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谢婧 胡琳 每经编辑:廖丹,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蚂蚁花呗突然降额什么情况?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蚂蚁花呗突然降额什么情况
每经记者:谢婧 胡琳 每经编辑:廖丹
近日,不少年轻人反映自己的“蚂蚁花呗”被降额了,有人的额度直降到3000元以下。对此,蚂蚁集团作出回应:花呗近期正在调整部分年轻用户的额度,倡导更理性的消费习惯。
有网友调侃自己的额度被降低:“说我年轻我是不信的,蚂蚁这是认清了我的经济实力。”不过,也有网友反映称自己的额度并没有变化,不禁疑惑“难道蚂蚁不认为我是年轻人?”
蚂蚁花呗被降额,微粒贷调低最高额度
网络上对此事讨论声一片。能够引起如此热议,这还是因为蚂蚁花呗是一款无需抵押的消费信贷产品之一,可用于日常消费,因此受众群体颇广,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习惯的消费方式。蚂蚁集团此前曾披露,蚂蚁花呗在过去一年服务用户5亿。
根据其此前披露的招股书,2020年1~6月,蚂蚁的微贷科技平台收入同比增长59.48%至285.86亿元;2019年度,蚂蚁的微贷科技平台收入同比增长86.81%至418.85亿元。2018年度,公司微贷科技平台收入同比增长38.51%至224.21亿元,蚂蚁解释称,主要原因是公司平台促成的信贷余额增长所致。
值得一提的是,蚂蚁花呗、蚂蚁借呗均属于蚂蚁的微贷科技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蚂蚁集团旗下平台促成的消费信贷余额为1.73万亿元、小微经营者信贷余额为0.42亿元。
记者发现,下调额度的不止蚂蚁花呗一家,近期微众银行的“微粒贷”也下调额度。近日,有用户收到微粒贷降额通知,微粒贷额度将于2020年12月26日下调至20万元。而在此前,微粒贷最高授信可达30万元。
对此,记者联系微众银行,对方表示:据《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为促进业务平稳健康发展,微众银行微粒贷产品个人消费贷款授信最高额度将调整至20万元,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为普罗大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普惠金融服务。
监管对互联网金融领域产品“频频出手”
随着金融科技公司的快速发展,其旗下平台发行的众多产品也逐渐引起各界关注,监管也对互联网金融领域产品“频频出手”。
11月2日,监管出台《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新规》),小贷行业迎来监管风暴。《新规》中明确,在单笔联合贷款中,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而助贷或联合贷款此前是蚂蚁、腾讯等金融科技公司从事贷款业务的主要模式。
此外,《新规》还对网络小贷机构的放贷额度进行了限制,首先,对自然人的单户网络小额贷款余额原则上不得超过人民币30万元,不得超过其最近3年年均收入的三分之一,该两项金额中的较低者为贷款金额最高限额。
此前,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郭武平也曾发文称,从消费者服务角度看,金融科技公司的“花呗”“白条”“任性付”等产品,其内核与银行发行的信用卡没有本质差别,也具有信用供给和分期付款的功能,消费者支付的利息与费用是其盈利主要来源。再如“借呗”“金条”“微粒贷”等产品,与银行提供的小额贷款无本质差别。
郭武平表示,在收费方面金融科技公司缺乏统一标准,一般高于持牌金融机构。此外,其认为,金融科技公司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乱象也值得高度关注。
在监管收紧的情况下,多家金融科技公司也逐渐对平台产品进行整改。12月18日,支付宝针对未持有互联网存款的用户,在理财页面对银行存款产品进行了下线处理。蚂蚁集团方面回应称,根据监管部门对于互联网存款行业的规范要求,目前蚂蚁平台上的互联网存款产品均已下架,只对已购买产品的用户可见,持有产品的用户不受影响。
随后,又有京东金融、陆金所、度小满、携程金融、腾讯理财通等平台撤下银行定期存款产品。
12月8日,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20年新加坡金融科技节上发表演讲,他指出,要推动互联网金融机构审慎经营。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通过各类消费场景,过度营销贷款或类信用卡透支等金融产品,诱导过度消费。有的机构甚至给缺乏还款能力的学生过度放贷,出现违约之后进行强制性催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对此,我们坚持对同类业务统一监管标准,坚决制止监管套利。
金融管理部门将于近日约谈蚂蚁集团
值得一提的是,金融管理部门还将于近日约谈蚂蚁集团。今日,央行官网显示,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将于近日约谈蚂蚁集团,督促指导蚂蚁集团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落实金融监管、公平竞争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要求,规范金融业务经营与发展。
对此,蚂蚁集团回复称:蚂蚁集团今日收到监管部门的约谈通知,我们将认真学习和严格遵从监管部门的要求,不折不扣地做好相关工作的落实。
此前,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在蚂蚁暂缓上市后首次发声,其表示:将对照监管部门的要求,照镜子、找不足、做体检,积极配合监管,进一步落实监管要求。
井贤栋表示,要守住金融科技的风险底线,守护金融安全的生命线。一是深化认识安全和发展、系统安全与个体安全的关系;二是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确保有效的公司治理架构,明确职责,强化机制,完善制度;三是将全面风险治理贯彻到每一项业务之中,不但确保自身的每一项业务接受安全和风险体检,而且进一步规范金融合作,加强和合作伙伴的联防联控,共同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
每日经济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