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有句常用俗语——“讲张”,音“港藏”(吴语)。其意为两人或数人在一起聊天。比如有人问:“小陈到啥里去哩?”答:“小陈勒嚯同王夹里讲张。”(“讲”音同“刚”)就是说,“小陈正在和要好朋友王某人在谈天。”请注意,这里的“讲张”并不是在谈论张某人,而仅仅是谈天、闲聊的意思。为什么这样表达呢?这还与明初那段历史有关。

张氏代表什么意思(典说江苏)(1)

“讲张” 的主角张士诚(1321年8月23日—1367年10月9日 ),元泰州白驹场亭(今盐城大丰区白驹镇)人,出身盐贩,小名九四,“少有膂力,负气任侠”。苦于元朝的残暴统治,元至正13年(1353年)春,张士诚与其弟张士德、张士信及李伯升等率盐丁起兵反元。

次年正月,张士诚在高邮建立政权,称诚王,立国号大周,年号天佑。至正15年(1355年),张士诚率部由通州(今南通)渡江,克常熟、平江等地。至正16年(1356年)3月,张士诚迁都平江(今苏州),改平江城为隆平府,改建承天寺为王宫,并设立了省、院、六部等行政机构。此后,张士诚又率部攻陷了湖州、松江、常州等地。至正23年(1363年)9月,张士诚自立吴王。其割据的地盘,南至绍兴,北过徐州,东临大海,西据汝宁(河南汝南)、颍州(安徽阜阳)、濠州(安徽凤阳)、泗州(江苏盱眙)一带,纵横两千余里。将士达数十万之众。

张氏代表什么意思(典说江苏)(2)

张士诚起义路线图

相传,张士诚曾屯兵吴地香山,在官港(前对香山、背靠长江,左依巫山、右依长山,其出口为巫子门,是一处外人不易察觉的藏军之所)训练水师。某年秋末,张士诚选一黄道吉日,在香山老虎嘴检阅三军。见旌旗招展,号角嘹亮,粮草充足,兵强马壮,官港水面桅檣林立,兵船穿梭,恰似一条势不可挡的长龙。张士诚喜不自禁,赋诗一首:“虎嘴阅三军,江南独称王。军屯巫子门,粮满张家港。”接着,哈哈大笑,指着官港说:“这里是张家的天下张家的港。” 张家港由此得名。

元至正26年(1366年)9月,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幼名重八,字国瑞)在剿灭了盘踞长江上游的陈友谅部后,以徐达为主将,常遇春为副将,率20万精兵,攻打张士诚。熟通兵法、老谋深算的朱元璋,采取“使其疲于奔命,羽翼既疲,然后移兵姑苏,取之必矣!” 的战略,命二将暂不攻打城台坚固的平江,先攻湖州等地。至年底,张士诚外围辖地尽失,平江四面被围,沦为孤城。危急关头,张士诚不听劝降,屡次浴血突围,均以失败告终。至正27年(1367年)9月,徐达领兵发起总攻,百道攻城,平江城陷。张士诚见大势已去,投带上梁,被大将赵世雄救下。张士诚被元军俘获后,由水路押解至应天府。在船上,李善长说降,遭张士诚破口大骂;朱元璋劝降,约拜以将军,张士诚怒怼曰:“天日照尔不照我而已。” 是夜,张士诚乘人不备,上吊自尽,终年47岁。其坚贞不屈的表现,不失为一位大丈夫。

张氏代表什么意思(典说江苏)(3)

