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造福工程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福建小镇绿水青山(闽山闽水物华新)(1)

蕉城区九都镇九仙村通过“二次搬迁”实现了村容村貌大变样,群众安居乐业,是我市整村易地搬迁的典型。 本报记者 郑霄 摄

近日,在霞浦县柏洋乡造福工程百户安置点,刚务农归来的彭阿庆与记者聊起易地搬迁后的生活,一脸笑意,满是知足。住上新房子、就近讨生活,彭阿庆说,赶上了好时候,生活大变样。

今年70岁的彭阿庆本是柏洋乡禅洋村人,曾因唯一的孩子生病,无法劳作,家中收入微薄,成为精准扶贫对象。“以前的日子苦,住的房子破,收入也低,都找不到出路。”彭阿庆坦言,他虽年纪大了,却一直是家里的顶梁柱。但光靠务农收入,根本不足以盖起新房,一家人只得挤在破旧的老房子里。2018年,随着造福工程工作大力推进,彭阿庆一家盼来了政策春风。在各级扶贫资金和地方配套支持下,柏洋乡规划建设易地搬迁百户安置点,一期投入130多万元建设新房,统一安置30多户贫困户、地灾点群众,开启了他们的新生活。如今,依旧健朗的彭阿庆靠着种植几亩茶叶和太子参,年收入4万多元,过上了他所说的“安心生活”。

安居与乐业并重,“搬得出”还得“稳得住”“有事做”。在蕉城区赤溪镇勤格村,从2012年开始便陆续开展部分贫困户和地灾点群众的易地搬迁工作,先后集中安置了30多户。如何让这些搬迁群众增加收入,住得安心,成为镇村干部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勤格村以茶叶为主要产业,家家户户几乎都有茶园。所以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也是村里唯一的茶叶加工厂负责人孙绍义站了出来。他一边不断提升造福工程安置点的环境,一边积极收购茶青,并为安置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如今,茶叶加工厂较之刚成立时的200平方米,已扩张至5000多平方米,提供就业岗位数十个,每人每天工资200元。可务农可务工,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安置点的村民吃下了“定心丸”。

造福工程敲开幸福门,搬迁群众生活节节高。1985年,扶贫工作刚起步时,我市就针对一些偏远地方的受灾户实施“救灾搬迁”工程。1988年,同志到宁德任地委书记后,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针对宁德实际,提出了把解决住房问题作为“摆脱贫困”的工作主线之一。随后,宁德开始对部分“七无”乡村及一些贫困村、受灾村和草房村(户)进行搬迁,迁出的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升。1994年,宁德在全省率先实施“造福工程”,对居住在“老、少、边、岛”等生存发展环境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实施有组织、大规模搬迁,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人口搬迁至生存、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近30年来,我市造福工程按照“群众自愿、政府引导”的原则,以建档立卡贫困户、革命老区基点村群众和少数民族群众为主要对象,累计完成自然村或行政村搬迁3000多个,新建或续建规模造福工程集中安置点1000多个,共帮助40多万人圆了“安居梦”,让他们过上了美好的新生活。

从“蜗居”穷山恶水之地到安居中心村或城镇,从靠天吃饭到依托优势产业宜农宜工促增收,从不知所措谋出路到转变观念乐观生活……千千万万易地搬迁群众实现了搬家,也实现了“搬心”。如今,闽东大地涌现出了诸如周宁县樟岗新村、福鼎市永和新村、屏南县康里新村等产业兴旺、生态优美、乡风文明的搬迁村,成为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在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步迈进。

福建小镇绿水青山(闽山闽水物华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