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派许家400年风云录: 两江叱咤 四代中兴 八代起落

惠城芦洲岚派许家的故事,如果拍成一部电视剧,剧情定比《大宅门》更加精彩。这个拥有420多年历史的家族,起家于明万历,崛起于清康熙,鼎盛于乾嘉,衰败于咸丰,中兴于民国,见证了明清至民国期间的历史风云。这个家族,靠制糖发家,而后掌握船运,曾经垄断广州糖业,叱咤东江、西江,一度成为岭南地区的糖业与船业大亨。他们的传奇,隐藏在占据岚派村将近一半面积的许家破败老建筑中,沉睡了上百年。

6月第一天,《东江时报》记者来到岚派村,整整一天的走访,随后两天的整理,三天的写稿,岚派村的许家命运,缓缓展开。

家族名片

岚派许家,明代万历年间从福建漳州迁徙至芦洲岚派,而后立足发展,至今已在这个村子繁衍了十七代,历经420多年,后代数千人,分布各地及海内外,在岚派的仍有1000多人,成为岚派村第一大家族。岚派村至今仍保存着大量的清代建筑,尤其是许家二房大屋、文林第与五房糖房三大历史建筑,是这个曾经叱咤两江(东江、西江)、垄断广州糖业的糖运大亨家族最好的见证。

老宅简介

许家二房大屋2012年被确定为惠城区文物保护单位,面积3436平方米。二房大屋由三堂、二横、二角楼、前围、后座构成,两层砖木结构,属于“九井十八厅”的客家民居建筑形式。大门位于东面,大门的门框、柱台皆为花岗岩,花岗岩门框两侧有许多圆形的洞,原来有一道趟栊门。趟栊门是水平方向走动的栅栏式拉门,也是岭南建筑的特色。大门除了有趟栊门,还有两扇厚重的木门。木门黝黑厚重,属于坤甸木,据说子弹都打不穿。

文林第面积3027平方米,由一前围、三堂、左二右三横屋构成。文林第比二房大屋稍小,也没有那么气派,但木雕和壁画毫不逊色,同样精美。

文林第不远处是五房糖房,糖房三进二横,面积732平方米,三进二层上开较大的木框方窗。据村民所述,五房糖房为储糖晒糖专用房。

许氏一族,许氏家族400年风云录(1)

许家二房大屋面积达3436平方米,属于“九井十八厅”的客家民居建筑形式。

【岚派许家·上篇】

富甲两江 一朝败尽

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朝代清代,寿命276年,历经由盛及衰,毁于鸦片。这部历史,似乎也是岚派许家命运史。这个家族前200年的经历,一如清代走至鸦片战争前的200年。一个国家的命运,压缩在东江边一个村子制糖家族命运中,这是怎样的巧合与传奇。

6月1日的午后,大雨冲刷着许家遗留下来的二房大屋、五房糖房和文林第等古宅。许家第十二代后人许国兴早已满头银发,75岁的他在岚派村德高望重,10年前他用3年时间全程参与了岚派许氏族谱的修撰。那个下午,伴着风雨,他翻开族谱,讲述起家族的风云。

起家·明清交替 第一代~第四代

白手起家百年创业

岚派许家的开基先祖为许钦贵。根据族谱记载,许钦贵生于明朝隆庆二年(1568),万历十六年(1588)从福建漳州府鸬鹚乡迁来广东惠州府归善县岚派村。在随后的百年里,许家四代人共创家业,在岚派站稳脚跟。

落脚岚派

当初,许钦贵与两个族人一起从福建到广东,一个留在紫金,一个落脚仍图,一个到了惠东。当时的许钦贵20岁,他最初想落脚岚派,但当时岚派已有10姓人。尽管非常喜欢岚派,但他根本无法插足。许钦贵遂在对面的东江岸边住下,在岚派“为人佣工”,每天骑牛涉江往返。因为勤劳善良,他很受村民喜欢。若遇到天气不好,他就带上米和衣服,到村民家中留宿。

