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龙虎山道教

道教过斋科仪 道教斋法简介太上所敬重(1)

斋的简介

斋的原意是洁净的意思。《说文》称:“斋,戒,洁也。”古人在祭祀神灵之前必先斋戒沐浴。《礼记·祭统》称:“斋之为言齐也,齐不齐以致齐者也。”古人在沐浴更衣之后也会暂时不饮酒,不吃荤,禁绝房事,以表示诚敬。《礼记·祭祀》曰:“斋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通过斋戒最后可以达到与神明相沟通的情况,所以通过斋戒,持斋者不仅能清整心境,消减烦恼,更能与神明沟通,积德解愆,和神保寿。

道教过斋科仪 道教斋法简介太上所敬重(2)

道教从创立之始,即十分重视斋法,将其誉为修道的基础。学道者离不开斋戒,诵经必斋,校经必斋,书经必斋,书符必斋,合药必斋,烁丹必斋,精思必斋,诣师请问必斋,救疾消灾必斋,致真人必斋。

斋者,太上所敬重,老君所营护,诸圣所倚赖。一切和修道弘法有关的行为,都须先斋戒。

道教过斋科仪 道教斋法简介太上所敬重(3)

斋法的历史发展

道教初创时期,仅有指教斋、涂炭斋等简单斋仪,比较古拙。

到了南北朝时,道教斋仪渐趋繁复。其法主要出于灵宝,陆修静天师对之加以整理,形成“大体九等,斋各有法,凡十二法”的仪式体系,这九等十二法里边包括洞真上清之斋两种,和洞玄灵宝之斋的九种以及三元斋、涂炭斋等。

唐五代时,斋门又添新法,并形成“三箓七品”的分类体系,系指金箓斋、玉箓斋、黄箓斋等三箓和三皇斋、自然斋、上清斋、指教斋、涂炭斋、明真斋、三元斋等七品。“三箓七品”之说一直流行至今

此外,《云笈七签》卷三十七另有“十二斋”之说,三箓七品之外,多加“八节斋”和“靖斋”一种。

道教过斋科仪 道教斋法简介太上所敬重(4)

斋的分类

在长期实践中,道教形成了很多的斋戒方法,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划分,有不同的分类。如《云笈七签》卷三十七《斋戒叙》分斋为三种,即设供斋、节食和心斋,《金箓大斋启盟仪》分斋为内斋与外斋,有的分斋为拯道和济度两种,也有的按照时间来分类,如八节斋等。虽然道教的斋法纷繁复杂,但总的来说均不出南华真人的心斋与祭祀之斋划分,《南华真经·人间世》里不仅将斋法分为为心斋和祭祀之斋,而且特别强调心斋。

道教过斋科仪 道教斋法简介太上所敬重(5)

按时间分类

道教斋法里按时间命名的有三元斋,五腊斋,八节斋,半景斋等等。

三元斋

指在上、中、下三元之日举行相应仪式,礼谢天、地、水三官,忏悔自己所犯的罪过。三元日为三官诞辰日,分别为正月十五上元日、七月十五中元日、十月十五下元日。早期道教就有三官手书,书写病人的姓名,并在文书上说明服罪的内容和意愿,随后分作三通,其一在山上呈递给上天,其一埋在地里,其一沉在水里。根据《无上秘要》记载:“三元削罪于黑簿,北帝落死而上生,三官保举于学功,太玄记录于上仙”。三元节虔诚持斋可以感通神明消除记录在黑簿上的罪业,并会得到三官大帝的保举,此外,相关的神明还会记录其功德。

五腊斋

腊,有祭祀的意思。《云笈七签》卷三十七引《明真科》称:“正月一日天腊”“五月五名地腊”“七月七名道德腊”“七月七名道德腊”“十二月节日名侯王腊”(十二月初八)。道教认为应在这些日子“修斋并祭祀先祖”。唐代朱法满道长在《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八称:“五腊通三元,名八解日。皆可设净供,建斋求福,兼祀先亡,名为孝子,得福无量。”在这些日子里持斋祈福,并祭祀先祖者,是非常孝顺的人,可以获福无量。

道教过斋科仪 道教斋法简介太上所敬重(6)

八节斋

指在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日,虔诚持斋,礼谢七玄(七玄之祖),忏悔今生和宿世所犯的罪过。八节之日既是农时节日,又是祭祀之辰。《云笈七签》卷三十七称:“凡八节之日,是上天八会大庆之日也。其日,诸天大圣尊上会灵宝玄都玉京上宫,朝庆天真,奉戒持斋,游行诵经。此日修斋持戒、宗奉天文者,皆为玉帝所举,书名玉历。”在八节日的时候,诸天大圣、仙尊会在灵宝玄都玉京上宫集会,在这些日子修斋持戒者,都会被玉皇大帝所赞赏,并命相关神仙记录在玉历。

半景斋

半景,指自清旦至正午的时段。半景斋是斋期仅半日或斋时并不十分固定、程序也不十分严格的简易斋法。根据道教旧制,这种斋法不像上清、灵宝、洞神、太一、指教、涂炭诸斋,持斋的时间很长,转经礼忏,仪式规格很高很固定。《云笈七签》记载道:“随时去取,逐便制仪,既非大集,心达而已”,这类斋法的重点在心意的通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