盐贩出身的张士诚,十分了解、同情底层百姓的疾苦。由此,张士诚在统治江南期间,励精图治,宽厚待民;去除弊政,造福百姓。

为整饬民风,他颁布了《州县兴学校令》,兴办官学,开设弘文馆,招纳“将吏子弟、民间俊秀”,入学者的日常饮食和津贴均由大周政权承担。至正22年(1362年)、25年(1365年),张士诚在江浙地区两次举行乡试,遴选了一批学优者入仕;为网罗人才,他设立礼贤馆,广徕四方贤士。施耐庵、罗贯中、陈基、陈维先等元末名士,都曾在张士诚帐下任职;为休养生息,他免除了农民拖欠元政府的所有税赋,减免农民当年四成税赋,并把地主和富户的粮食衣物赐予贫民和老人;为发展农桑,他在郡、县两级行政区分别设立劝农使和劝农慰,劝课农桑,督导稼穑,并带领当地农民开荒垦田,兴修水利;为稳定经济,他命人把承天寺的铜佛融化,铸造 “天佑通宝”,取代元顺帝发行的至正钞在江浙地区流通,有效稳定了市场和物价。张士诚施行的一系列善政,使江浙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那些因灾荒或战乱而颠沛流离的农民,纷纷返乡,重建家园。

除施行善政外,张士诚在其它方面的表现,也值得肯定。元末明初 “元四家” 之一的杨维桢曾评价张士诚:“兵不嗜杀,一也;闻善言则拜,二也;俭于自奉,三也;厚给利禄而奸念必诛,四也。”

张士诚踞苏十余年,保境安民,轻徭薄赋,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深得民心,广受拥戴。对此说法,有两事可以佐证。其一,当年,张士诚从常州败退平江,沿途百姓怕“子弟兵”迷路,在路边立起一根根挂着灯笼的木棒,取名“天灯”,一如现在的路灯。“挂天灯”这一节庆习俗,一直延续至20世纪中叶。其二,当年,朱元璋攻打平江城,平江百姓同仇敌忾,舍生忘死,与守军一起浴血奋战,拒敌城外。在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绝对劣势下,坚守孤城8个月。

当然,雄踞江南、称霸一方的张士诚,也并非完人。其最大的不足是性格刚愎、谋略不周、目光短浅、遇事寡断、对部将约束不严等。《明史》评说张士诚:“士诚为人,外迟重寡言,似有器量,而实无远图。”这与他的出身和学识不无关系。

张氏代表什么意思(典说江苏)(4)

元末军事割据形势图

明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定都应天府(南京),开启了洪武之治。明朝建立后,江浙一带的民众表面臣服,暗里念旧。据明朝苏州太仓人陆容私家笔记《菽园杂记》记载:“高皇(朱元璋)尝微行至三山街,见老妪门有坐榻,假坐移时,问妪为何许人?妪以苏人对。又问:‘张士诚在苏如何?’妪云:‘大明皇帝起手时,张王自知非真命天子,全城归附,苏人不受兵戈之苦,至今感德。’”

老妪的一番话,让朱元璋心生郁闷,大为不爽。之后,朱元璋颁诏严禁“褒张”,并派密探四处查处“褒张”言行。密探但凡看见百姓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便厉声呵斥:“不许讲张!” 由此,“讲张” 成了一句特定的俗语。

严禁 “讲张” 之外,为削弱苏南地主及张士诚残余的势力,防止他们犯上作乱,朱元璋实行了迁徙富户的政策,把江南尤其是苏州的富户大族及张氏族人,迁徙至苏北、安徽、河南等地,强迫他们背井离乡,出走异乡。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迁徙发生在洪武14年(1381年)。是年,朱元璋命手下大将俞通源“徙江南豪民十四万填凤阳”。为加强对江南地区的控制,明朝对江南地方官吏采取了“自牧守以至参政,莫不慎择其人”的不信任政策。洪武年间,江南地方官极少能终其任者。以苏州府为例,30年间换了30个知府,其中被贬谪者1人,被罢官者2人,被下狱者8人,被黥面者1人,被处决者3人。

张氏代表什么意思(典说江苏)(5)