一有空闲,许钦贵就跟村中10姓人的长者聊天喝茶。久而久之,村中老人看许钦贵每天涉江往返太辛苦,就建议他在岚派搭个草棚休息。这,正合许钦贵的意。

许钦贵选了一块没人要的地,搭了草棚和牛棚,总算是在岚派落脚了。后来,许钦贵搭草棚的地方,就是如今许氏家庙所在地。

在岚派落脚后,许钦贵开始着手解决温饱问题。岚派村位于东江中游和岚江交汇处,四面环水,地势低洼,土地十年九浸,收成并不好。许钦贵在低洼地种杂粮,还到山边开垦梯田种水稻,并利用山地种花生。因为山里野兽多,他还在山里搭棚居住,驱赶野兽。

种植甘蔗

经过几年的耕种,许钦贵解决了温饱问题,日子也越来越好过了,他娶了本地盘石新厝村黄氏为妻,生一子应森。后原配病逝,岳尊又将次女许配给他,1630年生一子应瑞。应瑞尚幼,许钦贵就病逝了。

许应瑞成年后,娶妻余氏,两兄弟分守家业。许应瑞与余氏“思拓大业,勤劳共勉,节俭持家”。许应瑞不堪其苦,于1663年病逝,时年33岁。当时三子俱幼,长子刚满10岁,余氏年三十。雇耕于外家,家中事皆由余氏全力主持,“诚有寝食弗宁,愁苦莫诉,抚幼子而啼,向先人而泣,艰难倍异寻常”。

可喜的是,许应森生7子,许应瑞生3子,四世出18男6女。许家到了第四代,人丁兴旺并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开始琢磨如何提升家庭经济实力。子孙们结合岚派实际情况,开始种植既耐旱又耐涝的经济作物甘蔗,发展手工制糖业。

据说,最开始甘蔗种是从台湾带过来的。甘蔗为许氏家族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许家经过四代人百年的艰辛努力,在清初兴建了许氏宗祠(许氏家庙),并逐渐在岚派站稳脚跟。

许氏一族,许氏家族400年风云录(2)

兴家·康熙年间 第五代

兄弟六人共创大业

许家到了第五代,共有兄弟42人。进入清朝康熙年代,社会稳定,家业日趋兴旺。这42个兄弟中,其中有一家6个亲兄弟创造了许家最光辉的岁月,使得许家成为糖业大亨,富甲两江。这6个兄弟就是许应瑞孙子许盈润的6个儿子。

这6兄弟各有特点,他们分工合作,同心协力共创六房大业,是族中创业兴家的带头人。如今岚派村的二房大屋、五房糖房、文林第等古宅,都是这6兄弟及其后裔建造的。如今许家人所说一至六房,也主要是指这6兄弟的后裔。

长子 善营生意

长子许钦仕生于雍正七年(1729),据族谱记载:“(许钦仕)性孝友,始学文,继复学武,而尤善经营生业,钱财出入明白,妇女咸服其平。”

许家发展到第三、四代时,已经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也开始重视教育。中国历史中一直提倡文治武功,一方面“以文教佐天下”,另一方面“以武功戡祸乱”。当时许氏族人也在岚派村设立了文馆和武馆,培养子孙学文学武,既可教化子孙和维护村庄安定,进而子孙也可参加科举考试,赢取功名。

这也就是为什么许钦仕可以 “始学文,继复学武”。不过,许钦仕天资英敏,智慧过人,他最擅长的还是做生意。许钦仕在父辈的基础上,把种植甘蔗和制糖生意渐渐做大。

岚派就在东江边,水运非常方便。许钦仕正是看到这个优势,把村里加工制作的红糖通过船运沿江而下到东莞广州等地贩卖。许钦仕做生意非常公正,钱财出入非常明白,不吃亏也不占人便宜。因此,许钦仕的生意渐渐做大,其余兄弟也在他的带领下同心协力,共创家业。

不过许钦仕 “年甫四十而终”。尽管许钦仕刚刚40岁就去世了,但他带了个好头,此后其他5兄弟在他的基础上把家业做得更大。族谱也记载“六房起家,公(钦仕)先有力”。

次子 深谋远虑

次子许命仕(1731~1805)生于雍正九年,比他哥哥小两岁。族谱记载:“(许命仕)与兄长创立六房门户,东走西驰,艰难立业。”可以看出,当初大哥许钦仕做生意时,也是把弟弟许命仕带在身边的,而且许命仕跑腿更多,东走西驰。

