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CHANGE"↑免费订阅本微信平台!

吴语经典方言词汇(专人专刊吴语)(1)

策展概述

李向阳

(一)

吴语,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之一。

吴语的代表性方言——上海话,是在本地吴语基础上,融合了开埠后各地移民的语言形成的一支新型吴语。它的词汇、音调和语法,都与北方语系的普通话有很大差别,是上海人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精神面貌的体现。

吴语经典方言词汇(专人专刊吴语)(2)

罗永进 《思溪》

语境不同,时常会闹出些笑话,也让操着上海口音的人(尤其是男人)屡遭白眼,尽管他们的城市曾经孕育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记得15岁时,我就在插队落户的北方某地大山深处遭遇过这样的窘境。一位张姓农民大哥边吞着我辛辛苦苦从几千里外家中背来的猪油年糕大白兔奶糖边乜斜着我说:今后不许说上海话啊小赤佬。叫人情何以堪。更让我不解的是,后来他居然找了个上海知青做老婆,也学着说起了上海话,并且,晚年居住在上海。

吴语经典方言词汇(专人专刊吴语)(3)

张健君 《拓太阳》

其实,我们一直生活在这个悖论里。一如央视春晚中巩汉林喋喋不休地夸张着上海人的娘娘腔,而10频道里,《大家》栏目正传来被采访者“四”“十”不分的吴侬软语。

艺术圈的语境好像也未能例外。一方面,是业内权威对上海发生的某些现象痛心疾首,另一方面,各地正沿用着它早些时候曾遭诟病的探索经验或实验成果。一部百年艺术史告诉我们,上海是风云际会之地,从不缺大师。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随着生态的变迁,权力的转移,尤其是某一种语言被指定为“规范”或“标准”之后,这里的声音日趋低黯,“半壁江山”渐次失守。想要做大师,要么去北方混,要么等着死后追认。

吴语经典方言词汇(专人专刊吴语)(4)

申凡 《标点-1963中文版》

我会说上海话,但普通话是母语,没必要为上海话叫屈,更不敢插嘴所谓的“南北之争”。上海本来就见不到几个原住民,因此“上海人”不是血统或户籍意义上的概念,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审美习惯,一种生成于长三角地区的精神文化特征。

本次展览邀请了70余位上海籍和目前居住在上海的艺术家参展,试图通过他们的作品,与观者一起讨论关于“吴侬软语”的话题。

吴语经典方言词汇(专人专刊吴语)(5)

马良 《邮差》

(二)

上海话很年轻,由于地域和历史的缘故,却成为发展最快、最具特色的吴语方言。上海话的主要特点,以我的感觉,是一种成分上的七嘴八舌,一种真正融汇了古今中外的南腔北调。它既受到周边吴语区其他话语的影响,也夹杂着北方语系的某些成分,还吸收、挪用了许多外来生活用语的词汇。即便是邻里,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可以在不同场合与不同对象说着不同的上海话,尊重差异,平等交流,不讲规范,没有权威,这是一种生活状态,更是一种生命的本能。

吴语经典方言词汇(专人专刊吴语)(6)

施慧 《FAN》系列

上海的艺术家在个人创作中始终秉持“独立精神、独创风格、独特技法”,分而不群,互容共生,形成了所谓“海派无派”的开放格局。他们心中有偶像,却不崇拜权威。他们希望得到承认,但不会轻易改变自己。任何一个在东西南北混不下去了的人,只要遵守游戏规则,都有可能在这里落脚,当然,能不能站稳脚跟,还得靠自己。有时候,你会觉得,这里的人太自私,太冷漠,但细想,他们并不伤害你。或者你还会说,这里没有圈子,没有群体,回头再琢磨一下贡布里希的那句“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或许能悟到艺术的真谛。于是,和早年舶来的各种现代艺术样式一样,这里不仅诞生了国内第一个体制内的“海平线”、“双年展”、“艺博会”,还催生了抽象、水墨、材料、观念、装置、影像等各类艺术形态的发生发展。

吴语经典方言词汇(专人专刊吴语)(7)

胡介鸣 《风中的城市》

上海人有一句口头禅叫“跟侬勿搭界”,翻译过来,应该是“与你没关系”的意思。想想也是,艺术的道路本来就很芜杂,很迷茫,很孤独,指不定谁先到达彼岸,相互关照一下可以,何必正步走。

吴语经典方言词汇(专人专刊吴语)(8)

韩子健 《马远之水——沙之书》

(三)

上海话的另一个表征是伶牙俐齿,具体表现为较快的语速和遣词造句上的趋时务新。隋唐以来,江南一直是华夏文明的核心,而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更使吴越文化日显精致。在聚散无常的人口迁徙和社会交往中,上海话不断简化、异化,逐渐形成了各地吴语的“公约数”和代表音,而同一个字因组合不同可以连续变调,使原本的精致,又多了一份精明,

批评者说,这种精致不精彩,精明不聪明,“不会高声朗笑,不会豪言壮语,不会背水一战,不会孤身野旅”。伶牙俐齿们纳闷了,精致是我的态度,精明是我的方法,端正态度,讲究方法,有什么不妥?批评者又说了,“你虽有鸟瞰世界的视野,却没有纵横世界的气概”。伶牙俐齿不服,望望美术圈,无论当年体制内外的江湖大佬,还是眼下玩遍世界的新锐少年,哪里少得了家乡音。

吴语经典方言词汇(专人专刊吴语)(9)

