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装水,最朴素不过。为了给这样一瓶朴素的水包装出与众不同的卖点,近几年就有了这样一类产品:我们的水,是烧开过的。

比如说,这类产品中的一款,宣称自己是“经过135℃超高温煮沸”,还说“熟水好吸收”,十分先进健康的样子。最近,这款产品赞助了一档医学主题综艺节目;一群医学生的不断复述,使得这两句宣称看起来很科学可信。

纯净水烧二十度可以喝吗(再放凉的瓶装水)(1)

广告如是说丨某饮品旗舰店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超高温不必需、很常见

纯净水烧二十度可以喝吗(再放凉的瓶装水)(2)

瓶身上的“135℃超高温煮沸”字样丨某饮品旗舰店

先来看看产品的宣传点之一,“135℃超高温杀菌”。

首先,根本没必要把水烧到这个温度

一来,水中没有什么营养物质,并不适合细菌生长

二来,如果采用自来水作为生产原料,那么原料本来就进行了消毒,其中的细菌数已经很少了。从消除细菌的角度,甚至不需要加热:通过反渗透之类的净水处理措施,也能够充分地去除细菌。

其次,“超高温杀菌”也不是什么先进技术,在食品行业是最常规的加工工艺。比如常温牛奶,就是通过超高温灭菌法,完全杀灭了细菌,然后在无菌生产线上灌装到无菌容器中。环境中的细菌进不去,也就不会长起来,所以在常温下能够长期保存。

超高温杀菌的工艺也很常见。国内许多不算大的厂家也都能够生产,只不过是设备的精细程度不如著名品牌而已。

纯净水烧二十度可以喝吗(再放凉的瓶装水)(3)

家用高压锅,也能把水烧到110℃左右,实现超高温杀菌丨站酷海洛

烧过的水好吸收?

纯净水烧二十度可以喝吗(再放凉的瓶装水)(4)

广告如是说丨某饮品旗舰店

这款135℃“开水”,和另外一家公司的“125℃熟水”,都多多少少地宣传了“熟水好吸收”的概念。虽然广告文案里没有直接解释“机理”,但我们可以从其他营销文章中窥见端倪:小分子水,更好吸收。

纯净水烧二十度可以喝吗(再放凉的瓶装水)(5)

这也不是个新卖点了。但是,小分子水,真的更好吸收吗?

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两个氢原子构成的分子。不管如何加工处理,都不可能让一个水分子变小。真正有大有小的,是“水分子团”。

纯净水烧二十度可以喝吗(再放凉的瓶装水)(6)

水分子就这样了,再大再小就不是水分子了丨站酷海洛

一个水分子中的氧原子,能够吸引另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从而使得两个水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吸引力,被称为“氢键”

因为氢键的存在,会出现几个水分子形成的小团簇。氢键越强,这个团簇就越大;氢键越弱,这样的团簇就越小。

不过,氢键导致的吸引并不稳定,基于它形成的“水分子团”也处于极其不稳定的状态。温度对氢键强弱的影响很大,高温下氢键弱,所以这样的“水分子团”就会小一些。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水分子团更小”只是在高温下存在,加热之后降到常温,也就恢复了常规的状态

在营销话语中,这样的机理被演绎成了“高温煮沸的水分子团更小”,然后进一步演绎成“水分子小,更容易吸收”。

先不说小分子水是不是好吸收、是不是喝一口抵得上喝10口,就说“小分子水”这么烫,怎么保温?消费者又怎么喝?

纯净水烧二十度可以喝吗(再放凉的瓶装水)(7)

图丨网络截图

水一定要喝“熟”的吗?

纯净水烧二十度可以喝吗(再放凉的瓶装水)(8)

瓶身字样丨李小葵

先定义一下:我们说的“熟水”是烧开过的水,生水则是没有加热过的。

现实中的水里,除了水分子还含有“多种杂质”。对人们的健康来说,可能的有害物质主要有这么几类:

有毒无机物,如汞、铅、砷以及亚硝酸盐等;

致病细菌;

某些分泌毒素的藻类。

我们所进行的“水处理”,就是去除这些“有害物质”的过程。

在以前,人类能够采用的处理手段很有限,“加热煮沸”“煮熟”,几乎是唯一可行的办法。它的作用也是立竿见影的:首先是有效地杀灭了细菌,解决了微生物带来的安全问题;其次还能够去除一部分矿物质,从而“软化水”改善口感。不过,只是烧开的话,并不能去除那些有毒无机物以及对热稳定的藻类毒素。

纯净水烧二十度可以喝吗(再放凉的瓶装水)(9)

图丨站酷海洛

到了今天,人们有更多的选择可以更好地实现水的杀菌和净化,比如氯的化合物、臭氧(但臭氧使用量是个问题,多了会残留致癌物,少了杀菌不彻底)等化学方法,以及紫外线、活性炭、反渗透等物理方法,能杀菌,对去除水中的有毒无机物、藻类也有效果。因此,传统意义上的“熟水”,对健康来说也就不是必需的

在这个时代,鼓吹“超高温杀菌”的“熟水”有多么好,就像我们出行的时候可以坐飞机、坐火车、自驾,甚至骑自行车,都是比步行更好的方式,却非要鼓吹“从国外引进的纯种汗血宝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确实有点可笑。


作者:云无心

编辑:李小葵

题图来源:某饮品旗舰店

一个AI:万幸万幸,承载这么多营销概念的饮用水,没啥坏处,也没有卖多贵。

纯净水烧二十度可以喝吗(再放凉的瓶装水)(10)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