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宝宝初入园阶段4个常见问题,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幼儿园小班家园共育细节记录?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幼儿园小班家园共育细节记录(幼儿园家园共育共5篇)

幼儿园小班家园共育细节记录

第一篇:宝宝初入园阶段4个常见问题

1.入园的时候孩子哭闹怎么办?

大部分孩子在入园之初都会哭闹,不要看到孩子哭闹就束手无策,甚至被孩子的情绪所感染也严重地焦虑起来。不能要求孩子“不要哭!”“在幼儿园要开心喔!”这对孩子来说太难了!可以告诉孩子:“宝宝上幼儿园,妈妈去上班。”“需要什么随时和老师说。”“妈妈晚上来接你。”告别仪式要简短,家长的态度要平静。以信任的态度将孩子交到老师的手上,让孩子感觉老师也是他可以依靠的人。

2.孩子上了一段时间幼儿园,突然不想上了怎么办?

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入园二三个月后,孩子好像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家长刚刚松了一口气,孩子在某一天早晨突然宣布:“我不想上幼儿园!”

应该首先询问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了什么?”以及“你觉得哪里不舒服?”

因为孩子有可能在幼儿园遇到了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产生抵触情绪,这需要家长和老师及时沟通,帮助孩子度过难关。另一方面,孩子也有可能是身体不适而不能明确表达,就用“我不上幼儿园”来表明自己的烦躁不安。

排除了以上两点具体问题,如果完全是因为孩子情绪的波动,可以让孩子在家里休息一天。但不要安排特殊的精彩活动,依旧按照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度过一天。并于当天晚上告诉他:“明天必须上幼儿园。”第二天如同初入园来对待。

孩子这种反复是正常的,肯定他的感受,但坚持原则。

3.如何和老师沟通孩子的情况?

在每天接送孩子的时候和老师简单交流孩子的情况,例如:饭吃得如何?有无大便?午睡了么?有没有发生什么特殊的事情?

这种交流有助于理解孩子的情绪,并由此安排孩子的晚间生活。饭吃得少的晚间补充营养,没有午睡的孩子晚上早点睡等等。

即使没有特殊的事件发生,也应每隔1~2周同老师沟通孩子的成长状况。既向老师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也同老师分享孩子在家的状态。沟通的时候家长的态度要积极,以老师觉得最方便的方式沟通。

4.孩子在幼儿园不合群怎么办?

首先,每个孩子的性格不一样的,有些天性开朗,有些要慢热些。千万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你看谁谁谁能如何如何,你为什么就不能如何如何?”

其次,孩子从一个以他为中心的环境——家,转到一个有许多陌生人,自己只是小朋友中的一员的环境——幼儿园,势必有个适应的过程,要给孩子适应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经历模仿期,模仿大人和其他孩子的举动,这是非常正常的。对于2岁半到3岁之间的孩子,模仿是他们很重要的学习手段,说明他在主动地成长。有些家长期望孩子永远是“领导者”,这种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是野蛮的。

另一个容易造成困扰的问题是孩子希望交流,但又不懂得如何融入集体。常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躲在妈妈后面,或者推妈妈:“你去问问他们愿不愿意和我玩。”一种是上前用推搡的方式接触其他孩子,或是抢玩具。

对于前一种,千万不要指责。想想自己是不是很容易和陌生人打交道呢?你自己试试在大街上向陌生人借张报纸看?对孩子多些鼓励,可以带领他,蹲下来,示范。有过一两次成功的经验,也许孩子就愿意自己试试。

后一种也是正常的。小动物在一起,就用身体接触来交流。分享是需要学习的技巧。要和孩子确认“我的”和“别人的”概念。尊重他的所有权,也树立“别人的东西,要经过别人的允许才能动”“公共的东西,谁先拿到谁玩”等规则。

第二篇:按摩推拿操帮助宝宝尿床

宝宝尿床一般分为“器质性尿床”和“功能性尿床”。 器质性尿床:指宝宝因脑膜炎、癫痫病、脑外伤、脊柱外伤等疾病引起的膀胱括约肌开闭功能失调所导致的遗尿。建议爸爸妈妈及时带宝宝到医院诊治。

