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小欢喜》中的英子,被母亲逼得情绪崩溃得了忧郁症,想要跳河轻生时,她对母亲说了这样一段话:,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英子暖心告别?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英子暖心告别(英子对不起妈妈)

英子暖心告别

热播剧,《小欢喜》中的英子,被母亲逼得情绪崩溃得了忧郁症,想要跳河轻生时,她对母亲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不是非要去南大,我就是想要逃离你。你对我已经够好了,你每天给我做饭给我上课照顾我的生活,我知道你不容易,是我想太多,我配不上你给我的爱,是我没有做好你们的女儿,对不起。”

很多人要问,英子这么乖巧懂事的孩子,怎么会被逼到要跳河轻生呢?

其实恰恰是因为英子太过懂事,她不想让母亲失望,不想让母亲伤心,于是只好将所有的不满与委屈愤恨,压抑在自己的心里,但又无处发泄。

其实孩子才是最爱父母的人,他们舍不得父母受一点点委屈,有一点点难过。

英子已经极度抑郁了,但她仍然说不出一句指责母亲的话,她体谅母亲的用心良苦,但是她的痛苦又该怎么处理呢?面对于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她都归咎于是自己做错了,自己配不上父母对他的爱。

孩子爱父母,不惜伤害他们自己,而反观父母,却打着爱的名义来伤害孩子。

孩子对父母的爱VS父母对孩子的爱

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是最爱孩子的人。让我们来看看他们这所谓的爱,做了些什么?

前段时间在杭瑞高速上,一位父亲因为车上超载,被交警罚款50,扣了6分。于是在一气之下,他将三岁的儿子拎起来重重摔在地上。孩子根本顾不得身上的疼痛,连忙爬起来,抱着父亲的大腿,求她不要抛下自己。

有人替他解释说,这位父亲在送患病的家人去看病,由于内心的焦急和痛苦,才会情绪崩溃,将气撒到了孩子身上。

无独有偶,上个月。在贵阳蔡家关33路公交车终点站附近,有一对夫妻,因斗嘴将4岁的儿子丢在路边,两个人扬长而去。

这是父母经常对孩子说的话:

爸妈都是为你好,所以你要(爸妈)听话。

这都做不好,你怎么这么笨?

你再这样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

而孩子是怎么对父母说的:

你问我出生前在做什么,

我答,我在天上挑妈妈,

看见你了,

觉得你特别好,

想做你的儿子,

又觉得自己可能没那个运气,

没想到第2天一早

我已经在你肚子里了。

——朱尔,8岁

父母觉得倾注了一生的心血去养育孩子,其实到头来发现,做的这些,只不过都是为了成全自己。父母引领着孩子的成长,其实孩子又何尝不是父母修行中的导师呢?

每当这种时候,我心里就有一个声音说,对你来说孩子只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对他来说,你就是他的全部。

前不久孙俪发了一个微博,表示儿子等等和女儿小花大吵了一架,原来因为小花说有个人比妈妈还美,等等听了很生气,认为不可能有比妈妈更美的人,之后为了安慰妈妈,他还特意写了一封英文信向妈妈表白。

孩子的心纯洁不染一丝杂质,他们一门心思只为无条件地护着自己最爱的人。

为什么孩子会认为配不上父母的爱?

1、孩子不能够接受,父母不爱他的事实。

父母是孩子,生命最初最重要的人,如果承认父母的做法并不是为了他好,就是意味着承认了父母不够爱自己的事实。

为了不让自己觉得父母不够爱自己,孩子会下意识地为父母的所作所为找种种的理由,英子,他就为母亲不愿意让自己考南大找了个理由,认为是母亲太爱自己了,而其实母亲只是害怕女儿独立了后,自己就被抛弃没有价值了。

她对女儿过度的控制欲只是为了满足他自己的安全感,而并不是出于爱女儿,如果他爱自己的女儿,他怎么会不考虑女儿的想法,女儿的喜好,甚至他都来没有把女儿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尊重。

《中毒的父母》一书中写道:过度控制子女的父母是有一种不健康的恐惧心理叫做“空巢综合症”,他们害怕孩子独立后自己就被遗弃了。

这些父母对子女的伤害行为,孩子会为他们找种种合理化的解释来维护他们,对他们来说这比承认父母不够爱自己,好接受得多。

2、孩子屈从于父母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进化心理学认为新生儿会自然与靠近的有力成人形成一种情绪依附,以最大化的让周边的成人帮助他获得生存的可能性。而是实际上,这是一种角色认同的防御机制。

这种现象在被虐待的孩子身上,会尤为明显。

信阳8岁女童长期被妈妈虐打,最终死亡时浑身伤痕累累,脑袋后面还有一个鸡蛋大小的大包。但女孩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妈妈对我好着呢,才打我两次。

女孩如果离开妈妈,就会活不下去,所以不管妈妈做什么她都会下意识为她找借口。一旦妈妈哪天少打了她几顿,她甚至会以为这是妈妈“爱她”的表现。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不快乐?

近几年来,孩子自杀的新闻特别多,像不久之前引起广为关注的,孩子从高架上跳下的新闻,网上很多父母议论纷纷,认为是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说不得骂不得,这都是娇惯出来的,需要受挫折教育,经常打一打就好了?

