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阐释,满满地承载着对乡土生活的回忆,因为汉字几千年绵延不绝,主要就是在农耕文明的条件下成长和发展的。这就如今日再也无法吟出那唐诗宋词的田园牧歌一样,它只是成为那泛黄纸片上的一道道风景。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随着城市文明侵蚀,它无可奈何的衰弱和消失,只能是一种想象的意境,而且只有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才能感受到吧。

这里我们来说一个字:橛。这个字真的是不登大雅之堂。圣贤的经典里,是很难见到它的影子。可是他与农人的生活是如此密不可分,直到今天它依旧仍旧在农家小院里闪现。什么是橛,如果你们有看到过这东西,真的不好解释。

汉字承载的远古信息(不只是儿时的回忆)(1)

阐释是非常危险的,你要将陌生人代入一个新领地,你说了一大堆话,用了很多文字,但是对方依然茫然地望着你。他不知道,你应该把这个东西拿过来,指着对他说,看就是它。或许他一下就知道了吧。

就如许慎他是怎样解释橛的呢?《说文解字》橛:弋也。从木厥聲。一曰門梱也。对于常人来说是很难读懂的。这个弋,有个词游弋,应该有知道的。这个弋,什么东西呢?还看《说文解字》吧,没办法,解释汉字这本书最权威,不是说全对,但这本书是最重要的依据。弋,橜也。象折木衺銳著形。从,象物挂之也。为了搞清楚这个字的含义,我们必须把它的篆文写法找出来。

汉字承载的远古信息(不只是儿时的回忆)(2)

就是上面这个样子。也就说把一个短木棍(桩)一端削尖,就成为橛。橛主要是楔入墙体或地面的,所以会一头削尖。橛和弋是一件事物的两种叫法,不过因为橛是个形声字,感觉时间要靠后一些吧。《说文解字》说得没错,橛的作用就是挂东西。

我小时候,就经常会见到它。在屋檐下,你会看到一排高低不一的木橛,有的上面挂着农具,锄头、耙子,还有犁。有的上面挂着成串的玉米,它们被褪下的皮编在一起。还有一些蔬菜,说是蔬菜,其实晒干的红薯叶,那年头冬天没啥菜吃,下面条的时候,就从屋檐下揪几把干红薯叶,洒在面条锅里就是菜了。

我外婆那时住在窑洞里。窑洞很大,外间很亮。只是里间比较黑,是卧室。进来窑门,右手边就是灶台。灶台的左上方,吊着一个用荆条编成的篮子,我外爷编的。家里的馍馍就放在篮里,在窑洞的墙壁上就钉着一个带着倒杈的木橛,上面拴着一段绳子。绳子下拴着个树杈,正好可以勾住篮襻。这样可以防狗子和耗子偷吃。

汉字承载的远古信息(不只是儿时的回忆)(3)

橛的使用,对于农人来说的是如此方便和重要,重要到你可以忽视它的存在。比如,有个代字,从人弋声,其实弋也应该表义,因为木橛实在太普通了,一个坏了,遍地取材,随手就可以做一个。还有一个不太常用的隿,《说文解字》:隿,缴射飞鸟也。从隹从弋。就是用带有绳子的箭射鸟,那绳子的另一端就是栓在插入地面的木橛上的啊。

其实,我们知道人类早期经历了石器时代,确切地说,此前还有一个木器时代。这个木器时代延续了很长时间,即使是石器时代,也有很多木器使用的。只是木器易于腐朽,没有保存下来罢了。面对野兽,拿起一根棒子,不就是最早的武器吗?拿起一根木棍,在地上挖个洞,就是后来的锄、锨,犁吗?

激活一个汉字,就是唤起了对古老农耕生活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