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消费市场形成了两大阵营,一部分认为新能源时代,特斯拉,比亚迪,蔚小理等将取代传统的豪华燃油车品牌,成为纯电时代的“BBA”,一部分人认为燃油车不可替代,新能源汽车叫好不叫座。

新能源时代,很多人认为新能源势力将顶替传统豪华车品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长远来看,未来10-30年,汽车工业体系将从传统燃油车体系过渡到新能源汽车工业体系,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车是正在发生的事情,也是汽车工业转型的趋势,新势力不会顶替传统豪华车品牌,而是逐步慢慢蚕食,豪华车品牌中心能源比例上升,燃油车比例下降,新能源汽车成为时尚豪华的新代名词。

实际上,打败燃油车的从来不是新能源汽车,而是下一次的能源经济革命,为什么呢?

豪华汽车品牌 现状(欧洲汽车工业洗牌)(1)

不是新能源汽车替代豪华燃油汽车品牌,而是新能源经济逐步替代传统能源经济

其实,电动汽车比燃油车诞生的时间早很多,欧洲出现第一台电动汽车,欧洲大街上一度以开电动汽车出行为荣,电动车也成为身份和潮流的代表,而燃油车还寂寂无名,因为噪音和气味而被消费者排斥,只是后来化石能源经济崛起,欧洲的汽车工业才开始从电动转向燃油车模式,燃油车工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欧洲现在拥有全球主要的汽车厂商,豪华车品牌也是最多的,比如奥迪,宝马,保时捷,路虎等等,而欧洲的燃油车工业体系也撑起了欧洲GDP和就业市场,但本质上还是石油能源经济和产业红利的一部分。

随着传统能源经济陷入高通胀局面,欧洲更是连续经历三次能源危机,这使得欧洲传统传统汽车工业面临巨大冲击,而崛起的新能源汽车势力,其实是从另一个能源赛道,弯道超车,重构现在的传统汽车工业体系。

新能源汽车工业体系能源逐步渗透进入传统汽车工业市场,本质上还是新能源经济和产业的发展红利,这也是低碳能源经济带来的产业红利,一个新的百万亿汽车工业市场正在成型。

而中国和美国是目前新能源汽车领域两个最大的玩家,欧洲实际上已经落后了,一方面是要维护传统能源汽车巨头的利益,一方面又要跟上全球新能源汽车工业迭代的趋势,本身就是矛盾的,欧洲现在很难放弃引以为荣的传统燃油汽车产业体系,即使自己已经陷入缺油,缺电,缺汽的三重能源危机。

电价暴涨,天然气价格暴涨,煤炭价格飙升,石油价格飙升,传统能源经济红利已经逐步消失,而能源危机和能源通胀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这就是当下传统能源经济发展的困境。

从来都不是新能源汽车要替代豪华燃油汽车品牌,而是新能源经济逐步替代传统能源经济,走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解决能源不可能三角的困局。

中美角逐新能源汽车赛道,各自的优劣在哪里?

现在的传统燃油车工业体系实际上也处于石油美元经济体系中,欧美经济体实际上占据了传统化石能源经济贸易体系的主导地位,简单来说处于产业利润的上游,而中国则处于中低端的下游利润链。

这也意味着在传统工业体系中,由于欧洲占据了能源和汽车产业的主要利润,我们的传统制造业利润很低,使得传统制造产业领域,相同的岗位,欧美人可以享受较高的薪资收入,而我们的薪资收入较低。

汽车工业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发达经济体的GDP中,汽车工业的GDP比重是很高的。

目前的新能源汽车赛道,中美之间有合作也有竞争,合作的部分是中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融合发展,压制日韩新能源汽车势力和欧洲汽车产业巨头。而竞争部分则是美国不会放弃能源经济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导权,而中国想要借助新能源经济和汽车工业体系,争夺能源话语权。

对于中国来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没有太大的包袱,本身就处于传统汽车工业利润的下游,可以轻装上阵,打造一个新的汽车工业体系,打造一个新能源经济产业体系,重构全球汽车利润链,从而提升我们的制造业利润率,完成自身工业升级,与欧美争夺能源经济话语权,

同时新能源经济和汽车工业发展,是实现能源碳中和的重要路径,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而对于美国来说,虽然美国经历了三次石油能源危机,也一度是新能源经济转型的先驱,引导全球能源经济变革,但往往都缺乏持久性,反而是中国几十年来,坚持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并且逐步占据了全球主要市场份额,拥有了新能源经济话语权。

美国依赖石油美元霸权体系,这意味着华尔街资本也好,传统能源寡头也好,都不会允许新能源势力侵蚀他们的利益,巴菲特作为为数不多积极投资美国新能源,甚至投资中国新能源汽车,持有比亚迪股份14年,但本质上巴菲特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主要还是依靠投资传统能源壮大崛起,巴菲特的财团家族,也是传统能源经济势力的一部分。

美国推动能源碳中和的前提,还是建立在要传统能源寡头和华尔街资本觉得短期有利可图的基础上,而不是耗费大量资金的产业周期投入,这会是制约美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无法平衡传统能源经济与新能源经济的利益之争,新能源势力,势单力薄。

特斯拉虽然是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标杆,但在美国也面临华尔街传统能源势力的打压,甚至被踢出标普的ESG指数,在高度金融化的美国市场,特斯拉很难完成量产,需要通过中国市场来实现,这也是特斯拉工厂在中国上海和新疆等地区落地的原因,离不开中国的汽车工业制造体系。

中国虽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占据了全球主要市场份额,并且拥有最庞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但未来还需要应对美国对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打压。

汽车工业体系之争,其实是美元石油霸权体系与人民币国际化之争,也是欧美海权贸易经济体系与中国陆权经济体系之争。

气候经济时代,全球能源经济和汽车工业体系已经迎来了一个转折期,谁会是最后赢家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