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闽北日报 作者:范仁碧,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古代文采春联?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古代文采春联
来源: 闽北日报 作者:范仁碧
□范仁碧
楹联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在我国社会民间浩瀚的联海中,反腐倡廉的佳联不胜枚举。廉联,反映着廉的思想,闪耀着廉的智慧,抨击了贪婪的无耻与愚蠢,弘扬了清廉的价值与精神,为我们今天弘扬清廉文化、加强廉洁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武器。笔者从大量的廉联中摘录几副,并择要分析,供广大读者鉴赏。
清廉是自古以来百姓对官员的最大期望。新官每到一地,当地百姓都热切希望官员不贪不贿,廉洁奉公,当个清官。用对联来表现百姓的这种心愿古今有之。清代,某县来了一位新知县,知县大人问老百姓有什么要求?当地百姓就送给他一副对联: “官清百姓兴;吏贪朝廷衰。” 横幅:“戒贪守廉”。知县看了觉得有道理,便将对联挂在县衙大门口外,既警醒自己,也警示别人。古都开封包公祠有副对联:“五湖四海,何处真能断关节;万祀千秋,几人堪与俎豆同?”这副联是说,五湖四海,有什么地方能真正做到拒绝腐败,阻止暗通关节?千百年来,又有多少人能够让世人崇敬呢?此联以发问的口吻,表达了百姓对为官者反贪拒腐、勤政廉政的希冀。还有,“天机清旷长生海,心地光明不夜灯。”“ 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无贪心,无私心,心存清白真快乐;不寻事,不怕事,事留余地自逍遥。”等等联语,都表达群众对为官者要廉洁清正的愿望。
用楹联咏言明志是我们民族的独特文化现象。古代清官写了不少戒贪守廉的联文,以警醒自己、警示别人。清末著名爱国志士林则徐挂帅禁鸦片。当时南方贪、贿盛行,林则徐上任伊始,便在衙堂和客室各挂一副对联。一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为:“求通民情,愿闻己过。”二联一出,让准备行贿“走后门”者连思考方案、着手准备的余地都没有。明代吏部尚书王恕自己动手书写一联悬于吏部大堂:“任于朝者,以馈遗及门为耻;仕于外者,以苞苴入都为羞。”“馈遗”、“苞苴”均指贿赂。此联告诫人们,切莫以贿赂买官卖官,并以此自律。
在古代,许多有识之士,对其从政做官的同僚、部下及熟人题赠了不少勉励其坚守清廉的佳联妙对。清代有个叫戴远山的,送他的一个朋友去云南任职的时候,特题赠一副对联: “诗堪如画方为妙,官到能贫乃是清。”联语指明了什么样的官才是清官,对他的朋友是很好的鼓励和鞭策。除了勉励,有的还以对联形式予以巧妙的劝诫与警告。清朝有一位镇江知府,到任后,他请当时的诗文大家吴鼒撰题堂联。吴鼒拈笔直书上联:“山色壮金银——惟以不贪为宝。”从字面上看,是把镇江的名胜金山银山组织到句子里,实际的含义则为:此处虽是个富庶多产的肥美之地,但来此做官的,可千万别起贪心,寓意很深。吴鼒信笔写出上联后,一时配不出下联,这时,在旁的一位郭姓士子脱口对出:“江流环铁石——居然众志成城。”铁石,是指三国时东吴孙权在镇江所筑的铁瓮城。从字面上看,也是组织了镇江的古迹为句,但却包含了这样的意思:你可要认识到民心凝聚的力量!这样,整副对联就不仅是劝诫,也是一种有力的警诫了。
自古以来,清官历来被百姓所称赞,无论是生前或死后,人们对清官始终是怀念在心,赞扬在口。河南省开封包拯祠堂一联云:“峭直传今古;清廉著史乘。”“峭直”是严峻刚正之意,“史乘”即史书。意思是说,包公刚正不阿的性格和做事风格千古流传,清正廉洁、铁面无私的品格更是载入史书,让世人称赞。杭州西湖岳墓联:“不爱钱,不惜命,乃太平根基,名将名言,贪婪者跽跪;取束刍,取缕麻,定斩徇军律,保民保国,正气壮河山。”歌颂了岳飞“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命”的主张和不扰民、严军纪的坚毅作风。明代廉吏况钟,勤于吏治、廉洁奉公,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他死于苏州任上,归葬靖安故里。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清官,在他墓后的清风亭上镌刻了一副对联:“一肩行李,试问封建官场有几?两袖清风,且看苏州太守如何?”
而对那些贪官污吏,人们则借用对联形式来进行揭露、讽刺、咒骂,以发泄愤恨之情。民国时期,广西有一个叫邓竹轩的县长,心狠手辣,贪婪至极,人民对他无不恨之入骨,便写了一副嵌有他名字的对联,揭露他的贪腐行为:“修竹千年,横拖直扫,直拖横扫,扫金扫银扫铜扫铁扫国币;小轩一 角,日煮夜烹,夜煮日烹,烹鱼烹肉烹鸡烹鸭烹民膏。”清代有一官吏,贪而且酷,某年正月初一,自贴一春联云:“爱民若子;执法如山。”不久,有人在每句下面各添一行字,变成:“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物山为其山乎!”确是给那个贪官以无情的讽刺。清朝皇帝宗室双富,别号士卿,曾任某省监使,因为贪污盗窃被撤职。于是,有人送给他一副对联:“士为知己;卿本佳人。”上联套用“士为知己者死”,诅骂他死期在即;下联用《北史》“卿本佳人,奈何作贼”的典故,揭露他贪污及监守自盗的行径。
优秀的廉联,可以成为洗心的清泉,祛病的良药,醒世的警钟;经常读读廉联,有助于保持心智清朗,廉洁自律。但愿廉联能作为党员干部的座右铭置于案头,如警钟常鸣于耳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