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去奢取淡感悟 道德经知足不惑(1)

一、

《道德经》之中有一句话:

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过分珍惜必定会造成大量的耗费,丰厚的祸藏必定会造成惨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有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害,因此才能长久的生存。

人生贪多反而不得,生命所有的际遇与收获,不是因为自己的主观贪取能得到的,而是因为你的德行高于自己所得。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好像一池塘的水一样,你的德行与能力本来能够让你得到满满一池水,而你却能够主动谦让,使自己处在半池水的状态,那么在这样的状态下,人生的福气就会像雨水一样,源源不断的流入池塘之中。

如果你的德行与能力只能够让你得到半池水,而你却总是争着要灌满整个池塘,在这种状态下,争来的都是问题。

所以真正应该得到的,不是你争来的,而是你修养德行,保持谦虚之后自然而然出现的。

当你向人生过分贪求的时候得到的是祸患,人生主动给你的才是你应得的福气。

道德经去奢取淡感悟 道德经知足不惑(2)

鲁国有一个宰相叫公仪休,他特别喜欢吃鱼,鲁国的人知道了之后,都把抓来的新鲜活鱼献给他。

公仪休用手抓起来活鱼看了一下,不仅拒绝别人送来的鱼,还用带着腥味的手指着送鱼的人鼻子就骂,扬言要将他们杀头。

片刻之后,那些送鱼的人吓得全部跑掉了,现场只留下一只跑丢的鞋子。

他的弟子就劝他说:“老先生您特别爱吃鱼,但是别人送来你为什么不接受呢?”

公仪休这个时候回答说:“正是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我才不能接受,如果我接受了别人送来的鱼,那么就会丢掉了宰相的职位,即便再喜欢吃,以后也不能吃到自己买的鱼了,如果我不接受别人的鱼就不会有祸患,那就能长期靠我自己的俸禄去买鱼吃。”

这就是公仪休为官为人的标准与态度,以及对于自己品格的明确操守。

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是什么,只是一味去贪求那些本不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那么当你自身存在过度贪念的时候,就会因为贪念产生的祸患丢掉本来属于自己的那份收获。

只有让自己保持一个将满未满的状态,福气才会像雨水一样源源不断流进自己的生命。

道德经去奢取淡感悟 道德经知足不惑(3)

二、

《素书》之中有一句话叫:吉莫急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

人生最吉利的事情莫过于知足,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欲望过多。

人可能不会在低谷的时候产生不知足的念头,反而是一帆风顺时,因为太过于顺利,所以导致欲望膨胀,最后反而被欲望反噬了自己。(所以有的时候成功不一定是好事)

春秋时期,晋献公在征伐骊戎时,俘获一个骊女,封她为骊姬。

晋献公因为被她迷惑,非常宠爱,由此导致太子申生上吊自杀,公子重耳和夷吾逃亡在外,秦国借此机会大举入侵。

后来多年之后,在重耳的执政下,晋国才重新成为诸侯霸主,可以说晋国五世之乱,就是因为晋献公贪图享乐而造成的。

在汉成帝时期,汉成帝喜欢能歌善舞的赵飞燕,就把她招进宫里面,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而赵飞燕的妹妹合德也是绝世佳人,汉成帝周旋于两位美人之间,从此过上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荒淫生活,整天沉浸在温柔乡里无法自拔。

下属臣子大骂“此祸水,灭火必矣”,不久之后汉成帝驾崩,果然做了温柔乡之中的风流鬼。

人毕竟是人,是有感情,有思想的物种,有欲望是属于正常现象,正如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道德经去奢取淡感悟 道德经知足不惑(4)

我们不能改变人生存在的合理情感,也更不需要去改变,只要能够收敛适度,清醒的看到欲望在人生中存在的位置和状态,让欲望为自己所用,避免被欲望牵引自己而犯错就已经足够了。

拥有这样的智者状态,自身不但不会被欲望伤害,反而能够将欲望化作人生的动力,这样不但能化解人生的重重危机,还能在驾驭欲望成就功业的同时,达到宠辱若惊的境界。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