特别火,然后归于沉寂,但过了很久,它又会重新被认可。所以戏曲是往复,但在往复中又有发展。 前不久,江苏举办的紫金文化艺术节可把我们“忙”坏了,很多好戏来到南京,票价又很“友好”,加上有政府补贴,一场戏的门票最低只要30元。尽管每次演出结束,回校的地铁S8号线已经停运,我们只能组团去看,“拼车”而归,但那份志同道合的热爱是青春最美好的记忆。虽然戏曲现在依旧“小众”,但当下我们可以搜索到的戏曲资料却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多很多倍,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现在也是戏曲最鼎盛的时代。我相信,只要有一个“火种”存在,戏曲氛围就会越来越好。

戏曲和程序一样,也有语法体系

讲述人:王晨,1994年出生,在读博士生,B站戏曲up主

我是无锡人,那里的戏曲氛围比较浓,家里人喜欢戏曲,我小时候也零星看过一些,但是接触得不多。真正“入坑”戏曲,反而是从电视剧开始的。 因为当时看的剧里正好有一段戏曲,我觉得还挺感兴趣的,就到B站上搜来继续看。网站有推荐功能,会自动关联一些别的剧目,机缘巧合我点进去看了一整出京剧程派经典剧目《锁麟囊》,后来又陆续看了京剧《春闺梦》、锡剧《珍珠塔》等。看得越多,就越着迷。我发现戏曲很古老,却也很先进。我学的是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用程序员的术语来说,戏曲也同样有自己一套完整的语法体系,包括虚拟化、程式化。而且它的体系非常完整,有思想性,表现形式也很先进。 因为热爱,所以专注。渐渐地,我就成了B站一名戏曲类up主,平时上传一些戏曲视频,分享名家演出,整理京剧不同流派的特色等等,给大家科普戏曲知识,现在粉丝有2000人左右。我觉得,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哪怕是隔着屏幕,讨论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是件非常美好、浪漫的事情。虽然说戏曲在大多数人看来依然式微,但在喜欢它的人心里,它是非常美妙的一个东西。

作为一位喜爱戏曲的青年人(我们是热爱戏曲的年轻人)(4)

9岁南京娃,摘得“小梅花”

讲述人:南京青年越剧艺术团团长陶丽艳

梅花奖,作为中国戏曲界的最高奖项,是很多演员一生奋斗的目标。然而很多人不知道,除了“大梅花”外,还有个针对15岁以下孩子的“小梅花”奖,这也是中国少儿戏曲的最高荣誉。当别的孩子在各种补习班辗转的时候,9岁的南京姑娘陈钟吕却凭借在越剧《九斤姑娘》中的精彩表演,在今年拿到了这项全国大奖,也完美诠释了除成绩外,孩子成长的多种可能性。 陈钟吕爱上戏曲完全是受家人影响。小时候哄她入睡的从来不是什么“摇篮曲”,而是作为越剧爱好者的外婆、母亲经常哼唱的《梁祝》唱段。当别的孩子看动画片的时候,陈钟吕看的却是各种越剧视频。我记得,陈钟吕被送到“小花班”的时候才4岁,开口跑调,并不是“天才型”选手,但她对越剧是真爱。唱戏要保护嗓子,陈钟吕五年连一个冰淇淋都没吃过。“勒头”,是戏曲的化妆手法之一,演员用布带缠在头上,十字交叉之后用劲一勒。虽然觉得头疼,但陈钟吕却跟我说,在她眼中戏曲特别美,为了美就要忍受痛苦。 从小送孩子去学钢琴、学跳舞,是不少家长的选择,可想到送孩子学戏的人并不多。2011年,我们组建“小花班”的时候,只有3个家长带着孩子来报名。现在班上已经有20多人了。他们除了每周来上一次课外,每天在家也要自行练习,在微信群里传视频“回课”。每次看家长发来的孩子练功视频,我都会很有感触,有的在阳台,有的在客厅,还有的在地库。一位在南外就读的孩子,上初三了仍然坚持学戏,而且孩子的成绩在学校还是数一数二的。这么多年教下来,我发现真正优秀的孩子都是学有余力的。 我们和戏校不同,我们的任务是普及戏曲,来这学戏的孩子,也不是为了当演员,而是从看戏、听戏到学戏、唱戏、爱戏,提高戏曲素养,培育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悟与兴趣。有了这些“专业”的爱好者,戏曲才会有观众、有未来。

作为一位喜爱戏曲的青年人(我们是热爱戏曲的年轻人)(5)

大学校园里的选修课,播撒戏曲种子

讲述人: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谈欣

2017年开始,我们学院专门针对大三的学生开设了每周一次的非遗实践音乐传承选修课。虽然第一年只有7个学生报名,但我们的课程继续。给学生上课的时候,我发现仅仅讲解传统戏曲的知识点,同学们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比如京剧里的“贵妃醉酒”到底怎么一回事,学生们如果不去学戏是没法真正理解的,如果不理解也就很难产生兴趣。 后来,我就找到江苏省演艺集团扬剧团的著名旦角李霞。我们一拍即合,我给学生讲解知识点,李霞老师给学生示范,辅导练习身段,学期结束,学生们再以舞台展演的形式将学习成果一一呈现。体验式教学收到了很好的反馈,同学们从最初对戏曲的陌生感,到逐渐对戏曲越来越感兴趣。第二年报名的学生增加到10人,第三年有20人。 2020紫金文化艺术节期间,17位大二、大三的学生在专业老师、非遗传承人的“助演”下,献上了一台名为“传戏唱曲承国粹”大运河非遗文化戏曲曲艺展演的精彩演出。其中南京白局、苏州弹词、扬州清曲、昆曲、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千年运河流淌下来的“非遗文化”汇聚在舞台上,尽显青春朝气。一位唱美声的男生说,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也有机会穿上长袍大褂在舞台上表演戏曲。 我们是一所师范院校,承担着培养未来教师的责任。我希望,当这群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将戏曲的种子继续播撒下去! 交汇点记者 陈洁

作为一位喜爱戏曲的青年人(我们是热爱戏曲的年轻人)(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