与大哥相比,许命仕“诒谋远矣”。虽然大哥英年早逝,但许命仕还是凭着深谋远虑“拓前业,裕后昆”,不仅把家业做得比以前更大,还惠泽子孙后代。

许命仕是如何做到的呢?族谱没有记载,许国兴根据族人流传的说法整理了一个大概。许家经营生意有了本钱后,许命仕就开始沿着东江边买田买地,横沥、泰美秀岭等沿江一带的土地基本都被他购买了。他买了田地后租给当地村民,让他们统一种甘蔗,收成的时候再统一卖给许家。许家就在当地建立糖寮加工制糖,制好的糖再统一通过水运拉出去销售。据说,许命仕还在买了田地的地方修路造桥,惠泽百姓。因此,许命仕深得村民爱戴,生意也就越做越大。

“这种经营方式在当时看来是非常先进的,产供销一条龙。”许国兴说,许家的红糖产量在东江流域数一数二,甚至直接操控广州糖价的涨跌。甚至,家族在现在的东莞石龙镇建起一条糖业大街,店铺仓库数十家,作为岚派到广州的糖业中转站。

至此,许家成为名副其实的糖业大亨。

三子 助兄理财

许家两位兄长在外创业,家里的事都是弟弟们在操持,其中三弟许朴仕 (1735~1802)是许家名副其实的当家人,他和妻子掌管着许家的家财,把里里外外都打点妥当。

族谱记载,许朴仕“初矢志读书,以长兄故,始理家财”。大哥病逝,二哥又在外奔波,一心读书的许朴仕为了家族生计,不得不出来打理家财。这也可以看出古时许家的家风,长幼有序,责任明确。

许朴仕“为人公而明”,这样的人打理家财的确是非常合适的。但他不是守财奴,而是怀有仁义之心,“济人不倦”。族谱记载,乾隆五十三年(1788),惠州出现饥荒,难民流离失所,许朴仕第一个捐资赈济,为此得到了时任惠州知府顾声雷赐“惠济桑梓”一匾。

不过,或许许朴仕一直还存着读书人的梦,他还是花钱捐了个监生。所谓监生,就是在明清两代称在国子监(封建时代国家最高学校)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清乾隆以前对监生加以严格考试,后来仅存虚名,可以用捐纳的办法取得这种称号。

许朴仕打理家财有方,还得益于他有个贤内助。族谱记载,许朴仕继配徐氏“淑慎其身,温惠待人,六房子妇,偶有勃俗,面斥其非,无不咸服,此又绮罗中之硕辅也”。

四子 朝夕督耕

如果说三哥许朴仕是当家的,那四弟许苑仕(1742~1792)就是管家的。兄弟6人当中,许苑仕是最朴实的,他不辞劳苦,朝夕督耕,打理着许家在外的田地耕种情况。许苑仕虽不是当家的,但是他也深知柴米贵,“路上一草一木皆携至家”。族谱对此记载:“迄今六房子孙幸有衣食者,未始非公之力居多也。”

鲜为人知的是,许苑仕还和横沥镇墨园村陈家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陈家族谱已毁,但根据墨园村陈氏后人口口相传的故事,陈家第六代陈尚忠发家得益于岚派岳父赠送的一大坛白银,这个岳父就是许苑仕。这一点,许家的族谱可以证明。族谱记载,许苑仕“一女曰黑,配墨园监生陈公廷弼,举人陈泰之母”。

得到岳父资助后,陈尚忠也开始在东江利用船运做贩糖生意,并赚了大钱。后陈尚忠用赚来的钱建了一座4000平方米的大宅,也就是如今的墨园大夫第。陈尚忠长子陈文建了墨园茂记大屋和荣记大屋,陈尚忠次子陈泰1818年中了举人,建了墨园二记大屋。

对于岚派许家和墨园陈家的关系,许国兴略知一二。岚派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许文抄则说,墨园村一位陈姓村干部曾跟他说,陈家和许家几百年前曾是一家。

(注:墨园陈家家族故事,请参阅《东江时报》5月8日“乡土惠州之大宅门”报道《墨园大夫第:大宅门里的商道与文道》。)

