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刚打开了一本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非常有名的一位表演艺术家赵丹老师的表演专著——《银幕形象创造》,看了第一篇。
老爷子的文笔特别的通俗易懂,而且真诚真实动人,特别的喜欢。
他在著作里有写到一些自己的从影经历,还有自己一步步进入电影行业的心理描述。生动有趣,而且不乏大智若愚的思考。
看过很多国外的一些表演专业的大师写的表演专著 ,多少会有些语言翻译方面的问题,导致文字不免晦涩难懂,但今天看这本专著,真心觉得那种本土化的亲切感扑面而来。大道至简,文雅艺俗。看到老先生的文字,就能想象得到他的表演风格是什么样子的。
在看老先生的文字描述时,总会让我想到任嘉伦对于表演的一些认知和表达。
比如老先生在文字里描述自己从影经历的过程“刚踏进电影厂,我连一点电影常识也没有,什么近景、中景、特写,一窍不通,只觉得新奇而又惶恐。好在“小伙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倒也没什么杂念,一鼓作气,干了再说。”
任嘉伦在自己的从影过程中也是同样的经历。
然后老先生说到自己没有一点儿经验怎么办的
“只好自己从一次一次的失败中,从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省悟中硬着头皮向前摸索。我渐渐喜欢演电影,是因为从银幕上能看到自己表演的结果--我把它看作改掉自己表演上的毛病的一面镜子,看作最公正、最使我信服的老师(这在舞台上是做不到的)。从这儿开始,虽说是为了适应电影的适度需要,倒也逼得我认真思考一些问题。”
任嘉伦之前在采访里说过,自己也是不断地复盘自己在镜头前的表演,希望一次比一次更成熟。
书里还说到
“凡是按舞台表演方法表演的,必不耐看,日久更不耐看。如果按生活的面貌来表演,就顺眼、舒服。从这里好像领悟到一点电影表演的特性。当时还不懂得到生活里去的道理,摸来摸去,只好自己行一套笨办法:每天到过什么地方,见过什么人,说过什么话,当时的环境气氛如何,谈话的内容和解决了什么问题,对方是个什么身份地位的人,性格如何,有什么习惯动作,等等,当天晚上回忆一遍,复演一遍,从中体味它的意思在哪里。比如人到闹市,跟一个人在家里沉思的心理状态不同,神态不同,节奏也不同了等等。今天看来,也许这就是观察能力、情绪记忆和节奏的锻炼……”
“我的表演,凡是在生活里找到这样的境遇依据时就比较自然,比较耐看。”
任嘉伦在最近的采访里也说过类似的话,也有过同样的感悟。
为什么总是喜欢,用这些走过来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的一些表演上的做法和思考,去对标任嘉伦的一些对表演上的见解呢?
一个就是在论证和证实,任嘉伦的这些对于表演的见解,真的都是在正确且专业的道路上走着呢。
再着,也算是对他未来的一个畅想吧,看这些厉害的老艺术家们,他们都是这样在做着,都是这样走过来的,最后他们都获得了非常令人尊敬且傲人的成就。那任嘉伦一定也可以的。
因为他学习的、掌握的、传承的,都是这些非常美好的表演传统理念。
传承老派艺术家那些精华的,艺术创作理念和做法,再加上根据现代社会时代的不同,随之而改进的独属于自己的创新方式和思考。任嘉伦真的会越来越好的。
写到这里,突然脑子里一直在回荡着王劲松老师的那句话“嘉伦很优秀,希望他之后能超过我。”
任嘉伦同学,从这一方面来讲,他真的是超级的幸运。演绎的道路上,一直有这样的良师益友的教导陪伴,还有他一直勤奋好学的那股子争气劲儿。
真的,未来无可限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