功能性尿床:指宝宝因疲劳睡眠过度,或精神过分紧张,大脑中枢与膀胱尿意神经反射功能不全所引起的尿床。功能性尿床比较常见,在中医上可采用按摩、针灸等方法治疗。

怎样的尿床是不正常的? 有遗尿症的宝宝,在尿床前,常常睡眠昏沉难叫醒,被爸爸妈妈强拉下床后,他们常这儿转转,那儿站站,或者抓身挠头,神志迷糊。叫他们撒尿时,又常常尿不出或尿不尽,但随后上床睡一会,却尿床了。而宝宝在白天尿尿的时候,小便很细,尿量也比较少。

宝宝已经3周岁以上,尿床次数持续达到一周两次以上,可怀疑宝宝可能患了遗尿症。一般宝宝至4岁时仅20%有遗尿症状,10岁时5%有遗尿症状,有少数患者遗尿症状持续到成年期。宝宝偶尔的尿床,爸爸妈妈用不着过多担心。

宝宝遗尿的症状因人而异,轻重不一。轻者连续性的一周一次,或一月一次;重者每日一次,或一夜几次尿床。白天的时候,宝宝也常有尿频、尿急或排尿困难、尿流细等症状。尿床后宝宝由于受湿受冻,因此晚上睡不好觉,白天活动比较容易疲劳,学习没精神,有时还会受到家人的责备、朋友的嘲笑。

久而久之,内心受到严重伤害,也许会使原本活泼爱动爱说话的宝宝变得性格内向,做事缩手缩脚,不愿与他人交流。时间长了,将影响宝宝的睡眠、学习生活,以及大脑智力发展等不良后果。

帮助宝宝与尿床说再见 爸爸妈妈中有一人有遗尿史,宝宝发生遗传性遗尿的几率约44%;若爸爸妈妈皆有遗尿史,则遗传几率约75%。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男宝宝中。因此,爸爸妈妈不要责难和打骂宝宝,应给予鼓励,使宝宝有治好遗尿的决心。

建议调整宝宝的饮食,在每天下午4点以后应少饮水,晚饭最好少吃液质,宜吃得偏咸或偏干些。临睡前不要喝水(夏天除外),少吃西瓜、桔子、生梨等水果及牛奶,以减少夜间膀胱的贮尿量。同时建立合理的生活作息,避免宝宝过度疲劳及精神紧张。坚持让宝宝睡午觉,以免夜间睡得太熟,不易被大人唤醒起床小便。上床前要让宝宝把小便排干净。

白天的时候可督促宝宝多饮水,尽量延长两次排尿的间隔时间,促使每次的尿量增多。鼓励宝宝在排尿过程中,中断排尿,从1数到10,然后再把尿排尽,以提高胶胱括约肌的控制能力。 温馨小提示 从开始治疗起,要求爸爸妈妈每天在宝宝夜晚经常发生尿床的时间前半小时,将宝宝及时唤醒,起床排尽。当宝宝的遗尿现象有所好转时,千万不可中断训练。否则,已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就会消失,以致前功尽弃。因此在遗尿症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巩固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爸爸妈妈务必牢记。

第三篇:“园规”与“家规”为什么会发生冲突? 幼儿园对孩子有比较规范的常规要求,比如一日生活常规、作息制度:包括吃、喝、便、睡等;活动的常规:有游戏活动、教学活动、户外活动。

在家中肯定没有幼儿园要求多,而且,家庭成员与孩子的亲近关系也不同于老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这使幼儿更自由、放松和无拘无束,家长和孩子是一对一或几对一的关系,于是,家长的“愿意帮助“和孩子的”依赖成性“,使那些原有建立的规矩在家中不攻自破了。因此,家庭成员的不一致要求、家长的妥协和让步、 一味的包办代替都可能是发生冲突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要“立规矩”? “送幼儿园,好好管管他”我们曾在众多家长中询问过这样一个问题:您送孩子入幼儿园的目的是什么?他们的回答大多是:立规矩、受教育、学知识。还有的家长说:“孩子在家里老人过于娇惯,管不了了,不送不行。”“不听话,让老师好好管管他。“等等。从家长的多种答案中,我们不难看出家长渴望孩子受到良好教育的一番苦心,同时这些答案也反映出家长们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例如: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低估自己的教育地位和能力;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缺乏适宜的方法,所以使家长感到孩子越大越不听话……