五子 励志读书

许芳仕(1748~1790)比创业的大哥二哥小十几岁,他成长的过程正是家族财富快速积累的时候,家事有几个哥哥忙碌着,做生意没他什么事,他就励志读书。只可惜,他“屡试高列不售,郁郁而终”。

族谱记载,许芳仕“性狂者,刚而不屈非义,直而不避非礼”,恰恰就是这样一个性格刚直的人,怀着一腔热血去读书考取功名,却屡试不中,难免抑郁,他去世时才42岁。

不过,许芳仕虽屡试不中,他身后的三子一女皆贵,长子茂乔为卫千总,次子茂载为武生,三子茂森为举人。后世子孙也给他捐了个八品修职郎的虚衔,“堪慰公之灵矣”,这对他来说也算是一种安慰了。

六子 逊志务学

六子许庄仕生于乾隆庚午年(1750),他也和五哥一样,蒙父兄之泽,逊志务学。许庄仕还是位郡庠生(即秀才),他虽然自己没有考取什么功名,但是为教训子侄,首进学宫,历聘名师。

也就是说,数十年来,许庄仕一直为六房子侄的学业功课忙碌着,不仅自己到文馆教授子侄,还聘请许多名师来教诲子侄们。

子侄在他的教诲监督之下,“或登贤书,或擅韬钤,或列明经,竞爽济美”。大意是说,六房子侄颇有成就,文韬武略皆有人才,而且兄弟姐妹间还争相上进,学习氛围浓厚。

鼎盛·乾嘉年间 第六代~第七代

两江霸主糖业大亨

许家第五代六兄弟打下的基业,在第六代和第七代的手中继续得以发扬光大,可谓是鼎盛时期。“九井十八厅”的二房大屋和文林第就是许家六世、七世子孙建立起来的。尤其是许家第六代,人才辈出,有能耍百斤大刀的武庠生,也有平居蔼然的文举人。

二房大屋

许命仕和兄长创立家业,其经商的本领可见一斑。他的两个儿子许茂榕和许茂时也毫不逊色。两兄弟拓展父业,广置田宅,富甲两江,和衷共济数十年,合建了一座坚固的大院,就是如今的二房大屋。

经过两三百年的风雨沧桑,二房大屋虽有些破败,但在岚派村仍是最显眼的,占地3000多平方米。大屋外墙厚达六七十厘米,外墙下方还有一排排用花岗岩做成外窄内宽的射击眼,看得出大屋还有极好的防御功能。岚派村民介绍,二房大院原来是许家用以晒糖的,大屋的后座以前是用作糖仓库。

二房大屋最多的时候住了100多人,后来渐渐搬走了,如今只生下5户人家在大屋里居住。有人居住的一侧房屋外仍保留完整的麻石条路面,路面平整干净,看不出已经历数百年风雨。没人居住的房屋则堆放了一些杂物,有的天井长满青苔野草,有的墙面开裂,有的横梁腐朽,一派颓败。

“再不维护,20年后或许什么都看不到了。”许文抄感慨。

百斤大刀

许家建有文馆和武馆,有不少族人习武。许芳仕的次子许茂载(1821~1780)就是岚派村首位武生。

许茂载“性慈厚,貌伟而颀,幼读书,及长习武,才力过人”。据说,许家武馆有一把高八尺、重百斤的带链关刀,普通人拿都拿不起,而许茂载能把带链关公大刀耍得挥洒自如,出神入化。

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许茂载在县学通过岁考成为邑庠生,也就是俗称的武秀才。同年到省城参加乡试。族谱记载:“本年恩科乡试,马步箭中全红,挑入内场,以失仪见遗,亦命也夫”。

对于族谱里记载的“以失仪见遗”,许国兴说,这句话字面上是说许茂载因考试时做法不符合礼节仪式而落榜了。实际上许家族人流传的说法是,许茂载是个老实人,他在考试时没有用钱银疏通关系,在考试时处处受考官刁难,一气之下踢了石杵,“失了仪态”,故而落榜。

