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已经推进近 20 年,但应试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广大中小学生被困在封闭的课本里,看不到书本外的广阔世界为有效激发中小学生热爱汉语言的兴趣,发展和培养他们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中小学需要更新理念,构建适宜的课程体系遵循儿童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基于“听”读、“视”阅读以及“全课程”阅读理念,精心选择书目和电影片目,开设阅读课程和电影课程,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学、科学、人文类优质书籍,学会观赏优秀电影等,可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等,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坚实的语言、思维和文化基础,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小学校本电影欣赏课的课程总结?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小学校本电影欣赏课的课程总结(理念下阅读和电影课程实践探究)

小学校本电影欣赏课的课程总结

摘要:我国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已经推进近 20 年,但应试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广大中小学生被困在封闭的课本里,看不到书本外的广阔世界。为有效激发中小学生热爱汉语言的兴趣,发展和培养他们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中小学需要更新理念,构建适宜的课程体系。遵循儿童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基于“听”读、“视”阅读以及“全课程”阅读理念,精心选择书目和电影片目,开设阅读课程和电影课程,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学、科学、人文类优质书籍,学会观赏优秀电影等,可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等,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坚实的语言、思维和文化基础。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语文课程改革;阅读和电影课程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的这个问题令人深思。近年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都获得巨大发展,而钱老所言的创新人才、杰出人才仍然是凤毛麟角。我们培养出来的许多本科生、研究生不过是“做题的高手”。他们在整个中小学的人生黄金时期,阅读的课外书籍较少,不了解古今中外的文学著作,不知道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发展史,不知道自己所从事领域国内外最前沿的研究成果,甚至连写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都成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真正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培育他们更广阔的视野、更强大的思辨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基于此,笔者遵循中小学语文学习基本规律及创新人才成长规律,探索基于“听”阅读、“视”阅读、“全课程”阅读理念的中学电影课程,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一、基于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的“听”阅读理念

中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母语,也获得了相当多的识字量。在阅读中,中学生基本没有识字和词语理解方面的障碍,他们的阅读主要是为了学习更多新鲜的知识,掌握某个专业领域的理论或技能,获得专业上的成长或是更好的精神生活品质。而小学生的阅读与之不同,他们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即学习并发展语言。

儿童语言学习的模仿对象是以家庭为中心不断扩大的人群。这些人的用词、发音、声调,甚至情绪态度、表达方式等成为儿童“母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童不会“开口说”之前,大量字词的发音已经通过听觉进入其大脑,在某个特定时刻,儿童会说出其人生中第一个语音。一个智力正常的儿童到三岁左右时,已经掌握了人类语言(指他正在学习的语言,不包括其他外语)的一些基本发音和词汇,建立起对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基本认知。儿童过“听”“说”来熟悉自然界和周围环境中的事物,感受人的社会生活并参与其中。从某种意义上讲,“听”“说”是儿童模仿他人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智力在发展,情绪、情感在丰富,个性、品德在逐渐形成。因此,儿童在上学前并非一张白纸,而是已具备充分的学习能力,特别是语言能力。所以,从语言学习的意义上看,儿童的“阅读”是从出生时就开始了,是用“听”的方式“读”语言,“读”别人的发音、“读”别人的词汇、“读”听到的语言背后的意义。同时,他也在用自己的声带和唇舌“读”出自己对词语的发音,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儿童就是以这种自由、主动的方式不断学习和发展着自己的语言,发展着自己的思维能力,为今后的识字和文字阅读做好准备。

因此,基于儿童语言发展规律,笔者提出“听”阅读理念,以期为中小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听”阅读课程体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强调,“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 让儿童做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需要教师把教学生说普通话和指导朗读作为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普通话水平和朗读能力,需要教师具有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方法。小学生要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模仿教师朗读的停顿、节奏、气息、情感等,理解文本、超越文本,激活自己内在的思想情感,并与文本中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进而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在我国广大方言地区,学生的第一语言就是父母的方言,很多教师也使用方言教学。学生的家庭“母语”和教师的教学语言从发音到词汇,都与普通话有着很大区别。所以,从学生终身发展角度看,对于广大方言区的学生来说,语文课程中的普通话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优质的诵读音频教材,在课堂上真正重视普通话和朗读教学,提升中小学生的普通话和朗读能力,为其之后的“文字”阅读奠定良好基础。