洪武年间,朱元璋还对江南,尤其是苏南地区苛以重税。之所以加重苏南地区的税赋,固然与苏南地区农耕发达、地产富庶,历朝历代皆是重赋之地不无关系,但是否真出于朱元璋怒民附寇、挟私泄愤的个人恩怨,史界自有公论。毕竟苏州曾是张士诚大周政权的都城,毕竟张士诚在苏南民众的支持、拥戴下,势力日益强大,拥有了与朱元璋抗衡的资本,让朱元璋吃尽了苦头,付出了巨大代价。有关朱元璋对苏南地区苛以重税的做法,即便在《明史》中,也能找到依据。据《明史》记载,朱元璋迁怒苏州百姓,“怒其为张士诚守,乃藉诸豪族及富民田以为官田,按私租簿为税额 ”。

那么,朱元璋对苏南地区究竟苛以了怎样的重税?以苏州府为例,明洪武12年(1379年),苏州一府的田地共为67490顷,其中官田29906.51顷,抄没田16638.40顷,官田高达46545顷。至明洪武后期,苏州官民田增至95417顷,其中官田60094顷,民田35323顷。其时,官田又增加了13549.53顷。这些新增的官田,基本上都是新抄没的民田。苏州各项田土的比例,民田占37.02%,官田占62.98%。官田中,抄没及新入官田占31.64%。其时最富裕的昆山,官田比例高达81.74%,其次是长洲、嘉定和太仓,官田比例均超过了70%。这在苏州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官田飙升,亩税加重,税粮总数也就急遽上升,达到了苏南赋税史上登峰造极、空前绝后的地步。苏州府一年的税粮增至280万余石,较之元朝时增了四倍多,较之张士诚时增了两倍多,相当于全明的十分之一。(见范金民教授《明清江南重赋问题述论》)

朱元璋向苏州征收了超乎寻常的重税。尽管重税并没有压跨苏州的经济,但还是让苏州民众承受了沉重的负担。对这件事,明朝不少文献都有记载。其中,记载最为详尽的,当属明朝史学家谈迁的《国榷》。谈迁在《国榷》中写道:“国初总记天下税粮,共二千九百四十三万余石。浙江二百七十五万二千余石,苏州二百八十万九千余石”。由此可见,苏州一府的税赋比浙江一省的税赋还多。

如此,苏州民众岂能不念张士诚的好?想不 “讲张” 都难。

今苏州市中心观前街南不远处,有一条名叫王府基的小巷,本地人称之为“皇废基”。这里曾是张士诚王宫所在地。在苏州北寺塔(报恩寺塔)东北隅的碑亭内,立有《张士诚纪功碑》。据《吴门表隐》记载,该碑由江南大富豪沈万三立。苏州至今保留着一个奇异的风俗,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晚,在古城的大街小巷,有人焚香膜拜,把星星点点的香烛插在地上,俗称 “烧地藏香”,又称“烧久思香”。据说,这一天是地藏王的生日,张士诚起兵时自称地藏王转世,而 “久思” 正是其小名 “九四” 的谐音。——苏州百姓明祭 “藏王” ,暗祭“张王”。此风俗自明初延续至今,足见苏州民间对张士诚的怀念之情。

张氏代表什么意思(典说江苏)(6)

当年的首富沈万三还给张士诚做了一块记功碑,也许后来朱元璋杀沈万三,这块碑也是其动机之一。

“十庙钟山黯夕阳,一龛犹自祀张王。吴中花草怜焦土,海上风云忆故乡。霸略已销黄蔡叶,盐徒曾起白驹场。行人掬取春泉奠,疑带当年御酒香。”(俞国鉴《谒张王庙》)所谓成王败寇,明朝的正史是不会记载张士诚造福生民、体恤百姓的事迹的。相反,会尽可能予以抹黑。由此,张士诚的功德只能借助“讲张”,在民间口口相传。丁学东

【29】

【汉语中有52万个词语,我们常用的有一两万,而其中源自江苏的占有相当大比重。从一个一个我们熟悉的词语出发,寻根溯源,可以抵达词语背后的江苏历史,唤醒沉睡已久的文化记忆。扬子晚报联合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在紫牛新闻App“微史记”频道、“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扬子晚报上,共同开辟“典说江苏”专栏,深入挖掘那些沉睡的江苏文化,唤醒人们的乡土记忆。】

校对 王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