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9月1日,日本爆发了一场规模极大的地震,10万余人丧生,200万人流离失所,在历史上留下了“关东大震灾”的名字。
1973年,适逢关东大震灾发生50周年之际,一部名为《日本沉没》的小说出现在图书市场。尽管这部小说乃是当时并不受社会主流喜爱的科幻小说,但这个书名无疑牵动了日本人敏感的神经。
初版只印了3万册的小说瞬间售空,多次加印后销量达到空前的385万册。
作者小松左京也因此成为在日本家喻户晓的名字。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主题颇为灰暗的作品动笔于1964年。
这一年,正值东京奥运会召开,日本举国上下正沉浸在一片欣欣向荣的氛围之中。
1964年东京奥运会开幕式
为什么小松左京会在那样欢腾的社会背景下创作《日本沉没》这部作品?
除了许多科幻作家天然具有的反乌托邦气质外,大约也和小松左京自身的经历息息相关。
科幻作家最早的笔名竟然叫……“忧花”?
小松左京的本名叫小松实,与星新一、筒井康隆合称为日本科幻界的“御三家”。
1931年小松左京生于大阪,是家中的次子。他的兄长喜欢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当了工程师。小松左京的科学启蒙很大部分就是来自他的兄长,而在父亲工厂上班的工人们也常常会给他带些漫画杂志。
少年时代的小松左京体弱多病,对体育运动并无什么兴趣,反而是对小说漫画歌舞电影兴趣十足。
小松左京
小松的少年时光在“二战”中度过。在中学五年级的时候(即1947年),小松左京在神户中学的校刊《神中文艺》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成绩表》的小说,用的笔名“小松忧花”很有文艺气息,大约也反映了小松骚动不安的青春期。
到高中时,小松开始靠画“赤本漫画”挣钱。赤本原本是指江户时期流行的娱乐读物中专门面向少儿的一类,到后来逐渐成为纸张粗糙、内容低俗的代名词。
对于当时心高气傲的高中生小松而言,哪怕去买一本漫画书都是一种羞耻的行为,需要让自己的弟弟帮自己去买(顺便说一句,当时小松耻于购买的是手冢治虫的书),所以发表作品当然更是需要用上笔名。
比较有意思的是,小松画正常向漫画的时候用的是他名字的平假写法,而画H漫画(!!!)的时候就用他(已经分手的)初恋女友的名字⋯⋯
为了娱乐妻子,他创作出处女长篇
高中毕业后,小松左京顺利进入京都大学就读,在大学里结识了不少好友,并和这些志同道合的好友共同创办了文学同人刊物。
当时正是日本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开展的时候,据小松自己说,他的一位偷偷帮他报名加入了日本共产党。虽然事后才知情,小松对于党内的各种活动一开始倒也颇为积极,然而到后来党内活动逐渐演变成派系之争,小松对文学的热爱也慢慢压过了政治活动的热情。
这时候小松左京已经成家,家庭的经济状况虽然不好,但婚后生活颇为甜蜜。曾经有一回,小松左京回家的时候在车站前面的流动拉面摊上吃了一碗拉面,觉得很是美味,硬是把店家拽回自己家,又把已经躺下睡觉的妻子叫起来一起吃。妻子白天一个人在家里无所事事,靠听收音机打发时间,有一天小松左京回到家里,看到收音机不见了,以为家里太穷,妻子把收音机卖了补贴家用。他想自己虽然穷得买不回收音机,但也不能让妻子一整天没有娱乐,于是决定写一个故事给妻子看——这也就是后来小松左京的处女长篇《日本阿帕切族》(日本アパッチ族)的原型。
在这部小说中,小松左京把日本政府塑造成拥有核武器的武力独夫,但最终还是无法抵抗底层民众的革命洪流,而无产阶级则在核废墟上重新建立起美好的家园。
日本アパッチ族
创作《日本沉没》的主要动机是?
从处女长篇开始,小松左京便开始借科幻题材思考起战争、灾害和人类的未来。
1961年,早川书房在福岛正实的推动下举办了第一届短篇空想科学小说大赛,小松左京以《和平的大地》应征,这篇小说通过菲利普·迪克式的故事,展现了生活在虚假现实中的少年对战争的思考。这也是他第一次使用“小松左京”的笔名发表作品。
《复活之日》讲述了196×年,英国陆军研究所以人工卫星从宇宙采集来的病毒为原种开发出的新型病毒,被私自带出并造成泄漏,病毒感染的大暴发给人类社会带来毁灭性打击。
此后的六七十年代,小松左京迎来了自己的创作高峰期。在《复活之日》之后,小松左京连续出版多部长短篇小说,《日本沉没》也是在这一时期写就的。
电影版《日本沉没》剧照
《日本沉没》的创作动机,最主要的来源当然是小松左京对地震的忧虑。
开篇提到的1923年关东大地震,虽然小松左京自己并未亲历,但他母亲却经历过在震后废墟中艰难求生的日子。而且日本列岛本来就属于地震频发的地区,小松左京也不会缺少对地震的亲身感受。尤其是1945年前后,日本连续4年发生死亡人数超过1000人的大地震,对亲历过那段时期的人来说,必定会是难以磨灭的记忆。
在这部《日本沉没》出版的20多年后,日本大阪、神户、淡路地区再次发生大型地震,史称“阪神淡路大震灾”,造成6千余人死亡。这一次的地震,小松左京正好身处地震区,恐怕惨绝人寰的景象让他这位曾经亲笔描写过日本沉没景象的科幻作家也难以承受,自翌年出版《小松左京的大震灾'95》之后,他便因抑郁症整整休养了4年,直到2000年才恢复过来。
但《日本沉没》绝不仅仅是对地震的预警。
小松左京少年时险些被征入预备队,葬身战场。在他创作最高峰的六七十年代,也是安保斗争等社会运动层出不穷的时期。正是这些经历,让他不断借助文学语言,思考民族乃至于人类的未来。
《三体》受了《日本沉没》巨大的影响。我看《日本沉没》后很震惊,一部科幻作品竟然把一个民族深处最敏感、脆弱的对未来的恐惧感体现出来,我就想写一部中国的《日本沉没》。——刘慈欣
今年原本是东京再度举办奥运会的年份。
挑选这一年再度改编《日本沉没》,本身就是对小松左京忧患意识的继承。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又彻底打乱了预先的计划,这却进一步印证了《日本沉没》的永恒价值。
姑且不谈汤浅政明的动画改编是否成功,至少小松左京在原著中展现的种种思考,在这个乱象纷呈的2020年,尤其值得我们每个人重温。
Netflix《日本沉没2020》海报
文 | 丁丁虫
转载自澎湃新闻
(有删改)
相关图书
点击此处即可购买
一个国家,在灾难之下究竟有多脆弱?
★ 《三体》灵感来源;世界末日前最值得看的小说(韩松 语)
★ 日本科幻无法企及的高山:日本科幻大师小松左京代表作
★ 出版后不到一年,狂销近400万册,加印100余次,被称为“战后日本第一畅销书”
★ 出版翌年荣获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和日本科幻星云奖双冠王
本期编辑 | 吴莹莹
本期互动
哪届奥运会你印象最深刻呢?
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你的故事!
我们会抽取两位读者,送出《日本沉没》一书。
让朋友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