不过,那把带链的关公大刀,族中五六十岁以上的族人都见过。许国兴年轻时还见过,小时候经常摸来玩。可惜在上世纪50年代大炼钢铁时期,这把大刀被拿去炼钢了。

文林第

同一年乡试,许茂载不中,比他小两岁的同胞弟弟许茂森(1780~1824)却中了举人。

许茂森“性恬静,寡交游,日味诗书无闲”。他在嘉庆葵亥年(1803)通过科试成为郡庠生,也就是秀才。嘉庆十三年(1808)戊辰恩科,中式举人五十七名。

中举后的许茂森获桅杆一对,并各以两条花岗岩石柱作为桅杆基座,以彰其成,以策后人。如今这对桅杆还矗立在许氏家庙的门前,只是上面的刻字已经模糊,依稀可以看出“嘉庆戊辰恩科”的字样。

道光癸未年(1823),也就是许茂森中举后的第十五年,他被选授广州府从化县儒学训导。训导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在清朝位阶约为从七品。训导职能通常为辅佐地方知府,为基层官员编制之一,主要功能为负责教育方面的事务。

只可惜,许茂森到任从化县儒学训导次年,也就是1824年就去世了。

许茂森的次子许廷顺以父亲在从化县任儒学训导得数百金,与弟许昭顺经营生意,东奔西驰10余年,拥有万金,创立田宅,九井十八厅的文林第大院就是他们兄弟共同兴建的。

最令人称奇的是,文林第大门口有一条青石板路通往二房大屋的南门。这条路至今仍在,大约五六十厘米宽,五六百米长。古时村里的道路都是泥路,许家在这两座大屋前专门修了一条青石板路,许家财力可见一斑,同时也说明了许家人关系密切。

衰败·清末乱世 第八代

离谱之子 散尽万金

一代创、二代守、三代耗、四代败,中国自古就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富甲两江的许家到了第八代,也遇到了同样问题,出了“图废尝业”的始作俑者许棉儒、助虐者许安儒、效尤者许尧儒等。如果把许家五世六兄弟看作是创业的第一代,那么八世的许棉儒等人正是败家的第四代,命运有时真是个神奇的东西。

家业尽失

在族谱里,许棉儒被认为是“图废尝业”的始作俑者,他是三房许朴仕的曾孙。而许朴仕,正是“助兄长理财有方”的那位。

族谱记载:“公 (许棉儒)为人不谋生业,日以嫖赌饮鸦为事,家产散后,遂图废尝业。盖一人倡之,众人随之,遂使六房公之祀典,一旦荡然,论者至今犹扼腕焉。”

许棉儒本来就是个不谋正业的人,不仅嫖、赌、饮,还吸食鸦片。自家家产散尽后,更是开始想谋算祖宗的家业。六房尝业(原来的家财),富有万金,主要以秀岭居多,而坞洞次之,蓝村又其次。五世六房于1796年分家后曾立法,长房与二房收大租,三房与四房收中租,五房与晚房收小租,由次轮流,周而复始。

许棉儒提出“废尝业”,没想到他“一人倡之,众人随之”,“及其废也,作俑者棉儒,而逢恶者实怡招彩儒也,助虐者安儒,而效尤者尧儒汝曾应衷也”。彩儒、安儒、尧儒、汝曾等人都是许棉儒的堂兄弟,在他们的起哄捣鼓下,许家六房在外方之业尽失。

一概而空

尽管如此,许家“本乡所遗者,岁收数十金,犹足以供祭祀”。可是许棉儒等人连这点家业也不放过,“或租粮错搭,或短米累户,以致数十年间,尚被粮差入乡敲诈,株累遗下些须之业,一概而空”。

万金家业俱失,甚至每年拜祭祖先,都得各家各户凑钱。曾经富甲两江的许家落到如斯地步,许家的人都非常恨这些“不肖子孙”,以致族谱里都没有记载许棉儒的生卒年。当说起这一段,三房后代许国兴如此说道:“古时说离谱,何谓离谱,他如此之人,就是离谱的意思吧。先人修谱,何必记其生卒。”

根据族谱记载,许棉儒娶两妻均无出。他喝醉酒的时候,“往往向人大言曰,前后娶两妻,尚不免无后者,实六房公之见责也”。

许氏一族,许氏家族400年风云录(3)

许家三房后代许国兴向记者讲述家族兴衰史。

本版图片《东江时报》记者方炳徐 摄

文字 《东江时报》记者香金群 首席记者李向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