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规矩不成方圆,凡事皆有度,执笔亦如此。对于初学者来说,执笔法度是书学入门的基础,恪守法度方能对书学正道有所领悟,进而熟稔其中,形成自我的风格乃至有所创新。但从另一方面讲,法度的形成亦有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可能与书写材料的具体限制有关,可能与书写者的各自的美学追求有关,对于后来的学书者而言,恪守法度是必要的,但反思法度的产生境遇同样是必要的。前者可以帮助创作者径入书学创作之门,后者可以帮助创作者引领书学的发展乃至创新。反之,如若执迷于法度的恪守,很多时候则容易产生理解的误区。

书法毛笔执笔的八种方法(学书法的时候五笔执笔是唯一的选择)(1)

五笔执笔法,是现今主流的执笔法度,也是当今书法教学被公认了的执笔法。但这一执笔法度的形成亦有其存在的历史缘由。五指执笔所以风行,其主要原因也可以总结概括为:首先是有理论作先导与支撑;其次是附有五指执笔标准图像的习字范本(帖)的出版发行;最后更为重要的是,推行五指执笔的书法教材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颁布。如此三拨浪潮,前后交叉发威,岂有不成气候的道理。”五指执笔在唐代就有人赞赏与提倡,并且声称是‘书圣’王羲之一脉相传的‘妙无所加’的执笔方法。自此之后历代也有人加以重视,也建议‘五指共执’。但从历代美术作品中出现的执笔图像来分析,五指执笔一直是被边缘化的,从未出人头地占过上风,成为哪个时代的主流性执笔方法。五指执笔真正形成气候,成为大多数人采用的执笔方法,还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在中国大陆的大部分地区逐渐形成风气而已”。

书法毛笔执笔的八种方法(学书法的时候五笔执笔是唯一的选择)(2)

既如此,源于一定历史境遇形成的执笔法度,并非恒定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它也有其局限性和弊端。“从晋人书写的外部环境而论,诚如本师沙孟海先生所论的那样:魏晋时人的生活起居,首先是低案席地而坐而不是宋以后的高案高椅,眼、手的位置远远高于案、纸的位置。其次是执笔方法,是斜执笔单钩,而不是今天我们已经习惯了的竖执笔五指环执法。记得以前沈尹默先生提倡的‘指实掌虚’、特别是‘腕平掌竖’之法,我以为亦非是魏晋时人的本相”。“对于五指执笔的问题与弊端,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掌竖则腕死;第二,无名指、小指参与则指死;第三,动作复杂则难用”。

书法毛笔执笔的八种方法(学书法的时候五笔执笔是唯一的选择)(3)

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种权威的执笔法度,它有其产生的历史具体性,有其发展为权威法度的历史进程,但其中也不乏认识的误区,其存在的合理性、权威性也值得探讨和反思。因此,若将其作为固定不变的执笔法度加以传承而不问其产生根源、局限,则必然会妨碍书学研究和创作的进一步发展。历代执笔方法,种类虽多、观点虽异,我们定要遵循执笔规律,这与其他技艺殊途同归。苏东坡曾言“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琴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弹琴指法与书法执笔法同理只是技法有别,两者之宗旨都在于表情达意。

书法毛笔执笔的八种方法(学书法的时候五笔执笔是唯一的选择)(4)

因此,执笔法应遵循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手、脑、心互相协调配合统一的原则。如若仅仅执迷其中一段,加以放大,以成定则,终将失之偏颇,走向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