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悠然阅读

前些日子去参加了一所大学的招生咨询会。会议临近尾声的时候,负责招生的老师建议来参加会议的家长们说:尊重孩子的选择,积极引导而不代替决策。

老师举例说,几乎每年都有家长和孩子因为填写志愿闹不愉快的情况发生,本来考试分数出来,填写志愿是个非常重要的事情,结果却因为家长的过分干预让孩子对新的开始产生了疲惫心理。这即影响了孩子的志愿填报,又让孩子对自己的未来意兴阑珊。

会上,老师提及爱因斯坦那句著名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来引导家长们正确对待孩子的未来方向选择。

为什么说知之者不如行之者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

几千年前,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也曾提出过这样的思想。

《论语·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了解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换言之,无论求学还是做事,知道不如爱好,爱好不如以之为乐。在我看来,孔子的这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与爱因斯坦的那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为什么说知之者不如行之者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2)

杨鹏先生在《杨鹏解读〈论语〉》中对孔子的这句话进行了升华。杨鹏先生说,可以将孔子的这句话理解为人生成功的三个层次,从了解和认识、到爱好这种学问或事业,再到把这种学问或事业当成自己的理想,并乐在其中。

杨鹏先生同时提到说,我们不应该对句子中的“之”字具体化,如果仅仅解释为“学问和事业”就局限了孔子的思想精髓。

在解读这句话时,杨鹏先生引入了成功学的概念。书中说,成功学,就是做自己最热爱的事、能乐在其中的事,这样人才会有内在的驱动力,能自我驱动,然后目标明确、集中精力用各种最有技术含量的方法长期不懈地去奋斗。

为什么说知之者不如行之者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3)

求学做事都有一个时间积累的过程,从最初的学习到最后的应用,从“学而知之”到“生而知之”,从知道了解到乐在其中。促使我们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前行的动力,归根结底就是这个“乐”字。

由一句话引发的精神层面的思考,是杨鹏先生给读者带来的一次非常好的阅读引导。“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仅仅从字表去解读,的确会忽略掉它以“乐”为出发点的本质。

以这个角度来解读这句话,就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孔子的精神追求——“要爱好理想,并乐在理想的实践过程中。”

为什么说知之者不如行之者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4)

我们时常会羡慕他人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总会不自觉地、发自肺腑地赞叹他人能够做我们想做却没有机会去做的事情。

深受大家喜爱的摩西奶奶76岁开始绘画,摩西奶奶说:“在我们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中,找到自己发自内心喜爱去做的事情,坚持做下去。”

喜爱,是源动力,它让我们去关注、去好奇、去触碰、去融入其中。

为什么说知之者不如行之者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5)

杨鹏先生说,《论语》是中国诸子百家中最深入浅出的积极心理学,这是一个非常新颖解读视角。《论语》精神中,有一种非常积极上进的力量,有一种对世界、人生肯定的力量。

在阅读这本《杨鹏解读〈论语〉》时,渐渐被这种力量所吸引,渐渐感受到了国学带带的肯定性的心理根基。这应该就是在今天这个新时代重读、深读《论语》的意义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