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起的阿斗,比喻扶持不起来的人,这是用来形容蜀汉皇帝刘禅的。公元223年,刘备临终之际,为刘禅留下了诸葛亮这位托孤大臣。但是,尽管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却未能改变蜀汉灭亡的结果。与此相对应的是,就笔者今天要说的朱祁镇,他的父亲朱瞻基也为其留下了优秀的托孤大臣。当然,尽管拥有五位大臣的辅佐,朱祁镇还是成为一位扶不起的皇帝。以下,就让我们一起聊一聊明宣宗的“托孤五大臣”。

历史上朱瞻基真正的死因(留下五位大臣辅佐朱祁镇)(1)

一、张辅

张辅(1375年-1449年9月1日),字文弼。河南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人。明朝初年重臣、名将,河间王张玉的长子。早在靖难之役时,张辅就跟随父亲张玉作战。朱棣即位后,张辅以右副将军随成国公朱能南征安南,旋即接任主帅,屡战告捷。后来因功受封英国公,予世券。

洪熙元年(1425年),张辅进位太师。次年,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宣德四年(1429年),被解除兵权,加授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明英宗即位后,加号翊连佐理功臣。张辅历经四朝,连姻帝室,与“三杨”、蹇义、夏元吉等同心辅政,促成“仁宣之治”。

历史上朱瞻基真正的死因(留下五位大臣辅佐朱祁镇)(2)

但是,非常可惜的是,正统十四年(1449年),张辅随英宗北征瓦剌,于土木之变中阵亡,年七十五。次年追封定兴郡王,谥号“忠烈”。对此,在笔者看来,明宣宗朱祁镇的任意妄为,导致张辅等武将功臣丢掉性命,显然加剧了明朝内部势力的失衡,导致宦官集团不断壮大。

二、杨士奇

杨士奇(1365年-1444年),本名杨寓,字士奇,号东里,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省泰和县澄江镇)人。杨士奇自少丧父,游学四方,至建文帝时方才受召修撰《明太祖实录》,授翰林院编修。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杨士奇迁太子侍讲,辅佐明仁宗朱高炽,迁礼部侍郎、少师、华盖殿大学士,兼任兵部尚书。他先后历经五朝,任内阁辅臣四十余年,任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等同心辅政,并称“三杨”,时人称之“西杨”。并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祖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历史上朱瞻基真正的死因(留下五位大臣辅佐朱祁镇)(3)

值得注意的是,朱祁镇即位后,杨士奇虽然地位尊贵,却没有受到前者的宠幸。特别是在王振等宦官受到重用,杨士奇最终因为其子杨稷杀人案而自请致仕归乡,自此忧虑患病。正统九年(1444年),杨士奇去世,年八十。获赠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贞”。

三、杨荣

杨荣(1372年1月15日-1440年7月30日),原名道应、子荣,字勉仁,福建建宁府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建文二年(1400年),杨荣进士及第,授翰林编修。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杨荣受其赏识,得以入阁,累迁至文渊阁大学士、翰林侍读,任首辅。在朱棣去世后,杨荣帮助明仁宗朱高炽顺利即位,拜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此后随从明宣宗朱瞻基平朱高煦叛乱。

明英宗即位后,杨荣与杨士奇等人同心辅佐。正统三年(1438年),杨荣升任少师。正统五年(1440年),杨荣病逝,年七十,赠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敏。对此,在明宣宗的“托孤五大臣”中,杨荣是最早去世的。而这些托孤大臣的相继去世,导致王振等奸臣失去了束缚,这和蜀汉后期的情况比较相似。彼时,诸葛亮留下的蒋琬、费祎、董允等大臣都已去世,后主刘禅更加宠幸宦官黄皓,这促使姜维等忠臣都受到了诬陷。

历史上朱瞻基真正的死因(留下五位大臣辅佐朱祁镇)(4)

四、杨溥

杨溥(1372年-1446年8月6日),字弘济,号澹庵。湖广石首(今湖北石首)人。建文二年(1400年),杨溥登进士第,授翰林编修。永乐初年,任太子洗马,侍奉太子朱高炽(明仁宗)。明仁宗建弘文阁,命杨溥掌阁事,旋即升任太常寺卿。明宣宗即位后,杨溥入内阁,与杨士奇、杨荣等人共同受到重用。

明英宗即位后,杨溥与杨士奇、杨荣等人同心辅佐。杨溥在内阁供职十六年,于杨士奇去世后接任首辅(1444年-1446年)。不过,非常可惜的是,杨溥晚年时眼见宦官王振权势益振,却无能为力。当然,这也是因为朱祁镇已经成年,逐渐不把父亲留下的托孤大臣放在眼里了。正统十一年(1446年),杨溥去世,年七十五。获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定”。

历史上朱瞻基真正的死因(留下五位大臣辅佐朱祁镇)(5)

五、胡濙

胡濙(yíng)(1375年-1463年9月20日),字源洁,号洁庵,武进(今江苏武进)人。

胡濙为建文二年(1400年)进士,历授兵科、户科都给事中。曾奉明成祖朱棣之命前往各地追寻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从这一角度来看,胡濙堪称明成祖朱棣的心腹了。当然,在朱棣之后,胡濙继续受到了明仁宗、明宣宗等皇帝的信任。

正统九年(1444年),胡濙年已七十,请求致仕,明英宗不许。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时,明英宗被俘,群臣聚在朝廷上痛哭,有人建议南迁。胡濙说:“文皇(朱棣)把陵墓安排在这里,就是向子孙表示不再迁都之志。”他的意见与兵部侍郎于谦相合,朱祁钰的位置也得以坐稳。明英宗天顺七年(1463年),胡濙去世,获赠太保,谥号“忠安”。

历史上朱瞻基真正的死因(留下五位大臣辅佐朱祁镇)(6)

在朱瞻基的“托孤五大臣”中,胡濙是最后去世的。并且,在土木之变的危急时刻,胡濙起到了安定人心的作用,为于谦击退瓦剌大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过,和其他托孤大臣一样,胡濙也没能真正约束明英宗,更没能在朱祁镇复位后,阻止其迫害景泰一朝的忠良、功臣。综上,虽然身边不乏父亲留下的贤臣,但是,朱祁镇还是让明朝由盛转衰,而且要为明朝的灭亡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