二、基于“听”阅读理念的文字阅读课程

中小学生应该阅读什么书呢?对于这个问题,很多教师和家长会不假思索地说“读文学名著”。这些所谓的“文学名著”,很多都是从成年人视角定义的,而不是基于儿童立场的。中小学生喜欢的是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图书,他们喜欢充满童心童趣的故事,热衷于天马行空的幻想。在阅读喜欢的书时,他们能与书中人物共生共鸣,在共生共鸣中学会理解、学会思考。

中小学生智力、心理的发育和成长,思维、情感的生成和发展,远比知识的习得和技能训练更重要。因此,对于阅读书目,教师首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智水平选择。自 2012年来,笔者持续关注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并开展实证研究,借鉴国内多家研究机构的成果,最终确定出分别面向学前儿童,小学生和中学生的阅读书目指南。笔者将这三个书目免费推荐给实验学校使用,学校根据书目配书并组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非常喜欢这些书,教师和家长也渐渐看到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的变化: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有的学生写作水平提高了,有的学生比过去更加懂事了,有的学生语文成绩突飞猛进……阅读符合年龄特点和智力水平的作品,对于学生的语言发展、思维发展等大有帮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的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是无法用简单的考试成绩描述的。学生在适宜的阅读中可实现自我教育,在自我教育中健康成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都对阅读的重要意义和内容、方法以及考查评价等做了重要表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还对中小学生的阅读量做了明确规定,部编的语文教材也增加了大量古代诗词阅读,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成为语文教育重点之一。而且,当前的中高考改革也对阅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以阅读面和阅读量为主要指标的阅读质量将会得到空前的重视。

三、基于文字阅读课程的“视”阅读理念与实践

中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不够耐心、细心,有的学生没有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质量,是我们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传统的纸质阅读虽有无法取代的价值,但在现代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新人类”的年轻一代被网络和电子产品吸引,他们喜欢彰显个性的精美图片、电子书,动态的图像对他们诱惑力极大。在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普及的今天,家长和教师要“疏而不堵”,适当给予学生选择其他阅读方式的自由。因此,笔者建议学校积极构建网络阅读系统,让每一个学生在校园内外都能自由、迅捷地找到自己喜欢的优质电子读物。阅读电子图书,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电子工具学习“微课”“慕课”等,这些通过屏幕观看文字、图片、图像的“阅读”可统称为“视”阅读。

阅读内容是重要的学习资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及相关配套阅读资料、其他图书、报刊、工具书、教学挂图,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等。”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纸质资源之外的课程资源建设。

在开展阅读课程研究期间,笔者发现,一些文学名著被改编拍摄成电影、电视剧,这些影视作品往往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如《西游记》。这些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对于农村中小学生来说,也是难得一见的“美味佳肴”。阅读名著文字,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或许还有一定的困难。但当静止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图像、人物、景物,还有打动人心灵的音乐、人物语言等,学生们都很认真地观看。因此,观看电影既是对学生的专注力、耐心、毅力等品质的挑战和锻炼,也有利于学生文学兴趣的培养。

传统语文倡导的阅读基本上是“文学性”阅读,而当前学生阅读的范围更加宽广。从学科来看,不只是语文学习需要阅读,数理化、史地生、音体美等各学科都需要阅读,这可称之为“全课程”阅读。基于“全课程”阅读理念选择的电影片目不仅关注这三大领域,而且还关联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逐渐形成一个涵盖文学、科学、艺术等多门类的中小学电影课程体系①。电影课程既是独立的课程形式,又可以与中小学的学科课程相融互通。例如,语文教师可让学生观看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英语教师可让学生观看英语版本的电影,历史教师可让学生观看有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电影,体育教师可让学生观看有关体育项目、体育人物的电影,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科教片、纪录片甚至科幻片等。由此,电影欣赏课转变为既与学科密切相关、又可独立进行的电影课程。

在有线电视和网络已经普及的今天,农村学生的闲暇时间多用于上网、玩游戏、看娱乐节目等活动。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教室里有了多媒体、电视等设备,但很多教师的教育理念仍然以课本、考试为中心,不会主动为学生播放有意义的电影,也难以引导他们读书。笔者在广泛调查基础上设计的“小学生电影课程片目指南”“初中生电影课程片目指南”“中小学戏曲电影课程片目指南”“高中生电影课程片目指南”等为学校开设电影课程提供资源支持;电影课程讲座让教师认识到了电影课程对于学生兴趣培养和智力发展的意义。电影课程的开设让农村中小学师生真正走出传统课堂、走出课本知识,进入一个全新、生动的精彩世界。

