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很久不见的朋友聊天,她苦恼于自家先生年近30,却依然时时无法自我觉察,生活上多有依赖,更谈不上社会性和情感上的独立了。作为倾听者,听她断断续续说了有3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反反复复提到的一个词,便是独立。在儿童教育中,我们同样时常谈到独立。

关于什么是独立?现代汉语字典上,有一项解释是不依靠他人。我想这仅仅是独立的基础含义。在我的理解中,对于孩子来说,独立不是一个结果,不是停滞不前的状态,而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孩子天生就在寻求独立,争取独立是孩子自然发展的步骤。

蒙特梭利博士认为孩子一出生便是通往独立的,她在《吸收性心智》一书中提到:“除非有退滞的倾向,否则儿童的天性会勇往直前、生气勃发地寻求独立。其发展乃一股渐趋独立的动力,一如离弦之箭,快速而准确地飞向目标。儿童争取独立的过程,始于生命之初。随着发展,他逐步使自己臻于完美,并一一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儿童争取独立,是他[自然发展]的基本步骤。换言之,如果我们小心观察自然的发展,便可以理解,这种发展其实就是独立的逐步获得。”

成人需要做的就是,在孩子独立的历程中,持续地信任孩子,给他发展的空间和准备好的环境,尊重孩子的需求和发展步调。我们需要知道,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犯错,但是他们会在错误中学习,这是很好的经验积累,下次再遇到同样的事情,他们也许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我们为他们做他们原本能做的事情,或者在他们需要做选择并且具备选择能力的时候,干预他们的选择,强迫让他们根据我们的想法做事情,我们就是在阻碍他们的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常见的成人的两种偏差,一是过分干预和替代。二是操之过急,把独立看成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在第一种状况下,成人往往会替代孩子做孩子能做的很多事情,剥夺了孩子自己做的机会,孩子独立历程自然受到阻碍,慢慢地孩子也缺失自我信任和成就。他们没办法自己做事情。

而第二种状况,成人错误地理解了孩子的独立,在孩子需要我们适当的帮助和安慰的时候,拒绝提供帮助,无视孩子的需求。让孩子去做超出自己能力范畴的事情,孩子经常体验到失败的挫折感。或者在孩子摔倒受伤大哭的时候,跟孩子说这一点都不痛,没事的!别哭了!

这样的状况给我们的启示是,除了准备环境,给予示范,耐心观察和等待。提供适宜的支持是同等的重要的,当孩子确实无法打开瓶盖的时候,我们可以帮他将瓶盖拧松一点,再交还给孩子。

陈鹤琴前辈说过:“凡小孩子能够自己做的事情,你千万不要替他代做。叫小孩子做事,不宜太易,也不宜太难,须在他的能力以内而仍非用力不可的。”

独立的背后有多少心酸(今日所想浅谈独立)(1)

25岁的我,自觉已经战胜这些挑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