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作为《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桥段,故事情节可谓精彩至极。为了抗击强大的曹军,吴蜀开始联盟合力对抗曹操。周瑜作为吴蜀联盟中的高级指挥将领,他故意刁难诸葛亮,让其十日内造出十万支箭来,以补上军营中弓箭不足的缺口。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诸葛亮却说要十万支箭只需三天时间就够了。

诸葛亮的历史故事草船借箭(诸葛亮草船借箭是虚构的)(1)

然后在第三天夜里,诸葛亮趁着江面大雾,带着二十只插满草人的小船就往曹军大营出发,在接近曹军的水寨时,诸葛亮命士兵击鼓呐喊,故意制造要进攻曹营的声势。曹操一看江面大雾,生性多疑的他生怕诸葛亮设下埋伏,所以就按兵不动,他调集了六千多名弓弩手抵达江边,再加上水军的弓箭手一共一万多人,同时向诸葛亮的船队射箭,这些箭都射在了船队的草人上面。就这样十万支箭轻轻松松就拿到了。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能预测天气,江面大雾的时间都是他预测好的。但这么精彩绝伦的故事并非历史上真实存在,是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料事如神故意演义出来的情节。其实在史料中是有关于“草船借箭”这个记载的,不过主角不是诸葛亮,而是东吴的孙权。

诸葛亮的历史故事草船借箭(诸葛亮草船借箭是虚构的)(2)

孙权

据《魏略》中的记载,孙权乘坐一艘大船而不是轻舟小船,大船上也没有草人,然后乘船去曹操的水寨附近查看敌情。曹操看见孙权的船以后,就下令射箭,很快数万发箭就射在了船上,因为船只有一面受箭,导致船身不平衡,所以孙权就下令掉头,使另一面也受箭,达到船身平衡,然后就安然无恙的回去了。这次的“借箭”并不是孙权事先计划好的,也没有三国演义中写得那么神奇,只是无意而为之,然后这个事件就被移花接木到了《三国演义》中,成了小说中诸葛亮神机妙算的精彩时刻。

要说历史上有没有真实的“借箭”故事呢?还真有一个,不过不是用“草船借箭”,而是用“草人借箭”。这件事情发生在唐朝中后期的安史之乱时,当年安禄山的藩镇军队一直打到都城长安,唐玄宗无奈逃往南方。当时身为真源县县令的张巡并没有临阵逃脱,而是顽强抗敌,誓与朝廷共存亡。张巡首先从真源县出发去攻打附近的雍丘(今河南杞县),因为雍丘县官员令狐潮投降了安禄山,所以就成了大唐的敌人。张巡很快就占领了雍丘,但还没来得及高兴,令狐潮带领大批叛军就把雍丘给包围了,雍丘成了进出不得的孤城。

诸葛亮的历史故事草船借箭(诸葛亮草船借箭是虚构的)(3)

当时朝廷自身难保,根本派不了援兵去支援张巡,所以他只能硬抗着。但是雍丘内只有仅仅上千名士兵,而围堵在城外的叛军多达四万人。寡不敌众,即便能力再强也很难支撑下去。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奋战,张巡还是挺住了,没能让叛军得逞。但城中的武器损耗严重,特别是弓箭,几乎消耗殆尽。弓箭对于张巡部队太重要了,他们身为防守的一方,不可能出城与叛军正面交战,只能在叛军攻城时用弓箭作为防守,这也是他们在两个月能守住雍丘的重要办法。

诸葛亮的历史故事草船借箭(诸葛亮草船借箭是虚构的)(4)

张巡一直在为没有弓箭而发愁,他在巡视城楼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一个士兵因太累了,正躺在稻草捆上休息。张巡盯着稻草看了一阵子,忽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方法。月明当空,朦胧的月光抚着战后的大地,空气中弥漫着宁静。叛军将领令狐潮正在军营中熟睡,忽然他被部下叫醒,因为他们发现雍丘城楼上有动静。听到报告后的令狐潮立刻起身,借着月光往雍丘城楼上望去,他隐约能看到有无数身着黑衣的士兵从城楼上慢慢沿着绳索往下滑。

令狐潮断定这是张巡派来夜袭军营的士兵,于是马上派弓箭手向这些黑衣人射箭,成千上万支箭不断地向黑衣人射去,没过多久这些黑衣人就纷纷掉到了城墙下,这才使叛军停止了射箭。但刚停止,这些黑衣人又慢慢地起身,纷纷往城楼上爬。这时候令狐潮并没有觉得有问题,而是下令弓箭手继续射箭。这样一直折腾到快天亮,令狐潮才发现原来这些吊在城墙上的“士兵”其实是一些穿着黑衣的稻草人。张巡用“草人借箭”竟然白白赚了令狐潮数十万支箭。

诸葛亮的历史故事草船借箭(诸葛亮草船借箭是虚构的)(5)

过了几天之后,张巡还是趁着夜色,亲自带领500名精兵沿着城墙下去,这次叛军误以为黑衣人还是“草人”,就没有过多理会。哪知道这500名士兵下城楼后匍匐着摸到了敌营,突然开始发动袭击。叛军都正在睡梦中,面对突如其来的黑衣人,吓得四处逃窜,主将令狐潮也顾不得自己的部队,也开始逃跑了,就这样张巡靠着“草人”骗得了两次成功,一次借箭成功,一次突袭成功,他可以说是把这个军事计谋用得最完美的人了。

《三国演义》这本小说成书于明代初年,而张巡“草人借箭”则是发生在唐朝中后期,这就不得不让人产生联想,当年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情节时,有没有借鉴张巡的故事。

欢迎阅读文化历史那些事的原创文章,大家有什么想共同讨论的,请在下方留言或私信,一起分享阅读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