电影课程既是传统文字阅读课程的重要补充,更是一种具有独立意义的阅读方式。我们把传统的文字阅读课程和电影阅读课程都称之为“视”阅读课程。电影课程“读”的是影片,是影片中的图像、色彩、人物、景物。当然,电影课程也包含“听”阅读的成分,如听人物的对话、听电影的配乐。学生在电影中学习、思考、成长。

四、基于“听”阅读课程和“视”阅读课程的“全课程”阅读理念价值

(一)阅读(“听”阅读和“视”阅读)的意义和价值

阅读是学生生命自然成长的过程。在阅读中,学生不仅“看”到了眼睛所观察不到的外部物质世界,更“看”到了一个需要充分调动想象和联想能力、调动高品质情感和思维能力才能触及的精神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超越喜怒哀乐,发展出这些人类基本情感之上的高级情感,如尊重、景仰、爱戴,同情、怜悯、悲愤等。当他们阅读《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时,首先产生的是对丑小鸭、小女孩悲惨遭遇的同情;阅读《手斧男孩》《蓝色的海豚岛》时,从主人公身上学习到的是一个人面对困难时的积极心态、坚强意志等;阅读《平凡的世界》《简 • 爱》《巴黎圣母院》等文学名著(电影)时,感受到人如何面对命运、爱情、理想、信念、尊严等问题;阅读《时间简史》等科学著作时,不仅学到专业的学科知识、严谨的理论,还可以使思维受到启迪。

在阅读中,学生会感受到快乐、自信,会悲伤、哭泣,也会自省、自励。书(电影)中的人物和故事会让他们找到效仿的榜样。与书(电影)中人物的心灵产生碰撞和共鸣时,学生受伤的情感会自我修复,精神世界得以升华;电影中的图像、色彩、音乐等,能激发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向往。这样的阅读对于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意义深远。书(电影)中的知识和理论会让学生视野开阔、思维绽放,使智慧之门大开。这样的阅读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辨力和创造力。

(二)“全课程”阅读是改革旧阅读模式的必然之路

阅读需要从当下的语文教育框架中跳出来。似乎没有人怀疑这种观点:既然语文课主要就是学“文”,那阅读自然是语文课程的内容,是语文教师的事。但是,从人的阅读需求和终极发展目标来看,阅读是与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自有了文字起,人类就开始了阅读,包括知识、史实、文学等内容,这也为人类发展、提升、创新文明提供了条件。因此,对于中小学生而言,阅读原本就不单单是语文学科的事,各个学科都需要阅读。不管学习哪个学科,只有尽可能全面了解该学科发展脉络及相关成就,才能培养出学科专业素养。全面深入的阅读也是提出新理论或作出超越前人成就的前提:哥白尼反复研究“地心说”,才提出了“日心说”的观点;马克思阅读了大量哲学家、思想家、经济学家的著作,去伪存真,才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写出了《资本论》;李白、杜甫等文学大家也是学习了大量前人的诗词文,才写出不朽诗篇;“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一生参阅过的书籍、期刊达三万多本(册)。

为适应中高考改革、应对信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挑战,我们必须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从课程改革立场出发,以“全学科”课程理念对阅读进行重新定义。学校要重新规划阅读课程建设,构建各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的“大阅读教学观”;要大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优秀影视资源作为重要的学习载体引入课堂。

文学、科学、艺术等对于中小学生逻辑思维、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及心理品质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阅读课程与电影课程的结合,建立了文字阅读与影视观赏的信息连接通道,丰富了学科课程的学习资源和形式,满足了信息化时代中小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多样化需求。阅读课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读书人”;电影课程让学生用眼睛观察到现实世界之外的全新世界,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涵养思想情感,激活生命追求。这对于探索真正的素质教育之路、让中小学生远离庸俗文化、让城镇和农村学校摆脱应试教育桎梏意义深远。

①注:电影课程之“电影”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电影,也包括各种视频,如网上视频、光盘视频等,更包括众多优质纪录片以及晚会、综艺类电视节目,如《朗读者》《经典咏流传》《加油!向未来》《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民歌大会》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