当他们对孩子寄予厚望却又在教育上束手无策时,于是,将“立规矩”的任务和望子成材的希望寄托在幼儿园和老师身上。 儿童教育专家曾指出,使孩子社会化是幼儿园和家庭的一个重要任务,只有教导并且不断督促孩子按规矩办事,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日后很好地进入社会。

的确,我们常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给学龄前儿童建立良好的常规,是为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这些规矩的建立和习惯的养成需要家庭和幼儿园共同来完成,绝不是到了幼儿园才开始的。有的家长曾惊奇地发现:原本不太听话的孩子,可去了幼儿园后,一下子变了,变得懂事了:玩具会自己收;衣服会自己穿;凡事会讲“我们老师说了……”于是,家长总结出:原来老师的话就是圣旨。

所以,当孩子在家不听话或家长认为管不了他。 规矩给孩子们一种安全感和界限感,它会帮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可以期盼的,什么是不可能达到的,并且学会自律自己的行动。“立规矩”并不是限制孩子的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能有序地生活、工作、学习

和游戏,使孩子产生自律行为,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这也是幼儿社会化发展的要求。

在幼儿建立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要求与方法要一致 常规的建立和教养的方法,家庭可以参考幼儿园的要求和做法,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建规矩,使家园要求基本一致。 2、榜样作用 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和老师首先要做到。比如,有些家长给孩子提出早睡早起的要求,可他们却看电视到很晚,这是不应该的。 3、情感的支持与积极的鼓励 其实,“替代”的行为是剥夺孩子训练的不良做法,所以,家长要积极地鼓励孩子,坚持正面教育,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的一生奠定好的基础。正如我国着名的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所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 养不好,终身受其累。”

第四篇:男人带孩子的四大优势

1.父亲比母亲有更强的目的性。那些宁愿在家里照顾孩子的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强的目的性。想要培养孩子哪些品质,发展哪些方面的才能,父亲心中一般都是有计划的。该怎样做,需要些什么条件,是比较明了的。

2.父亲偏重史、地、哲。从教育内容上看,在知识的传授上,父亲的知识面一般广于母亲,而且在史、地、哲上父亲往往精于母亲。因此,父亲给孩子讲的更多的是历史故事、各地民情风俗、英雄人物等。而母亲则一般都给孩子讲童话,涉及史、地、哲较少。

3.父亲偏重独立、果断、勇敢和冒险。在生活习惯的培养上,父亲教育孩子要独立、果断,要具有勇敢精神和冒险精神。他们让孩子参与修理简单家电,让孩子大胆学骑自行车,带他们爬山、赛跑……而母亲总想保护孩子,不让他们受到任何伤害。

4.品行的影响。父亲一般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做事,而母亲则比较喜欢帮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父亲对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态度一般都比较强硬,而母亲则时常心软。

男人带孩子的这些优势,除了与父母文化、修养差异有关外,更多的应是性别差异造成的。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差异,并让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上相互协调,取长补短,达成一致。孩子才能在这和谐、刚柔相济的家庭教育中获得更大的教益。

第五篇:四种饮料儿童不宜

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在给孩子喝饮料时也要注意哪些饮料对孩子的身体有影响,以下收集到的几种饮料不适合孩子过量引用。

可乐内含咖啡等刺激性物质,具有醒脑提神、健胃强身、利水利尿的作用,但不宜过量。

汽水其主要成分是糖(或糖精)、色素、碳酸水,经加充二氧化碳制成,除含一定的热量外,几乎没有什么营养,人体不可摄入过多的人工合成香精、色素,以少喝为宜。

彩色常饮果汁饮料可补充体内维生素和无机盐,有机酸可调节体液的酸碱平衡,刺激消化液分泌,开胃健脾。值得注意的是那些色泽特别鲜艳的果汁,里面有大量色素,应引起警惕。

橙汁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饮后容易口渴,使发酸,不但不宜用于解渴,而且饮后会更加口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