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经典语录 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1)

周敦颐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北宋五子”之一,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宋明理学开山鼻祖。因晚年在江西庐山莲花峰下傍水而筑“濂溪书堂”定居,世称濂溪先生,儒者尊其为“周子”。

周敦颐曾任洪州分宁县主簿、郴州郴县令、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国子博士、通判虔州、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等,为官清廉,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学术上,其提出的太极、理、气、性、命等一系列哲学范畴,成为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他本人成为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去世,谥号元,称元公。著作有《通书》《太极图说》《爱莲说》等,后人编有《周子全书》。

在历史的长河中,周敦颐最为后人所广泛熟知的是他的那篇《爱莲说》,今日我们来重温周敦颐的那些经典诗文。

周敦颐经典语录 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2)

周敦颐

周敦颐诗文选译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卉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唯独我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能有多少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感悟:《爱莲说》中,周敦颐以莲花喻君子的人格,成为后人此类譬喻的楷模,有开山的意义。以莲花喻君子并侧重于“出淤泥而不染”,是强调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君子来说,环境可以不如意,但人格必须高尚。文中几种花的比较,实际上是几种不同人格、不同价值取向的比较。人生在世,不能被物欲所遮蔽,应该有一片精神上的净土,有一处精神上的美好家园。

周敦颐经典语录 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3)

周敦颐故居

《养心亭说》

张子宗范有行有文,其居背山而面水。山之麓构亭,甚清静。予偶至而爱之,因题曰“养心”。既谢,且求说,故书以勉。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予谓养心不止于寡焉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是圣贤非性生,必养心而至之。养心之善,有大焉如此,存乎其人而已。

译文:孟子说:“心性修养不过是节制自己的欲望罢了。一个人能节制自己的欲望,虽然德性、精神以外的东西不能都得到,但很少不能得到;如果自己的欲望膨胀,虽然德性、精神性的东西不能说没有,但也是很少能存养的。”我以为,修养心性不仅是节制欲望、存养德性,而且在于无求、无欲,能真正无求、无欲,就能安立真诚体性,明白通畅无阻。安立真诚体性,就能成为贤人;明白畅通无阻,就能通向圣人的境界。所以,圣贤不是天生的,必定是努力修养心性才能做到。修养心性能有这样的良善作用,全在于自己努力而已。

感悟:《养心亭说》是周敦颐应其弟子张宗范之请而作。这篇短文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即修养至圣的观点、寡欲至无欲的观点。修养至圣的观点,颠覆了此前天纵至圣的观点,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寡欲到无欲的观点,虽然有些过头,但是周敦颐在这里讲的寡欲也好,无欲也好,并非指人的一切欲望,而是指私心杂念。

周敦颐经典语录 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4)

九江庐山,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莲花峰下

《拙赋》

或谓予曰:“人谓子拙?”予曰:“巧,窃所耻也。”且患世多巧也,喜而赋之。

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

译文:现实生活中,机巧的人往往夸夸其谈,素朴的人沉默寡言;机巧的人胡乱折腾,无孔不入,素朴的人平实本分,安逸舒坦;机巧的人伤害他人,素朴的人施惠于人;机巧的人凶险,素朴的人吉祥。哎呀,天下人都素朴,刑罚政务就清廉;朝廷清泰,百姓和顺,风清气正,邪弊绝迹。

感悟:《拙赋》全篇加上序总共65字,可以称得上一篇“微博体”的超级短文。但这篇短文,却集中地体现了周敦颐的思想与理念。周敦颐提倡“老老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反对一切华而不实、投机取巧的行为。他写这篇短文的目的,就是要崇拙而去巧,颂拙而耻巧,以期形成一种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这篇短文意义重大,后人为纪念周敦颐,在永州通判厅的后面建立“拙堂”,将《拙赋》刻于堂中石碑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