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的演化,一直是动物演化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判断依据。经验丰富的古生物学家和业余爱好者靠通过牙齿结构就能区分一副骨架的主人是恐龙还是蜥蜴。
什么?它们的牙长的不一样吗??
最早的“牙齿”,是诞生于约5亿年前无颌鱼类的角质齿。这种角质齿类似你的指甲,是表皮角质化的产物,还不具备牙齿的结构。
那什么时候才有了像牙的牙呢?
经过学术界的研究与探讨,得出了目前的共识,更像我们牙齿祖先的,应该是原始有颌鱼类的表皮鳞片。而这种牙齿最大的特点,就是形状基本一致且没有齿根,还能和鳞片一样在脱落后再生。
很耳熟是吧?鲨鱼的牙齿就是这样。正是因为一些鲨鱼牙齿和盾鳞有着高度的相似性,才引导科学家验证了上述的猜想。
这种较为原始的牙结构,被称之为:端生齿(Acrodont teeth)
为了能让这种没有牙根、不牢固的牙能正常捕食,端生牙必须以数量取胜,这就意味着长端生牙的动物,牙齿数量往往很多。但是再多也怕脱落啊,于是另外一种机制可以弥补这个缺点:多牙列(人类为双牙列,因仅换一次智齿)
这就保证了易断的端生齿有着源源不断的后备资源,只要旧牙折断脱落,新牙便会自动长出并补齐。
常见的长有端生齿的动物包括鱼类、蛇类、两栖类和部分蜥蜴。这些蜥蜴包括变色龙科与飞蜥科(如王者蜥、伞蜥、鬃狮蜥等)等物种。
所以在人工饲养排查这些物种的口腔疾病时,要千万小心对待。因为它们的半透明、细小脆弱的端生牙稍微用力就会折断,处理不当就会遗留在口腔中引发口腔疾病。
这种牙结构更像是路霸的钩子,只负责把猎物捉住,至于之后的输出是靠毒液、绞杀还是咬合力,那就看物种的技能了。
但这种牙齿配合捕猎技能,确实方便吃肉,但要是吃素,吃螺或者纯靠牙齿固定来搏杀猎物的时候怎么办?一使劲岂不是一嘴牙都掉了?
于是,更牢固的牙结构来了:侧生齿(Pleurodont teeth)
侧生齿虽然像端生齿一样,由纤维膜附着在颌骨表面,但侧生齿却更近了一步——齿根固定在颌骨内侧,这样就使得它们的根更牢固。
左伞蜥端齿 右鬣蜥侧齿
长有侧生齿的动物更加依赖用牙齿来固定、研磨食物,比如可以磨碎植物的鬣蜥、输出全靠甩的巨蜥,以及看着不起眼,但是要常常捕食等头宽猎物的守宫等等。
盖勾亚的侧生齿
由于这两种牙齿的用途较为单一,所以牙齿的形状也比较统一。这种满口都是一个造型的牙齿,又被叫做“同形牙”,意味着牙不管分布在口腔什么位置,形状和大小是基本一致的。这样整齐分布明显不能更好的运用物理学原来来进行更暴力的捕猎和更精细的咀嚼,于是能兼顾牙齿牢固度,并充分利用牙齿不同分布位置来优化牙齿造型的牙诞生了:槽齿(Thecodont teeth)
左:槽齿 中:侧齿 右:端齿
我们人类就是最好的例子:嵌在颌骨内的牙根,就是槽齿的典型特征;你有门牙、大牙、虎牙的区别,就是槽齿中的异形牙。也就是说,所有有牙的哺乳类,都在使用槽齿。
那除了哺乳动物,还有没有用槽齿的动物了?使用槽齿最有名的“玩家”,那就是恐龙;玩儿到一半不玩儿了的,就是鸟类;最后,一直玩儿到现在的,就是鳄鱼。
也就是鳄鱼是目前唯一的拥有槽齿结构的非哺乳类(要不是鸟叛变了…)
作为主龙形类,鳄、恐龙、鸟类的祖先对牙齿有着更高的使用需求。素食恐龙需要牙齿研磨植物,肉食恐龙需要用牙齿切割大块的肉,这些需求都离不开坚固的槽齿。
不然会“死亡翻滚”的鳄鱼 翻完了就成“无齿之徒”了
介绍了这么多,回归两爬爱好者自身,我们为什么要了解它们的牙齿结构?
相信有一些饲养经验的朋友,或多或少都听说过口腔炎的的威力。而且有些口腔炎是莫名其妙地就出现了。难道这病是真的从天而降?
没错,很大一部分口腔炎的起因是由于断牙残留在口腔内,不能及时排出造成的感染所导致的。这一点,很多大型蜥蜴和蛇类饲养者一定能感同身受。
为什么?除了小部分个体是因为意外或者进食导致的,更多在人工环境下出现断牙、口腔炎的诱因,就是环境太小。
环境过小就意味着丰容性较差,那些未经过多代驯化、不适应小空间饲养的物种(如大型蜥蜴、大型蟒和野生两爬等),会不断尝试用嘴去顶玻璃门,想逃往外部世界。这个活动不一定在白天进行,也有可能是在你看不到的夜间。
结合前文所述的牙结构,在这般折磨下,断牙似乎就成了必然。而这个行为本身就属于环境压力下造成的刻板行为,而在这个状态下动物的自愈能力都会变差。一个小小的口腔炎甚至可能会引发颅内感染,进而导致死亡。
两爬不会说话
如果你发现你的宠物天天琢磨着“越狱”
这已经是它能传达给你的最后的信号了
想要了解更多爬宠资讯,记得持续关注我们喔!
品牌公众号:【REPTIZO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