王建国 《茄子》

然而,相对于豪言壮语,这样的伶牙俐齿毕竟少了些中气和腔鸣,好比艺术风格上的低吟浅唱。这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首先,限于地理位置,这里的艺术家始终面临着“洋为中用”和“古为今用”的双重考验,他们做出任何一种选择,都有可能不是“东”“西”。其次,迫于生存条件,他们相对实惠,除非有订单,不愿意纠缠大题材、大制作,也不会在一幅画上抠上几个月,“螺蛳壳里做道场”,成本太高勿格算。第三,屈于外来的骚扰,挡不住各种观念、技法的诱惑,玩玩材料,换换语言,期待会有意外的收获。最后,赖于先进的技术,艺术家有条件对新媒介、新工艺实现把控。纵观上海艺术家的作品,无论题材大小、尺幅高低,也无论抽象、写实、极简、极多,心思之缜密、制作之精细,几近洁癖。

吴语经典方言词汇(专人专刊吴语)(10)

芭芭拉·爱德斯坦 《对话八大山人》

我们当然可以指责他们过于柔美、过于抒情,缺乏思想深度和精神力度。但是,我们今天还会以同样的方式去质疑林风眠、吴大羽吗?毕竟,需要气吞山河的人不多,而市井中多一些低吟浅唱,社会就和谐了。

吴语经典方言词汇(专人专刊吴语)(11)

杜海军 《矩形人生》

(四)

洋腔洋调,是上海话的又一个特征。当然,这里的上海话是指流行在这个里或那个坊的闲话,哪怕是一江之隔的浦东话或三十里外的松江话,都不是这种腔调。

吴语经典方言词汇(专人专刊吴语)(12)

张正刚 《16空间之一、二》

有一种从旧上海这个里那个坊过来的俗称“老克勒”的人,对上海话的变异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出身名门,混迹洋场,西装革履,油头粉面,受过西式教育,谈吐中自然不自然地流露出一些外语单词,不断成就了上海话。今天,尽管“克勒”们已经老去,但“克勒”的新生代正在成长。比如那些“奥菲斯”里的白领,白天在办公室谈生意,晚上在酒吧里聊艺术,听着怀旧的歌曲,喝着小杯的洋酒,装扮入时,谈吐优雅,继续创造着很多听不懂的话语。过去,这是被批判的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小资情调”,如今,已改口为打造品质生活的“贵族气质”。

吴语经典方言词汇(专人专刊吴语)(13)

姚尔畅 《秋思》

上海的艺术家总体上是浸淫在这样一种“情调”和“气质”中的。他们过着程度不同的自娱自乐的生活,崇尚经典,也讨论时尚,关注作品,更尊重自己的内心。他们有眼光,有格调,貌似清高,其实清醒,许多事情看得明白,但不一定会对你说。他们不同于北方兄弟,不那么关心政治,没多少“深仇大恨”,细腻而恬静,温润而秩序。即便是在全国山河一片红的红光亮时代的主题创作,也夹杂着明显的个人审美,而那场发生在79年的所谓离经叛道的“12月革命”,见不到半点的粗鄙和戾气,除了解放的色彩和笔触,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几分矜持,几分温良恭俭让。

吴语经典方言词汇(专人专刊吴语)(14)

姜建忠 《两个视点》

或许有人认为,这是脱离生活、逃避现实的表现,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但他忘了,起源于法国的“唯美主义”,恰恰是在愤世嫉俗的反抗中产生的,而关于艺术形式的形而上研究,我们是迟到的。

吴语经典方言词汇(专人专刊吴语)(15)

蒋铁骊 《影子》

(五)

七嘴八舌,伶牙俐齿,洋腔洋调,大概是上海话的几个特征,也是现代都市的人文情怀。它不是美声,不是民族,不是通俗,也不是原生态,抑或是一部室内交响。我缺乏语言学知识,不敢深究其中学理,拿它说事,不是想为它正名,你听得懂也好,听不惯也罢,本来就一地之言,所以称其谓方言。

吴语经典方言词汇(专人专刊吴语)(16)

张培成 《地下铁》

我的问题是,为什么那个讨厌上海话的张大哥如今也满口洋泾浜式的上海话?为什么有些当初很让人讨厌的本地俚语如今也成了南北通用的普通话?回想起当年本城的展事被批判、艺术家作品遭落选,而今类似的展览铺天盖地、同样的作品摘金夺银,不禁一头雾水。难道,造成误会的原因不仅仅是语境,还有时差?

吴语经典方言词汇(专人专刊吴语)(17)

夏阳 《马》

借用余秋雨在《上海人》中的一段文字作结语,但不是结论:“如果人们能从地理空间上发现时间意义,那就不难理解,失落了上海的中国,也就失落了一个时代”。

参展艺术家名单:

芭芭拉·爱德斯坦、白璎、陈琪、陈迪、陈键、陈伟德、陈欣、陈宜明、丁乙、董晟佳、董小明、杜海军、方兰兰、冯玮、高广泽、韩子健、何伟、何曦、洪健、胡介鸣、胡为一、黄阿忠、黄渊青、姜建忠、蒋铁骊、柯罗夫、李超、李立宏、李鹏、梁铨、廖扬、林森、刘建华、刘曼文、陆健、卢奕、卢治平、罗永进、马良、毛冬华、庞飞、平龙、曲丰国、任敏、沈烈毅、申凡、施慧、施勇、施晓颉、石至莹、谭彬、陶世虎、王冠英、王劼音、王建国、王天德、汪一、韦萍、吴继峰、奚赛联、夏阳、夏阳(台)、杨冬白、杨剑平、姚尔畅、袁侃、查国钧、张健君、张培成、张正刚、章愳、赵葆康、赵玉龙、周长江、周国斌、周天应、朱佩鸿

展览名称:吴语•方言

策展人:李向阳

展览展期:2016年5月20日至2016年12月20日

展览地点:中华艺术宫41米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