首先,现在得忧郁症的孩子增多,一方面是因为近些年心理学的兴起,忧郁症这种心理疾病得到了重视。其实,以前的人也有忧郁症,但那时候心理学不像现在这么普及,也没人重视,只有到了非常严重的时候才会就医。

其次,忧郁症增多和大环境的改变有非常大的关系,随着大家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我们父母那一辈,由于物质匮乏,一点点物质的满足就会让他们感到幸福。

而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富足,但精神生活质量严重欠缺,就造成了一些“空心病”心理的产生。

北大心理学博士徐凯文对“空心病”作出了定义:缺乏价值观,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

父母在养育子女时。总是围绕一些外在的功利性的目标,比如考试分数,名校高薪,比人家优秀的等等将人生的意义物质化。使得孩子在精神上感到无力和焦虑,感受不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和活着的内在动力。

同时,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更强,有极大的独立自主的意愿,而父母依旧用着老一辈传下来的教育方式打压孩子,让孩子必须按照父母的意愿去走人生的道路,孩子心理上接受不了就容易走极端。

如何打开孩子的心结?

1、孩子的心结,根本问题在父母身上

​父母必须意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人,而并不是自己的所有物。

在孩子年幼的时候,适当的对孩子不当的危险行为作出控制,这是为了保护他们,而在孩子慢慢长大后,过度干预孩子的自主独立,则是一种病态的控制欲。

尤其是当孩子有独立的意识之后,父母更应该去鼓励并引导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做出自己的选择,并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而负责。

我有个闺蜜,孩子今年要上幼儿园了,最近她时常向我感叹,真希望这小小的人儿能够停止生长。一直陪在她身边不要离开。

绝大多数父母都没有意识到,其实父母也有分离焦虑症,他们对孩子的依赖一点也不比孩子少。

记得妈妈是超人里。马雅舒要送女儿去幼儿园,女儿还没哭妈妈先哭成了泪人,几度想反悔将女儿抱回家。

《中毒的爱》一书中写道:子女有强烈依赖性的父母,下意识的会阻碍孩子成为独立自主的人,他们会想尽办法增加孩子的对父母的依赖性,夺去他作为独立个人的权利。

2、注重孩子的精神教育

​比起孩子的分数成绩,父母应该注重孩子精神生活是否丰富,与其给孩子报满了补习班,不如自己带孩子逛一逛博物馆或是带孩子制作手作、和孩子一起画画,培养兴趣爱好、增长见识的同时可以增进亲子关系。

就像最强大脑中江湖人鬼才之眼的水哥王昱珩,他的女儿一学期的课程只上一半,另外一半的时间他就带着女儿到森林中感受大自然。女儿喜欢海底世界他就在家里建了一个海底世界,地毯铺上了如绿草般的毯子。

在《给孩子金钱买不到的富足》一书中作者写道:孩子享有各种物质上的优势,但却觉得人生没有方向,他们缺乏自发性创造的热忱,最恼人的是没有快乐的能力。

《月薪八万撑不起一个暑假》这篇文章就揭示了时下的父母,太过注重用金钱确保孩子更出色,却很少考虑过怎样让孩子更快乐。要知道富养并不等于快乐。

父母们把自己对于物质的欲望投射,金钱教育全是声望,这些投射在了孩子身上,很少关心过孩子的内心感受。

3、不再做“言语的虐待者”

心理健康的父母,面对孩子的成长,总是以正面之类的语言来鼓励孩子。

与此相反,有一些父母看到子女的成长,会让他们感到失落,焦虑甚至恐惧。这些父母会以引导帮助孩子的为借口,开始自己的言语虐待行为。美其名曰,这是在帮助孩子变得更好。

我有一个女同事,她42岁,从来没有谈过恋爱。

“异性会让我恐慌,”她对我说。

“我还记得小时候常常感到伤心和孤独,父母总是取笑我。在我11岁的时候,他们告诉我有狐臭。每当我路过他们身边,他们都会皱着眉头说,你身上有很难闻,以后怎么会有男人娶你。”

“从那时候开始,我每天都要冲三次澡,总是换衣服,每天都要用很多香水,但我总是觉得自己身上一直很难闻。我特别害怕异性靠近我。”

父母们或许觉得,只是和子女开了个玩笑,或者自己,犀利的措辞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但这些往往是对他们最大的伤害,可能影响他们一生。

4、鼓励孩子前行通往独立的道路

​放开手,让孩子有独立选择的能力吧。

父母害怕孩子自己走错路,但没有错,他哪能知道对的路在哪里呢?没有尝试过失败,他又怎么知道如何走向成功的道路呢?更何况,父母并没有预知能力,又怎么知道你给孩子指的那条路,就会比他自己选择的好呢?

我曾经的大学同学小丽,毕业的时候他父母硬逼他去了国企。每年同学聚会,小丽都要向我抱怨一下自己的工作没有晋升希望。

我问她为什么不跳槽?她说,早就没有刚毕业的时候那种拼搏的精神,现在的日子不过就是混着,真后悔当初听了爸妈的话。

每一个人的人生只有一次,父母并没有权利剥夺孩子选择权,替他决定他该过生怎样的人生。

孩子爱父母更胜父母爱他们

泰戈尔在《孩童之道》中写道,“只要孩子愿意,他此刻便可飞上天去,他之所以不离开我们,并不是没有缘故。”

“他所以放弃了他的自由,并不是没有缘故。他知道有无穷的快乐藏在妈妈的心的小小一隅里,被妈妈亲爱的手臂所拥抱,其甜美远胜过自由。 ”